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采奏鸣曲》钢琴声部的音乐与演奏

2015-04-10 20:56代洋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和弦

代洋

(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辽宁沈阳110818)

《克鲁采奏鸣曲》钢琴声部的音乐与演奏

代洋

(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辽宁沈阳110818)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古典派的杰出代表,是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的整个人生中,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在继承传统作曲技巧的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风格。其作品彰显探索的精神,主张自由和力量。贝多芬一生的代表作众多,涉及诸多体裁,主要有交响曲、协奏曲等音乐形式。《第九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即《克鲁采奏鸣曲》创作的风格是协奏曲,时间为其发展的高峰,作品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使小提琴协奏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阶段,直接影响了后期的浪漫主义风格。本文主要分析了《克鲁采奏鸣曲》的风格特征,表达了演奏者的深切感悟。

贝多芬;第九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钢琴声部;演奏解析

《第九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即《克鲁采奏鸣曲》产生于贝多芬艺术生命的成熟期,处于此时期的贝多芬,对于古典风格的依赖逐渐降低,开始追求具有自身创作特征的音乐风格,演奏技巧较为高超,规模庞大,因此可以称为具有古典特征的小提琴奏鸣曲的上乘之作。本文在对作品进行技法分析的时候,充分发掘了作品的创新性特征,以钢琴声部的演奏为前提,更加全面地剖析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一、《克鲁采奏鸣曲》在创作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克鲁采奏鸣曲》对于“英雄情结”的体现

1.在小二度动机上的创作形式

在音乐上,动机通常是指是某个旋律的一个片段,也就是整个音乐中最小的单位,是重音和乐音的组合,同时,数量分别为一个或两个以上。动机的形态主要是展示音乐里包含的情感,也是音乐所有元素中最容易被接受的部分,引起不同主体的共鸣。在《克鲁采奏鸣曲》中,动机的特征偏向简单化,主要是上行小二度,以节奏为主要形式。其构成比较强的力度、短音为主的弱拍和延长的长音。这一形式贯穿于整个章节,为后期的展开提供基础,动力较强,体现作者此时坚强的内心独白。

2.旋律在创作上的主要形态类型

对于处于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来讲,旋律的类型为三和弦和对应的分解形式。在作品的这个部分,旋律以平行和上行为主。虽然这种平行所体现的重复音比较简单,但是却力量十足。而直线上行热情奔放,体现贝多芬心理的英雄情节,表达了他信念坚定,斗志昂扬,目标明确。另外,作品中还运用了七和弦琶音进行和双手的八度齐奏,使得音乐此起彼伏,最终将其推向高潮,英雄主义思想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3.运用抒情性旋律彰显英雄情感

此部分作品虽然副部比较短小,节奏柔美,但是在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中,作者仍难以抑制心中的激荡,充分体现了英雄所具有的情感特征,即在柔美中体现力量与坚韧。

(二)《克鲁采奏鸣曲》所进行的创新

1.对乐章内部结构进行的改变

对于《克鲁采奏鸣曲》,在第一部分中扩大了引子的运用规模,彰显重要性。其中的二度音程动机是整个乐章的中心部分,始终追随音乐的整个发展进程,因此,在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浪漫主义作品中。与古典主义作品中相对均衡的主部与副部不同,贝多芬作品中加大了呈示部的容量,冲突更加明显。尾声的设计,彰显庞大性和规模性,是情感的进一步扩展,体现了贝多芬对古典奏鸣曲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创新,给后期作品带来极大的启发。

2.对和声调性的发展

和声方面,贝多芬突破了前期作品中对调的趋势的限制,运用了大量不协和的和弦,并且连续使用,成为音乐发展的动力,用和弦的转换来彰显情感的紧凑。在作品的这一部分,运用了大小调的交替来表现音乐的不同色彩,实现对不同情感的表达,时而明快,时而暗淡,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持续音。

3.对于力度的改变

在音乐中,力度的掌握至关重要,是主要的表现手法,与音乐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在古典作品中,力度比较缓和,变化不大,紧张度不强,体现的是艺术的和谐与平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力度的作用逐渐增强。贝多芬将力度的表现领域扩大,进行大胆创新,彰显音乐体现的矛盾特征,显示其内心的激烈情绪。在这部作品中,力度的种类比较多,运用谨慎而细致。

总之,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主义创作手法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大胆探索,打破固定模式的束缚。在结构、旋律和调性等方面进行了突破,体现了其内心的英雄主义情感,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也彰显了浪漫主义的特征。

