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如何实现内容创新

2015-04-10 10:57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四川成都610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听众广播会议

申 焱(成都市广播电视台 四川 成都 610000 )

一、广播新闻的现状

广播新闻,狭义上指的是广播消息,与报纸的消息相类似;广义上是指以广播为传播手段,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泛指所有的新闻性广播内容和报道形式。目前,主要通过音响报道、现场报道等富有声音元素的形式呈现新闻。

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给广播新闻事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因素。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迅速普及,手机电视、虚拟社区、博客等新媒体不断涌现,冲击着传统的媒体格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再是传播信息的唯一权威与途径,新闻传播进入了“人人即媒体”的泛媒体时代[1]。听众需求不断变化,电视、报纸、网络等新旧媒体前后夹击,广播新闻面临的困局显而易见,新鲜、快捷的优势开始受到威胁。

二、广播新闻创新的必要性

新技术虽然给广播新闻带来了生存危机,把广播新闻推上了创新求存之路,这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有研究者认为,在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创新程度有多大,生存空间就有多大。传播技术的发展是呈加速度而且没有止境的,无论新媒体以什么面目出现,受众对新闻传播形式的取舍有什么变化,新闻永远是受众的终极需求[2]。所以广播新闻必须求新求变。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传媒,从听众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一成不变,会让听众产生审美疲劳,让听众感到乏味。广播新闻不创新,不仅难以胜任宣传任务、发挥喉舌功能,而且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听众。

“内容为王,受众为本”是广播媒体永恒不变的追求。它要求广播新闻不断推陈出新,把新闻内容的生产始终放在第一位。只有创新,广播内容才能保持新鲜感,才能满足听众不断增加的新要求。也只有不断创新,广播新闻才能提高竞争实力,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三、广播新闻的创新

广播新闻如何推陈出新,是目前很多记者面临的难题,从事记者多年难免会进入模式化新闻的误区。在当前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与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相抗衡,对广播新闻的采写技巧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新闻眼的挖掘。广播新闻要牵住听众的耳朵,需要通过新角度的审视、新内容的挖掘,让广播新闻的可听性更强。本文试从广播新闻的内容创新入手,对工作性报道、会议性报道和重复性报道进行剖析,找出广播新闻创新的路径和突破口。

(一)广播新闻在工作性报道中的创新

工作性报道属于经验消息的范畴。所谓经验消息,就是一些具体部门、单位的典型经验以及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它通过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取得的某一方面的工作经验,推动全局,指导实际工作,即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经验消息在介绍经验时,不仅要具体实在,而且要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否则就索然无味了。

在广播新闻的报道中,有关党委政府的工作性报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无论是主题宣传,还是工作总结,都应强化民生意识。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民生息息相关,工作部署、民生新政的出台和百姓的医疗、就业、交通、教育等紧密相连,工作性报道和民生新闻并非是割裂的。广播新闻较之网络媒体,更有机会、更有能力从主流渠道获取相关民生信息,并加以有效解读,其权威性是网络媒体难以企及的。

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因此在对政府工作进行报道的时候,找出有用信息是关键。如何让党委政府部门实施的民生工作家喻户晓,这就要求有强烈的新闻敏感,从老百姓需求和关心的角度入手,去发现工作性报道的新闻价值,而不是纯粹从工作的角度出发,把一些本来与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新闻弄成经验成就式的工作简报。否则这类新闻报道很容易让受众感到假、大、空,无法将政府的真实想法、做法有效地传达到受众心里。

在采写这类工作性报道时,要着重写故事写人,从变动中巧妙捕捉新闻由头,少写工作过程,多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证,多用群众语言。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娅娜采写的录音报道《成都并联审批第一单,一个窗口97分钟搞定》中就有这样的展现。她在成都市并联审批试运行的第一天,跟踪采访了业务办结的第一单。“从9点30分到11点7分,短短的97分钟,申请人便完成了无前置审批企业市场准入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所有审批事项。”记者在报道中,对审批办理所用时间进行了精确计算,用时间来说明并联审批的流程简化和快速,而不是用枯燥的语言来反复强调开展这一工作的方便。这样的新视角既报道了政府工作,又让人民群众满意,通俗易懂。

广播新闻强调客观事实的真实,这是第一性的。但仅有真实性还不行,还得让听众产生真实感。同样是在这篇录音报道中,记者通过对现场来办事人员的采访,由他们自己来说明实行并联审批前后的变化,“以前办理类似的证照,要花上一两周时间,没想到现在这么快就办完了,我对这个效果非常满意。”当事人的回答使整个报道内容活起来,并非纸上谈兵,而是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一政策带来的方便。这比政府部门自己来大谈特谈新政如何便民要有效得多。

