网络公开课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15-04-10 07:32杨静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公开课大学生研究

杨静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青少年工作系,北京100089)

网络公开课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杨静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青少年工作系,北京100089)

通过对网络公开课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知晓使用需求和评价四大维度梳理国内大学生对国内外网络公开课的应用情况,并分析网络公开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指出了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网络公开课;应用现状;影响因素

网络公开课促进了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化发展。2012年3月30日我国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网络公开课是网络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结合的产物,作为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将在我国得到建设和发展。有关网络公开课的研究文献,近五年来相对集中,研究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关于国内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研究,如网络公开课制作技术、特点、课堂行为、教学活动模式、流行原因、存在的问题、成因探究及其对策。关于国内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现状和发展研究,如投资主体、实践方式、传播方式、技术层次、管理方面、版权问题等;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关于大学生与网络公开课、网络公开课与教育发展的研究等。

本文主要梳理和探讨大学生网络公开课的应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对网络公开课的研究热点、前沿方向和进展状况进行总体把握。

一、大学生网络公开课的应用现状研究

网络公开课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产生,是开放、广泛共享教育资源理念的践行者[2]。网络公开课最早可追溯至1969年英国成立的开放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真正推动网络公开课的先驱者。目前有225个国家和地区建设和发展网络公开课。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于2003年正式发布了500门课程,2010年已建成了2 000多门课程[3]。

随着国外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发展,我国也开始网络公开课建设的探索。我国网络公开课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家精品公开课建设阶段。我国2003年4月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积极响应全球化的教育开放运动,努力实现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第二阶段,高校公开课自主发展阶段。2011年初,国内各高校开始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工作,其中复旦大学开启国内网络公开课的先河。第三阶段,教育部联合商业媒体推出国内公开课。“网易”、“新浪”等门户网站推出“公开课”频道,不仅整合各类视频,还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翻译,这无疑扩大了网络公开课的社会影响力[4]。

网络公开课的建设与实施,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可从知晓情况、具体使用情况、对目前网络公开课的评价以及其他需求情况四个维度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态度。

(一)知晓维度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知晓程度很高,达到了90%以上,而对国内精品公开课视频知晓率却非常低。

知晓途径上,大学生知晓网络公开课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熟人群体(老师、同学朋友的告知推荐)。通过其他网络平台(社交网站、搜索引擎的链接)也可以接触到网络公开课,但主要是通过熟人群体的推荐。在性别上,女生对网络公开课的知晓程度要高于男生。学科分布上,人文社科类专业群体对网络公开课的关注度要高于其他学科。在生源地上,按发达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农村划分,有半数同学来自于农村。在学习成绩上,按较差、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优等五个层次划分,班级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人群占有最大比例[5]。

(二)使用维度

研究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学习者知晓并使用过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程。大学生中没有使用或者没有接触过网络公开课的比例在20%-40%。这可从使用目的和原因、使用程度、使用频率、观看方式、使用平台等方面进行分析。

使用目的和原因上,“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占了八成的比例,这是大学生使用网络公开课的主要目的。此外,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世界名校教授的教学、专业学习的需求也是大学生观看的重要动机。“课程内容本身精彩”、“教师教学方法新颖”是公开课受大学生欢迎的最主要原因。

使用程度上,对网络公开课使用情况按偶尔使用、有时使用、经常使用、不使用四种情况进行划分,发现偶尔使用的大学生占了半数以上,有时和经常使用的只有20%。进一步分析,又可发现男女生在使用网络公开课上存在着显著差异16(sig=0.017,小于0.05),偶尔使用的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数量[6]。

网络视频公开课的使用频率上,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同学每月观看1-2次,每周观看使用1-2次的低于20%,每天观看1-2次的少之又少。大多数同学(67%)没有完整地看完过一门课程的视频,完整地看完一门课程视频的同学仅占17%。

观看方式上,大多数采用在线观看的方式观看网络公开课,较少人使用下载观看的方式。

使用平台上,大学生主要通过商业门户网站观看视频公开课,如网易、新浪等门户网站。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大学生很少直接访问国外名校公开课专业站点,较少大学生使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官方网站[3]。

