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2015-04-10 20:56马其南
关键词:关怀人文政治

马其南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辽宁中医药大学机关,辽宁沈阳110032)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马其南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辽宁中医药大学机关,辽宁沈阳110032)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其任务和使命是关注人的自身发展,解读人生价值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动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思想内涵广博,既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又回应着当代社会的进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都以丰富和发展人性为根本出发点,人文关怀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底蕴和实践回应。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彰显人文关怀,做到情理交融,让心灵没有距离,把教育和关怀做到学生的心里;实现两个结合、两个融通,让课程教育体现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其任务和使命是关注人的自身发展,解读人生价值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动体现人文关怀。

一、解读人文关怀

(一)源于东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体现深刻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从文化思想的背景来讲,人文关怀的本源是东、西方历史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从西方文化思想来讲,“人文主义”一词由德语humanismus[1]转译而来,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本源,展示的是人性的普遍法则和关于“人”的思想,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建立了系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其哲学主题就是认识和关怀人类。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人文主义运动,以一场思想解放的形式高扬人文思潮,既是对希腊人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肯定完整人性,强调和关注个体的解放和自由,主张人的自然平等。

从东方文化思想来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最根本的特质是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儒教文明可以看做东方人文主义的本源,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问题的探讨中形成了其富有特色又关注现实的人文精神。《孝经·圣至章》中“天地之性,人为贵”,陆九渊的“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有岂可轻”等,都体现了发展个体人格、弘扬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本主义思想,都是儒家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尊重和对人的地位的充分肯定。《易经·贲》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文关怀的初始内涵和目标。

可见,无论是东、西方文化思想背景下的希腊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还是我国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其精神实质都体现对“人”的本质的关怀。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

马克思沿着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来从事自己的哲学思考,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人文关怀思想。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2]1,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中心的信仰。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60。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来研究人,认为现实的人是追求自身需要满足的人,现实的人是追求自身主体性发挥的人,按照主观的目的能动地改造客体。再次,马克思在科学认识人的本质的前提下,开始把人的本质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把现实中的一切都归结到人的本质的意义上去理解,对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证,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应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命题是人类的终极价值,有着丰富的内涵,集中表现为全方位提高人的素质、人文精神和人的需求被满足的程度。

可见,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尊重人的存在及其价值,承认人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和支配地位,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心和关注人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当代中国的人文关怀

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人文关怀已经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成为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主题。当代中国的人文关怀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和价值追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成为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和集中表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不仅仅是从经济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使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得以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都以丰富和发展人性为根本出发点

人性,是人类学或者社会学范畴的概念,意指人的本质属性。人的一切活动,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一切现象都是建基于人的本性,表现着人的本性。因此,丰富和发展人性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诉求的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于“人”的基础上,改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精神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品德,净化人的思想,建设人的精神家园,其目的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丰富和发展人性为根本出发点。

人文关怀塑造和完善人的本质,以丰富和发展人性为根本出发点。首先,人文关怀以关心和理解的态度尊重和满足“人”的自然情感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其次,人文关怀彰显对人的高度重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主观特征,尊重人的个体多样性,关注和满足“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塑造人的社会性;再次,人文关怀彰显人的精神,注重和满足人的精神性需求,是人的思想、理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的推动力量,引导人们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不断丰富人的精神性。

(二)人文关怀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衡量社会进步,以提升人的精神品味、润泽人的心灵世界、完善人的德行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意识进化的一种必要的精神提升活动。在建设和谐社会和现代化中国的伟大进程中,营造积极健康的人文环境是和谐社会的环境支撑,人的感觉、人的主体需求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现代化中国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4],全方位提高人的素质和人文精神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性问题。因此,人文关怀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人文关怀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更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教育和文化元素,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的效用和价值的完善。

人文关怀注重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激发精神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以满足人的需求。人文关怀把人看作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人格是人的精神和文化的特征。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格的塑造和发展,帮助人们进行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行为选择,促进人性优化,使人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人文关怀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效用和价值,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科学发展。

(三)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底蕴和实践回应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和文化活动,其发展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5],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教育活动的本意所在,人文,就是通过人文教育潜移默化地教化人、熏陶人和引领人。在当代中国,现代文化是“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的先进文化”[6],先进文化彰显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因此,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底蕴。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仅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和理论创新的实践回应。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原则和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践行着眼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旨在建设和发展和谐的主体关系,在社会主义和谐共同体中为自身发展寻求动力源泉,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置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发展战略之中,并以此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作用,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新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社会。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彰显人文关怀

(一)情理交融让心灵没有距离,把教育和关怀做到学生的心中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和理总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情感活动是教师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既有感情作为工作基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所展示、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以及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活动使教育的能动作用得以补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驱动力、感染力和催化力。人文关怀就是一种情感的体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关心人、了解人、凝聚人的要素,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和打开心扉的钥匙,更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和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通过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和彼此尊重,在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真心诚意地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凝聚人心,也把这种凝聚力化为催人奋进的动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智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实效性。

人的行为是受理智和情感的双重支配,理智和情感原本就是交织在一起的。大学生思想整治教育既要求以理服人,又要求以情感人;既要发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体系本身所具有的说服力,又必须展现关爱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这就需要辅导员既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又要不断学习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储备,需要辅导员既要能用“情”,又要用好“情”,还要“情”理交融,把真情、真理、真话融为一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学生的心里。

(二)实现两个结合、两个融通,让课程教育彰显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人文关怀已经成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全面建设小康与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更应该是大学教育的新视角和新追求。课程是大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大学的教育目的就是通过课程得以具体实现的,要在高校课程改革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使高校课程设置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使大学教育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通。

课程目标要体现人文关怀。大学的课程目标是课程的价值定位和教育目的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第一,要把学生作为课程目标的主体,把学生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依据,尊重学生的个性,符合这个时代的学生身心特点、思维发展水平和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发展,把学生最需要、最应该获得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第二,大学课程目标的设立要实现人文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完美结合,既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又传递人文信念和人文理解,既要让学生有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又要让他们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第三,大学课程目标的设立应与时俱进,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灵活设置课程科目,提高课程的吸引力。

课程实施过程贯穿人文关怀。课程实施就是将课程目标和设置付诸实践的过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大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在智力和体力上都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在以人为本的课程实施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把关心和关爱的情感贯穿于教育始终。第一,生活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有生命的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去认识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并赏识每个学生的才华,让学生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在丰富学生知识世界的同时,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关注学生学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人文关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散发魅力。第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是师生情感的共鸣、知识的共享、智慧的交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文情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氛围里完成教与学。第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师要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感受生活,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1]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68.

[4]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5]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9.

[6]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8.

【责任编辑赵伟】

G416

A

1674-5450(2015)04-0124-03

2015-01-10

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ZS2013011)

马其南,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