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问题探微

2015-04-10 17:35王宏娜李米换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工农村

王宏娜 李米换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本刊声明 (100)

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问题探微

王宏娜 李米换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在农村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以万载模式、湘西模式和绿寨模式为代表的三种实务模式,发展中的农村社会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对社会工作认同度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支撑网络体系不健全,社会工作制度体系不健全,是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缓慢的硬障碍。社会工作服务农村须要面对服务供给不足和需求迫切的矛盾,解决文化识盲、专业霸权的问题,专业性和行政性社会工作双重悖论问题,服务为本与管理为本的调试问题。体制外培育和体制内转换培育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对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以及社会工作理论实务的本土化发展,都具有实质性的价值意义。

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问题思考

近现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期、停止塌陷期和恢复发展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为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积累了大量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第二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民政社会工作,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社会工作;第三阶段是20世纪末至今,农村社会工作处在“星星之火”的恢复发展期和探索期。目前我国的城市社会工作发展遍地开花,但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寥若星辰,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社会工作。社工实务开展的主体有民政单位、高等院校及非政府(营利)组织。在中西部农村扶贫和社会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江西万载模式”“湖南湘西模式”和“云南绿寨模式”为典型代表的三种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一、政府主导下的万载农村社会工作模式分析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未充分发育成熟之前,行政体制在今天仍发挥很大作用。因此,目前以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仍然要靠政府以行政手段去推进农村社会工作发展。[1](P341)

万载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通过强化领导,从人事、财务、组织、制度等方面保障社工优先发展,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工作组织网络,通过成立社会工作发展领导小组,建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社工职责和职业管理制度,颁布《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社工在矛盾纠纷调解、文体活动指导、困难帮扶、权益维护和环境卫生服务的工作职责,推动社工建设持续向前发展。四是实施“百千万”的社会工作专题讲座和职业培训工程,培育专业社工、从业社工和志愿者三支队伍以组成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P31)。五是与江西师大、南昌大学和江西财大建立校地合作,创建面向不同年龄群的社工实习基地,在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等领域开展社工实务。六是举办社工培训讲座,推广社工知识和理念,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创造有利于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高校推动下的湘西农村社会工作模式分析

湘西模式的形成源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社工学生创建实习基地的需要。史铁儿教授认为,社工专业理论教育应该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主体,两千万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那里有最需要帮助的人,所以我们去农村。[3]湘西社会工作呈现出“高校院所主导、地方政府支持、社工实践泛化、资源严重匮乏、村民广泛受益”的特点。在困难中前行,期待政府重视及社会资助,努力推进社会工作实践的专业化,发展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实务体系,是湘西农村社会工作的期盼。

湘西农村社会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社情村况实地调查,通过对九龙村进行实地调查,从村庄房屋、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收支教育等方面客观反映苗寨、苗民的真实生活情景,为制定实施民族社工介入方案提供了严谨详实的客观资料。二是抢救挖掘苗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本和生命动力,开展反农村人文贫困是农村社会工作的重要使命。”[4](P103)因而,湘西农村社会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挖掘重建苗族文化习俗,珍视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重新树立苗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尊。系列社工协助的项目活动逐渐建立起了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对家乡未来发展的自信心。三是社会工作者在村寨活动社开展扶贫工作,创办社会工作服务站,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外出打工知识培训、赶秋节活动、婚姻家庭讲座和亲子沟通技能训练及邻里冲突调解工作,帮助组建儿童活动兴趣小组、妇女能力建设团队、农业技能培训和务工常识讲解及老年人互助协会。遵循工作生根原则,培养当地领袖,培育苗民自组织,增强他们应对环境变迁、化解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项目运作下的绿寨农村社会工作模式分析

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没有不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理由。绿寨社工把探索能力建设和资本建设作为中国农村减贫模式的可能,促进农民生计的稳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本土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研究,把培养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绿寨社工的特点是“非政府组织资源支持、地方政府参与合作、高校社会工作者主导、社工与农民平等合作、广大农户普遍受益”。