(三)需求维度

对于网络公开课,大学生主要希望在三个方面得到支持和帮助:一是提供学习团体之间的对话、交互、协作的平台。二是更大程度的开放共享学习,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比如讲义、课件、习题、参考书目等。三是提供更为流畅的网络学习环境(中英文翻译、网速)[7]。

没有交流讨论的平台、网速太慢、学习目标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群体网络公开课的应用。目前公开课视频时长为10分钟到60分钟之间,研究发现,视频公开课太长或太短都达不到预期效果,大学生群体对视频时长中等(20-40分钟)的网络公开课更为欢迎和接受[3]。

(四)评价维度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的对比:半数以上的同学对国外名校公开课的关注度更高,而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精品课程的关注度比较低。只有少数学生看过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大部分人没有观看过中国的网络公开课。由此可见,国内外网络视频公开课关注程度和受欢迎程度相差悬殊。

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评价:一方面感受名校教学氛围、拓宽学习渠道、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中西价值观念差异较大,可能会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产生冲击[8]。

二、应用现状影响因素研究

(一)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应用差异较大

目前国内网络公开课正处于起步阶段,建设力度和关注度有限,而国外网络公开课反响相对广泛而良好。大学生选择视频公开课主要是兴趣使然,满足自身兴趣爱好是很多同学选择公开课的主要目的。其次是为了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

公开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受欢迎是大学生能否坚持的重要因素。国外提供更为优质的视频公开课,得到了学习者较多的认可;部分国内视频公开课“重形式轻内涵”,功利色彩较为浓厚,教学忽视教育服务质量。国外视频公开课更为人性化、充满感染力,国内的较为严肃呆板。国内公开课发展需要注重课程内容、教师魅力、视频设计与硬件平台相结合,力求制作更受学习者欢迎的国内视频公开课,提供更为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更为人性化的教学设计,增加视频资源的流畅性、增加人际交互平台,加强网络公开课的宣传和指导,加强国内视频公开课推广应用[9]。另外通过官方网站学习网络公开课的学习者较少,国内公开课专业网站要学习商业门户网站的优点,保证课程资源质量和数量、不断更新网站课程内容、保持知识的连贯性、多从观看者角度出发,尽可能地分类清晰、方便查找。

(二)知晓程度较高,使用频率较低

虽然多数大学生知晓网络公开课,对公开课也比较感兴趣,但是使用视频公开课的频率却很低,能坚持学习的并不多,大都处在随便浏览的状态。原因如下:

一是视频公开课时间设置不合理。一门公开课包含的课时数较多,每节课程时间又较长,超过了学习者的心理承受和兴趣范围,导致课程未结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二是上网障碍,如在线下载网速问题、网络费用问题。提高公开课的应用程度,需要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包括技术、平台以及课程设置等等。

三是网络公开课的相关支持服务薄弱,影响大学生视频公开课的使用。网络视频公开课制作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创造交互的平台机会,建立学习共同体,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提供相关的教材和讲义,有助于加强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四是很多网络视频公开课相关配套服务不完善。目前很多视频公开课还处于自觉学习的阶段,“师生”处于时空分离状态,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和激励措施。面对纷繁复杂的公开课视频资源,学习者缺乏支持和指导,不知如何选择[6]。高校教师应指导大学生网络公开课的学习,激励大学生观看优秀的国内外网络视频公开课,正确对待这些视频公开课,有选择性的去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公开课制作的内容和时长

人文社科类公开课关注度更高,究其原因:一是网络公开课种类齐全,然而各个种类内容制作比例差距较大,其中人文社科比例居高。二是这类公开课的专业性不强,比较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属于认知能力范围内的课题[9]。而自然学科,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他们选择网络公开课,一方面是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是专业学习的需要。自然学科网络视频公开课教学时,一定要重视知识内容的衔接,才能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加网络公开课使用效果。

研究发现,公开课视频时长20-40分钟更易为大学生群体接受。视频时间设计的科学合理,不仅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公开课学习,还可增加多种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视频过长,会降低大学生保持公开课学习的兴趣和耐心,会影响视频在线和下载学习过程的流畅性。时间过短,不利于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课程知识的传授。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展望

目前,网络公开课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重复率高,课程资源分析维度和标准比较杂乱。

