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者对大学要义的理解与践行

2015-04-10 13:14贾玉明
关键词:管理者育人大学

贾玉明

(沈阳师范大学机关,辽宁沈阳110034)

高校管理者对大学要义的理解与践行

贾玉明

(沈阳师范大学机关,辽宁沈阳110034)

我国高校在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脚步中,“惊喜与尴尬并存,激情与失落同在”的矛盾与碰撞凸显,高校管理者作为大学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要探求大学在发展流变中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核心要素(笔者称为大学的DNA),做到体认大学本质,坚守独立品格;提炼大学精神,塑造大学文化;建构大学语境,涵养德性智慧;在此基础上,把握大学规律,优化大学治理。

大学本质;大学精神;大学语境;大学治理

当前,从国家、社会到大学自身,我国高校追赶世界一流的脚步可谓愈加坚定与执着,从外延扩张到提升内涵,抑或是二者相伴相随,在经历了“惊喜与尴尬并存,激情与失落同在”的矛盾与碰撞之后,这种追赶日趋转向通过完善综合治理激发内部创造力的理性轨迹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大学发展建设的重要推手——高校的管理者,学习教育规律,思索大学要义、体悟大学之道显得尤为重要。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的大学管理者对大学是什么的问题有纷繁多彩的解读。但如果深入拷问:这些解读和思考都反映大学本质和规律吗?会有效推进大学功能的发挥吗?会与大学管理实践实现深度契合吗?回答是未必尽然。笔者认为,能否使大学“返璞归真”,与大学管理者的整体素养密切相关,大学管理者能否深切地感悟和体悟大学是前提,而这种感悟必须涌过“精思笃行”来催生。

一、体认大学本质,坚守独立品格

大学管理者应该基于对大学发展演变历程的详细考察,叩问和体认大学的本质所在,洞见千余年来大学的DNA(笔者借用这个遗传学术语,指代在大学发展流变中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核心要素),排除一切干扰,满腔热忱地呵护与传承,坚定不移地弘扬与创新,惟其如此,才是值得称道的大学独立品格。这种独立品格源于大学本质,是大学本质的基石,是大学精神的源泉,是大学发展的路向,是营造大学语境的旗帜,是大学治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探究大学的本质,首先要思考大学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出自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见仁见智。但不管怎么说,大学最核心的本质仍然是育人,从世界老牌名校到后起之秀的现代大学,从育人、科研到服务社会,大学的功能虽有延伸,但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仍然没有变,也不容许变。大学要关注社会、服务社会,但绝不能丢弃根本而盲目追随社会的变化,刻意迎合社会流行的元素更不是大学本质所提倡的。大学履行社会责任主要靠自己的育人功能和学术责任来实现,虽然不同的社会对大学的要求不同,但即便是最优秀的大学,其本质仍是坚守育人的神圣责任,育人是大学的根本。

大学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大学的基本良知就是全心全意育人成才,大学的管理者要有这种起码的良知和忠诚的坚守,满腔热忱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引导大学为社会传递良知,示范和引导学生去不懈追求智慧、追求理想,而不是急功近利,只限于让学生掌握一门“谋生之术”,几年的大学仅学得一技之长。我们全社会一度都在关注“钱学森之问”,却无心求解担心“当今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高智商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钱理群之忧”,至少是应者寥寥。汽车发现安全隐患可以成批召回,而学生的教育过程则不可逆转,教育一旦失德,会令人抱憾终身。我们身处大学之中,天天面对满脸稚气满含期待的学生,是让他们不断体会到成长成才的快乐,还是越来越走向茫然甚至失望,这不正是大学的良心吗?大学管理者必须要有这个良知,要最大限度发挥教师“启真、导善”的作用,引导学生们始终自觉地朝着“求真、向善”的方向健康成长,真善并进,不可偏废。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管理者必须远离盲目的“事功”冲动,要深化理性沉思,真正懂教育,知大学之本,以良知坚守大学的独立品格。