绿寨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2001至2006年,运用“能力建设模式”推进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本的乡村建设的探索。面对越来越多的绿寨人离开农村外出打工,放弃传统农耕文明和当地民俗风情,对民族文化失去认同,对身处农村感到悲哀,农民的幸福感降低的现状。以能力发展为本的绿寨建设鼓励当地人参与项目活动中来,相信自己的生活满意度,不仅取决于农民收入及消费能力,更取决于对自身生活的幸福感,建立巩固农民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进而使他们能够自我决策、自我管理,成为社区发展的主体,从而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从2007年至2009年,推动“城乡合作”与“公平贸易”的建设,在农村建立经济合作社,在城市组建消费者联盟,邀请城市居民购买农副产品,进行乡村体验旅游,以此来支持城乡合作、推动公平贸易,[5](P108-190)促进绿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从2009年至今,扩建城乡合作网络,组建互补互惠的社区支持网络,支持N个农村—城市合作网络的建设,巩固发展农村建设项目。

四、三种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问题研究

随着农村社会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数量的增加。思考存在的问题,总结以往工作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促进农村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体系,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化及职业化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程度普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进程,尤其是农村地区。李有发(2009)认为,农村社会工作推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工作没有得到一些地方政府和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不够完善,接近空白状态的社会工作人才开发体系致使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缺乏,社会工作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制约着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6](P55-56)田先红(2012)认为,万载模式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建设注重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和平台搭建,存在重形式、轻内容,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普遍缺乏,现代社工理念与乡土文化水土不服等情况。[7](P66)与之相反,绿寨模式和湘西模式侧重农村社会工作的微观专业实践、反思和研究,存在社工政策制度支持缺乏,政府资源支持不足,专业社工发展后劲乏力,专业工作宣传力度不大,无法根除农村问题产生的症结,专业社工文化中心主义与乡村文化敏感冲突产生文化识盲和专业无力挫败等问题。

(一)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供给不足和需求迫切的问题思考。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帮助或协助个人或群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增强个人能力,解决生活挑战和社会问题,提升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的改变和发展。我国人数最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在农村,但他们的需求因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得不到实现,事实上应向农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村民委员会,难以为农民说话,为农民办事,而农村的农民没有建立起诸如志愿者协会、老年人组织等属于自己的组织,也没有自己的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和队伍。乡镇基层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专业人才缺乏和农村社会组织的缺乏,造成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这些现状导致农村的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升面临诸多困难。农村386199部队的精神文化需求、日常生活照料和成长教育辅导需求供给面临很大挑战。

因此,实现农村善治与和谐发展,需要政府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角色,建立“助人、自助”和“助、人自助”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组织管理制度,创造社工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8](P6-7)整合农村分散的民政资源和岗位,置办或引入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办好社工继续教育工作,培训转换农村民政系统的工作人员,试行购买社工服务。鼓励支持社工机构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和研究等专业工作方法,发扬民本思想,从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最薄弱领域或急需专业社工服务的人群入手,协助农民建立自己的社会组织,[9](P110-113)持续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高服务工作效率,与农民一起面对生活挑战,共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二)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专业融合和文化识盲的问题思考。查尔斯·H·扎斯特罗(CharlesZastrow)认为,影响社会工作实务的问题可分为:忽视案主的文化或性格、对目标人群有成见、缺乏自我了解、依赖标准的咨询方法技巧而不考虑对服务对象的实际影响。[10](P375)在绿寨妇女手工艺品项目利润分配问题上,社工坚持平等分配利润,但各村妇女既反对按照村子平分,也反对按照人头平分。[11](P168)社会工作者认为是过多强调公平,忽视现实利益诉求,进而引发经济利益冲突,而事实确是村落权力文化关系造成各方经济利益间的冲突。所以,社会工作者不能固守“社工文化中心主义”,而应秉承“社工文化多元主义”,结合当地文化习俗和风俗民情,灵活开展社会工作实践,这不仅有助于跨越社工文化边界,降低文化震惊,还能尽可能地避免文化识盲带来的限制社工实践开展的情况。