(一)已有研究的不足

1.已有研究所能抽取的样本不足500个,样本太少,效度较低。虽然样本是从东南西北各个师范类的高校抽取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已有研究成果的调查对象只是这些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果不足以代表所有专业大学生“网络公开课”的使用情况。

2.已有的研究将研究对象限定在校大学生中。但是研究过程中的调查问卷是通过网上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软件等方式投递的,样本的代表性有待进一步考究,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

3.已有研究所进行的问卷访谈,有50个对象,访谈对象太多,访谈深度和访谈质量可能难以保证。另外,文献附录中没有相关访谈过程的附录。一些文章研究结论,没有严密谨慎的论证过程,直接放在文献里,使结论也找不到相应的出处。

4.不同的作者所做的调查问卷,对于同样的测量指标,得出的结论不太一致。如韦学恩得出我国大学生网络公开课的知晓途径主要是网络,高达50.5%,但孙文斌却得出网络公开课的知晓途径是老师的推荐,占了56.6%,网络上的搜索引擎链接只占了37.4%。这可能与定量研究方法的操作方式有关。前者是通过现场面对面填写回收、电子邮件填写的方式收集问卷,后者是通过网上电子邮件等方式收集问卷的。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研究者需要对问卷的设计、发放和回收进行严密的考核。

5.已有文献大多数是对网络公开课的优势、流行的原因、国内外公开课视频发展现状、教学活动模式、拍摄与制作的策略进行研究,未对大学生网络公开课的使用情况及原因进行深入探究。即使涉及到了一点,也未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

国内关于网络公开课使用现状的研究,数量上相对较少。研究对象主要是网络公开课的平台建设、课程内容、流行原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等方面。但很少真正从网络公开课的使用群体角度进行探究,网络公开课建设还处于发展之中,需要探究的角度还很多。

1.研究方法:若采用问卷调查法,可以对某一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抽样、对不同地区的同类型高校进行调查、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进行调研。首先一定要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并且设置严密的调查问卷,保证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采用深度访谈法,着重对网络公开课的使用人群进行深入访谈,挖掘一些更深层面的信息。首先对被调查者和被访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如: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家庭基本情况、父母的职业、个人学习成绩情况、同辈群体情况等等。其次是对国内外网络公开课的使用情况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2.研究内容:应侧重于大学生网络公开课使用现状的研究。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性质高校的大学生网络公开课的使用情况是否存在差异,存在哪些差异?探讨男女生网络公开课的使用情况以及使用频率到底是否存在差异?若存在差异,其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大学生首次接触和使用网络公开课的时间及频率情况,具体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比较喜欢的网络公开课有哪些?为什么喜欢这些种类的公开课?

3.研究对象:可以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白领阶层的任何一个群体进行研究,并从这个群体里选择更为精细的对象,进一步聚焦研究。比如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是否真的更多使用了网络公开课?可以把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作个比较,分析各自使用网络公开课的真实情况及原因。学习成绩与网络公开课的使用情况有无关系?

4.研究理论:可以提升实践理论,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已有文献使用的理论解释力度有限,可以寻找更为恰当准确的理论对网络公开课进行探讨。如对网络公开课的传播和应用效果进行研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公开课的建设问题等等,网络公开课的平台建设、课程资源的更新充实、使用者的扩大宣传等等。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30].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 760603.shtml.

[2]胡晓红.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的前提性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70-71.

[3]韦学恩.网络公开课视频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2.

[4]冯林林.中美网络公开课国内传播效果调研——以苏州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D].苏州:苏州大学,2013.

[5]孙文斌.大学生“网络公开课”使用现状与需求的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6]王思思.国内外网络视频公开课在我国的需求和应用情况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7]李小刚,马德俊.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2(7):11-16.

[8]陈娟娟.网络公开课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9]金鑫.网络视频公开课内容建设与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General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Network Open Class

YANG Jing
(Youth Work Department,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Beijing 100089,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bout network open class,from the knowledge,use, requirements and evaluation of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ombing the domestic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open class at home and abroad,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network open clas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of the research,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network open class;application status;influencing factors

G642

A

1007-5348(2015)09-0149-04

2015-07-23

杨静(1989-),女,安徽六安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年与青年工作。

(责任编辑:王焰安)

猜你喜欢
公开课大学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大学生之歌
第一次公开课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