二、提炼大学精神,塑造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综合体现,源于大学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只有对大学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具有深刻认知,才有可能酝酿和提炼出既科学又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品读西方大学的发展历程,从最古老的博洛尼亚大学,到被称为现代大学鼻祖的巴黎大学,再到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柏林洪堡大学,之所以神圣、让人顶礼膜拜,主要是因为其精神涵盖了开放自治、自由探索、秉持理想责任、追求真善美等体现人性、彰显特色的精神内涵。作为大学管理者,如果没有对大学发展历程的深入考察,很难体验到这种精神的厚重,更不可能将其融进大学管理的血脉之中,而这种融入对于大学精神的提炼、大学文化的塑造又是何其重要。

就个体的中国大学精神来讲,多数以校训方式呈现出来,一般所体现的是大学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品格和个性,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北大的创新,清华的严谨,浙大的坚韧,南开的笃实”等,不一而足。大学作为时代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或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抑或是百废待兴、艰难创业,这些国情背景下形成的办学传统和学校气质,成为感召和引领无数学人和学子们担当拼搏的动力源。虽然中国各大学特色不同,但是其精神内涵绝非各自独有,而是水乳交融,这是他们对大学一贯精神的坚守和传承使然。在高等教育发展日益国际化、现代化的今天,大学精神的开放性凸显,大学必须以兼容并蓄的眼光和胸怀,相互学习,博采众长,在呵护、传承的基础上借鉴、创新,决不可择一善而固执。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外显,它是在大学精神指引下,大学的教师、学生、管理者等所有群体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自觉形成、创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大学文化涵盖了大学成员共同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以及这个过程本身,是对大学精神有血有肉的具体阐释,但大学文化的灵魂和筋骨还是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管理者来讲,大学里的一切文化现象和活动,都离不开对大学精神的真诚依归,离不开真善美这个主旋律来统领,为了推动启真、求善、尚美的实现,坚定执着地排除权利的干扰、世俗的侵蚀和铜臭的污染。这些要义,对于学有所感、学有所悟的管理者来说,一定要内化为心中的标尺,唯有如此,大学文化才不会变质。所以,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必须行使好大学文化塑造引领者的角色,身体力行,科学引领,合理塑造,让大学文化成为大学精神的活现。

三、建构大学语境,涵养德性智慧

大学,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大学,人之本在于德。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有我们今天乃至全世界都值得汲取的教育精华,所以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影响,求真启智向善的教化功能一直体现在我们的大学之中。《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道出了做学问要提倡光明正大,弘扬美德,化民日新,至善至美,提示我们自诚至明、去愚图新的崇高使命和有效路径,“尊德性”和“道问学”均不可偏废,正是基于这种倡导,儒家教育的开展有纲有目。我们今天的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使命,这其中能否营造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氛围,借鉴哈贝马斯在建构其哲学体系提出的“理想的话语环境”概念,今天构建属于大学自己的“理想的话语环境”是关键所在。

体现“真理至上、美德至尊”的大学语境是大学的“文化场”,是师生赖以发展和成长的“精神氧吧”,有助于师生美好德性和智慧的养成,有助于学者教授们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也有助于大学管理者本着敬畏之心融入,给予呈现儒雅之风的校园氛围提供呵护。有了理想的话语环境,理性公允的、文明平等的、和谐愉悦的沟通才能成为现实,管理服务活动的顺畅运行才能有所保障。作为融入这种语境的大学管理者,要在学校发展的设计上找准学校愿景与大学本质的契合点,能把学科专业建设等核心工作与教师们的志趣有机融合,实现设计、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相贯通,最大程度提高质量和效率,校正自身理解和执行上的偏差,减少管理和服务活动中的失误。

良好的大学语境,到处氤氲着启真导善沁人心脾的文化生态。大学成员之间不仅仅出于尊重,也不仅仅因为闻道先后和术业专攻,而是基于对真理的崇尚,在“我自知我无知”的状态中,保持童真般好奇与真诚,敞开自己与他者的关系,互相汲取智慧营养,这也正是虚心一词的深层内涵。于此相伴随,在这种语境之中,大学还应成为养护人的心灵、健全人的品格的场所。亚斯贝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每个人通过自觉有意识的理性建构和合理调试,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启迪和教化师生的心灵,最大程度维护和发扬人类之善性,以理性思考冷静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以和谐的心境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四、把握大学规律,优化大学治理