因此,农村社会工作不应将问题标签化,需用优势视角发掘目标人群的主体能动性,致力于案主能力发展的建设,在给予服务对象平等的合作伙伴资格、抗逆力培养和赋权增能的条件下,与其加强对话与交流,增强自助的意识和能力。外来社会工作进入农村地区,有一个被本土化的适应和融入过程,即由制度性对话、碰撞和建构、调适到达成默契的发展过程。农村社会工作者应摒弃文化中心主义,接纳文化多元主义,跨文化处理文化震惊、文化识盲问题,在提供服务的工作中保持文化敏感性,调适不同文化间的逻辑价值和相异文化的内涵,增强专业文化自我的反思。[12](P159)与此同时,农村社会工作者应该重视文化语言的差异,学会反思社工专业的价值操守。社会工作者在跨民族、文化领域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时,既要掌握自我的知识,又要了解差异的知识,清楚不同民族、文化环境下时间与空间的要求,学会以真诚、友善、尊重的态度,运用专注、倾听、同理心和自我表露的技巧与服务对象沟通。

(三)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性和行政性双重悖论的问题思考。张和清(2012)认为,赋予农村社会工作改善乡村干群紧张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致力于乡村社会治理的使命,过于理想。[13](P183)绿寨社会工作人员倡导当地农民联合起来不缴纳不合理的农村教育附加费时,原以为学校会迫于村民的压力取消收费,结果引来乡政府对该做法的不满进而疏远社会工作者。最后,学校还是向村民收取了教育附加费。农村社会工作者发现,介入农村事务越深,越发觉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乡村不合理的治理结构问题来说是专业陷阱。绿耕模式的经验表明,缺乏政府各方面的支持和社工制度建设的不足,面对乡村治理危机和农村衰败没落的现实,专业社会工作是无能为力的。体制内的民政工作遵照行政章程和程序,利用体制内的资源和权利,运用行政非专业的工作方法,对农村社会弱势群体开展“授之以鱼”式的社会救助,未对其增能赋权,助其自助发展脱困去贫,没有采取治标又治本的综合救助手段,延续着乡村社会非专业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不合时宜的社会救助机制,不符合现代专业社会工作的宗旨和使命。

认同底层视角的农村社会工作者认为,被排除在农村主流社会之外的农村弱势群体具有自主性和自主意识,只是由于缺乏社会资源和畅通的发声渠道,导致真实声音和利益诉求被隐藏。因此,农村社会工作的任务便是在实践中发掘服务对象的话语来还原其真实需求,服务农村底层群体,解决底层群体的现实困难。[14](P68-73)此种情境中的农村专业社会工作仍然面临行政上不合理体制的掣肘。

(四)农村社会工作管理为本和服务为本的问题思考。社会工作组织中的社会工作者,须履行专业社会工作者和机构工作者的双重职责,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要求社会工作者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机构的工作职能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遵守并贯彻机构的政策制度。费梅苹(2014)研究指出,基层政府在引入社会工作组织后,由于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向行政服务的职能转变尚未完成,加上合作性政社关系的制度基础薄弱,导致政府基层组织和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行政主导的管理与被管理、行政垄断与资金依附关系,社会工作者被“同化”为行政事务协管员,[15](P74)这削弱了社会工作的独立自主性。在为目标群体提供服务过程中,专业性大打折扣,同时落入“管理为本”和“服务为本”的社工伦理困境中。

万载农村社会工作的建设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得以快速地发展,短期内便得到了包括民政部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可和称赞。但“管理为本”理念下的行政运作和社会动员式的万载社会工作没有得到基层行政工作人员的认同和积极践行,更没有得到农民的广泛支持,也未回应农民的需求。现有政治管理体制下的政府公权力和社工专业权利的相互交织,政府组织体系和社会工作组织体系的结合是服务本位错位的根本所在。因此,政府须推动行政管理为本向服务为本的转型,同农村社会工作组织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划定政府公权力和专业社工权利的边界线,从宏观上指导并监管农村社会工作的运营,将社工专业工作的组织开展权交给农村社工机构。[16](P89)社会工作机构开展农村社会工作,须在国家农村社会经济工作的方向指引下,以农民需求和社会问题解决为导向,开展农村社会工作。