(二)广播新闻实现会议报道的创新

深入挖掘会议新闻内涵,功夫在会场外。会议新闻属于动态消息,有很强的时效性。但并不意味着在没有认真思考的情况下就把重大事件匆匆忙忙地报道出来。美国许多大学的新闻学院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本领。就是能够熟练地通过资料库、内外部网络乃至其他媒介,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进行合理的筛选和分析,这也是作为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无论写好哪一类动态消息,都必须在“动”字上下功夫[5]。尤其对于看起来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要让其“动”起来就需要时刻把“故事在哪里”或“新闻在哪里”放在第一位。年轻的记者第一次外出采访一个会议,带回来一连串的事实:主题、何时何地、出席会议的代表人数、领导人名单、某某领导发表讲话、会议讨论通过了什么等。如果就这样一味地平铺直叙,跳不出会议材料的束缚,报道就会让人感到乏味,听广播的人就会立马换台。在报道会议新闻时,需要思考“这些事实对于广大听众意味着什么?”从会议文件、发言、交谈、活动中,发现、挖掘出受众关心的、有报道价值的新闻。

新闻来自于会议,但新闻的表现形式不只是会议。具体的做法是,以会议新闻作为由头,告诉受众何时何地何人开了个什么内容的会即可,再寻找切入点,挑选出受众关注、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进行报道,使得会议新闻不再枯燥乏味。比如在一份资料中看到,国务院召开一次粮食工作会议,国内很多媒体都正常报道了会议新闻。而惟有一家媒体高明的记者,在会议上看到新出台的一项政策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把这项政策单独挑出来加以报道,成为了独家新闻,受到普遍关注,效果非常好。又如成都市人大的会议经常审议一些政策文件,在审议《成都市犬只管理条例(草案)》时,记者抓住草案中新增“拟收取犬只管理服务费”的内容,在报道中对这一点进行重点解读。由于这一内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使得整篇报道更容易抓住听众的耳朵。这种突破常规的会议报道,才是受众心目中更有价值的新闻。

(三)广播新闻在重复性报道中的创新

重复性报道,是指对周而复始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比如节庆报道、会议报道、高考报道、春运报道等。要老坛装新酒,就需要新闻记者注意捕捉事物的最新动向,要把握环境背景上的新变化,突破经验,开发新闻的信息资源。

事实上,创作出更多不同凡响的新闻报道来,是每一个新闻记者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但要把老话题写出新意来确实不容易。在平时的采写工作中,记者们经常要应付太多重复的新闻素材。重复性工作干得多了,干得熟练了,一些记者就学会了复制、粘贴,于是,新闻报道的新意就大打折扣。相同的信息源、相近的报道思路、套路化的表述造成“千篇一律”,让听众也因此产生了听觉疲劳。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即使面对同一个新闻题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合,新闻记者也应该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换个新角度,变个新思路,或许就能出新意、出成效。记者勤于观察、勤于思考非常重要,要以求异思维来发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实现突破创新。

一条新闻往往因视野不同,看问题的方法不同,所反映的社会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众多有关拍卖的重复性报道中,如果篇篇都只说某某东西价格拍出了新高,也容易让听众产生审美疲劳,这就要求发掘每个拍卖物的特点,找出独到的新闻点。比如火车北站的公厕拍出一年58万元的经营权使用费,如果只是报道一下公厕拍出天价的内容也可以算作新闻,因为这个天价数字本身而言就比较扯耳朵,可以使整篇新闻有听头。但这样的思路众多媒体记者都会想到,如何出彩出新,就需要换个思路换个角度。拍卖会后有记者到车站公厕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目前这个公厕的经营状况,对比这所公厕在支付了天价经营权使用费后能否营利。只有补充了这样的细节和事实依据,写出来的报道才更加充实,让听众对这个含糊的天价数字有着更直观的感受,尤其是在广播这种线性传播空间里,只有细化举例才能消化枯燥无味的数字。

在历年高考的报道中,也容易陷入重复的套路,这就更需要注重新鲜事物的挖掘。除了对应届生备考、家长陪考的常规性报道外,有记者抓住成都一位高考“钉子户”——40多岁的梁实继续征战他的第15次高考进行了报道,让高考这一重复性的报道题材有了新亮点可看。而且这样积极向上的报道对于即将参考的学子们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其实,在高考的报道中,也不妨拓宽思路,记者还可以抓住进考场的第一位考生,采访他的准备情况;可以采访最后一个交卷的考生,了解考题的相关情况。通过人、事的结合,比起单纯叙述事件来,可以让整个报道更加鲜活。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视角各有不同,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就不怕找不出好素材、做不出好新闻。要学会突破创新,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的新闻亮点。只有勤动脑、勤思考,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广播新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受众的听觉获得更好的享受,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在眼下新兴媒体崛起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1] 王琰,余秀才. 泛媒体语境下媒体与受众的双向异化[J].新闻知识,2010(5):58.

[2] 张英林. 新媒体给传统广播的发展带来生机[J].中国广播,2010(6).

[3][5] 常秀英.广播电视新闻系列教材消息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218,195.

[4] 广播电视新闻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20.

[6] 吴玉玲. 广播电视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7] 杨胜江. 记者在现场[M].乌鲁木齐:新疆电子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听众广播会议
《八七会议》
会议通知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会议通知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