大学是人类思想的策源地,是道德精神的制高点,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当前,作为高等育人机构的大学,学问的传授和求得通常以学术研究的形式来呈现,学术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在于大学的自主性,这便要求大学管理者要全面了解大学的发展历史,系统把握大学规律,真正理解学术的内涵,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大学治理。

这里的大学规律专指大学发展层面的规律,从宏观到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追求学术自由为主线的大学内在发展规律,这主要以欧美大学为代表;二是以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竞争发展规律,这主要以我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大学为代表;三是大学自身的历史发展规律,这是与大学独特精神形成过程相伴相生的主要发展轨迹。相比较而言,系统了解大学的起源和发展,体味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对大学管理者来说是最核心、最关键的。随着大学管理到大学治理的深入研讨,大学管理者对大学的认识呈现了向本质回归的潮流和趋势。

大学治理明显有别于具有行政行特征的大学管理,它强调“仁政”、法制并用和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尽管存在体制机制上的诸多限制,先进的大学都在为此付出努力。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大学唯一的生存理由,即在不受功利或结果的压力牵制的情况下,为追求真理提供一个天堂”。这里强调,大学治理要为学术研究、追求真理提供优越的空间,这要求治理结构内部的协同与合作,保障学术自由、学术繁荣和学术发展:无论什么样的大学管理体制,当它有利于学术本位、学生本位的保障与学术繁荣和水平的提升时,它才是有生命力的;当它可能损害学术自由,使行政权力泛化和膨胀从而必然不利于学术发展时,它就不会是有生命力的。也就是说,对管理者来讲,一切关于大学发展的激情畅想必须遵循大学内在逻辑,离不开对大学发展源流的考察和对大学内在规律的透彻理解,这种激情不是“迸”出来的,而是“酿”出来的。犹如不了解中国历史难以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不学哲学史很难形成深沉的爱智情结一样,离开对大学起源和发展的详细考察,大学管理者对大学治理的理性把握终将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

大学治理在落实层面最关键的是制度设计,它侧重于在立法层面很好体现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所以大学管理者必须从制度层面出发,全面考量学校发展的多元主体,兼顾教师、学生的利益诉求,探讨学术的自由竞争和发展。无论教师还是管理者,只要是从学校发展目标的实际出发,符合学校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要求,就可以平等地享有治校权;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双重主体,对学校发展建设各项决策及实施平等地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对于校内外各种先进理论、知识信息和学术资源,只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体现时代前沿并能够促进学校发展建设和教师职业发展的,都可以平等地加以吸收和利用。按照这个思路,大学管理者除了要研习大学发展历史,探究教育规律,悟透大学的本质、品格、精神、文化,致力于大学语境的构建及德性智慧的涵养,更要积极探索大学治理的有效途径,完善职能发挥的保障性措施——加强大学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大学的治理结构,彰显公平正义。

总之,作为大学管理者,“身在此山中”,要识“庐山真面目”。如果大学管理者只热衷于热热闹闹甚至轰轰烈烈,经常满耳喧嚣之音,一脸浮躁之气,长期处于懵懂状态不能清醒,大学终究会离其本真渐行渐远。笔者身为大学管理者中的一员,仅以自身感悟不惴冒昧行此诠释大学要义一文,谨供借鉴。

[1]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蔡达峰.大学:为了学生与社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松.大学正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4]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6):36-43.

[5]卡尔·亚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1991.

[6]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7]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8]左崇良,胡劲松.大学治理的法理证成[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21-28.

[9]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王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0]贾玉明.论大学的独立品格[N].光明日报,2014-07-08(13).

【责任编辑曹萌】

G647.2

A

1674-5450(2015)03-0105-03

2015-02-18

贾玉明,男,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管理者育人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