(五)体制内推进和体制外培育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问题思考。目前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岗位从业标准设置不明,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高,社会认同度低、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17](P70)应从实际出发寻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策略。所以,推动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党委政府转变执政理念,盘活长期从事农村社会福利服务的民政社会工作,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

借鉴万载模式,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章立制,搭建工作平台,促进大学生村官从经济行政文秘型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成为转型期农村社会工作新生力量。[18](P6135)邀请社工专家对民政系统和群团组织人员进行社会工作系统培训,支持专业社会工作者在乡镇创建社会工作服务所,在村庄开办社会工作服务站和社区活动中心。高校社工师生传帮带民政工作人员,培育发展一批从工、义工队伍,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社会工作,提高社会认知度。实施社会工作村官计划,培养本土职业化的社工人才。总之,只有体制内转换和体制外输入双轮驱动,实现“专业社会工作”和“行政社会工作”的融合发展,[19](P16)有助于培养建立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体系。

总之,目前中国的农村社会工作处于探索发展期,国家政策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但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和不同农村地域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同,农村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从社会工作的缘起来看,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而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在农村,因此农村应该是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领域。[20](P15-19)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证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是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社会支撑网络体制不健全是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迟滞的重要原因,农村社会各方面对社会工作的低认知是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社会工作(人才)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不平衡,是各地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参差不齐的制度原因。农村社工服务供给不足和农民需求迫切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综合治理,文化识盲和专业霸权是外来社会工作扎根服务农村的影响因子,专业性和行政性社会工作之间的调适融合演绎着社工的本土化,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服务为本和管理为本问题争辩的有效解决途径,体制外社会工作组织的培育扶持和体制内民政事业单位的改革治理是专业化、职业化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发展农村社会工作无论是对于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乡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还是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创新、高校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都具有实质性的社会价值意义。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晓平.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探索[J].红旗文稿,2011(7).

[3]曾鸣,史铁儿.率社工湘军下农村[N].公益时报,2007-04-03(4).

[4]东波,颜宪源.农村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反人文贫困的可能性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J].社会学研究,2008(6).

[6]李有发.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主要问题[J].社会工作,2009(5).

[7]田先红.农村社会工作的万载试验[J].决策,2012(3).

[8]陈成文.现实农村善治必须推进农村社会工作职业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9]李锦顺,张兴杰.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原则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12)..

[10][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晏凤鸣译.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6).

[12]杨发祥,闵慧.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13]张和清.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问题与农村社会工作[J].社会学,2012(8).

[14]万江红,黄晓霞.底层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反思—以E社工站为例[J].社会工作,2014(1).

[15]费梅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基层政社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2014(6).

[16]徐小霞,钟涨宝.冲突与选择性合作: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与社会工作群体的关系实践[J].农村经济,2014(2).

[17]赵光辉.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1).

[18]杨祎,任鸿,肖彦,等.大学生“村官”—转型期农村社会工作新力量[J].改革与开放,2013(2).

[19]田丰韶.体制内转换与体制外输入: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短期策略[J].社会工作(下月),2010(9).

[20]陈成文,孙嘉悦,唐嵩林,等.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工作研究[J].社会工作,2012(1).

[责任编辑 刘金荣]

Exp loration of theM odeof SocialW ork Practice in RuralAreas

Wang Hongna LiMihuan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00)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ural social work practice,it basically formed three kinds of practicemode,the Wanzai Mode,the Xiangxi Mode and the Green Village Mode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ural social work.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The degree is low, the social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support network system is not perfect,and social work system is not perfect.All the above are hard obstacles to slow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al work. Rural socialwork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need to face the urgent service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to solve cultural illiteracy,professional hegemony,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and the double paradox,serviceoriented and management for debugging the problem.Outside the system of cultivation and system convers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personnel,they has the substantive value to the rural social work development,innovation of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supply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localization of socialwork theory and practice.

rural socialwork;practicemode;thinking on the problem

C91

A

2095-0438(2015)08-0001-04

2015-05-20

王宏娜(1990-),女,陕西铜川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理论。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青春社工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