二、对《克鲁采奏鸣曲》钢琴演奏理解与分析

(一)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的发展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整个室内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作品众多。根据不同时期的作品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小提琴与钢琴之间关系的演变。在巴洛克时期,小提琴是演奏的主角,钢琴为伴奏,而到了18世纪,二者地位发生交替,后期二者又处于均衡发展的地位。二重奏的演出形式被贝多芬所发展,二者共同承担着对情感的表达,预示着新的演奏风格的到来。在《克鲁釆奏鸣曲》这部作品中,钢琴与小提琴在技术和表现方式上都势均力敌,体现了协奏曲新的发展趋势,对后期浪漫主义产生深远影响。

(二)第一乐章解析

1.对引子的解析

作品的引入是由小提琴演奏开始的,和声富有期待特征,体现崇高性,显示贝多芬曲风上的广阔风格。在引子中,力度应用比较细致。钢琴声部源于一个和弦,逐渐增强,在最强处迅速收回,体现了在情感上的矛盾心情。这样的情况比较多,需要加以注意,有深有浅,速度把握准确。在13小节中,由长线条过渡到短句,呈现二度动机,表达了内心的动荡和纠结。在最后,结束在叩上,由压抑代表巨大变革的来临。在进行演奏的时候,要掌握好语气,实现与小提琴的密切配合。

2.对呈示部的分析

在主部中,由小提琴代表作品的中心思想,源于二度动机,此时,钢琴的作用是伴奏,和弦短促有力,彰显动力十足,要保证十足的和弦弹性。而后,由钢琴声部呈现主题,避免过于急促的强音,保持恰当的力度。在结尾处,琶音要轻松自由,音色明显。之后,小提琴运用主题动机,使整个作品进入另外的主题。为了烘托气氛和背景,钢琴声部的右手变为八分音符,彰显密集性,左手的低声部是低音,同时,主要运用和声,实现对不安思绪的表达。对于第二主题的表达,主要是两种乐器的互相配合,二者互相交换角色。演奏的时候要注意旋律的变化,保证和谐的交替。在连接部中,主要是通过连续的推进来实现作品的发展,钢琴主要是负责对音符强力度的分解,进行频繁的转调,紧张感突出,彰显动力性。而后,是持续的力度型,要有不间断、不松懈的感觉,在副部中,第一主题为齐奏,彰显纯净的特点。二者分别进行特征的呈示,钢琴要注意倾向性,踏板深浅合适。在钢琴进行第二次呈示的时候,由E大调变为小调e,右手要进行连续的弹奏,表达忧郁情感。对于副部的第二主题,先由钢琴开始,注意长音运用。副部的第二主题非常重要,是展开部的来源。左手要有力度,扎实稳健。在进行第二句的小提琴呈现的时候,钢琴声部要低声进行重复,二者错开,而后又浑然天成,实现对主体的共同诠释。在结束部,主要运用了八分音符,和弦配合使用,与小提琴互问互答,巩固了副部的调性。在展开部,与之前的动力情感不同,采用了明亮的F大调,逐步培养情绪,当钢琴声部再次对主题进行呈现的时候,小提琴也随之进行大幅度连跳。在后续的226-258小节中,钢琴声部作为背景,频繁转调,烘托紧张气氛。这部分需要熟练的钢琴技巧。对于270-300小节,二者交替完成旋律,演奏要有力,在钢琴声部接过来之后,要断奏,保持灵活性。在展开部的结尾,音乐缓慢下来,钢琴是琶音,小提琴是长音符,要控制好音量。在再现部中,主要是对呈示部的完整再现,改动较小。

3.对第二章的理解

对主题的理解:主题主要是再现单三的结构,第一部分是由钢琴进行呈示,采取柱式和旋,注意语气的变化。第二部分是C大调,线条宽广,之后是齐奏再现。

四个变奏介绍:第一变奏中,钢琴为旋律部分,小提琴简洁,F大调,轻快明亮。钢琴声部装饰音比较多,要保障弹奏面积较小以及线条的连贯性;第二变奏是大调,速度十分快,由小提琴呈现主题,音符更加密集。钢琴声部主要是由和弦和十六音符组成的旋律,与小提琴区分开来,但是要掌控好速度,保证稳定,律动协调;第三变奏由F大调变为f小调,速度变慢,音色暗下。要掌控好长句的走向,节拍自由,齐奏时要保证整齐;第四变奏的调性为F大调,装饰音较多,由钢琴呈示主题,速度较快柱式和弦为主要组成。声色要保持均匀,控制好音量,彰显弹性。在进入尾声之后,钢琴声部速度变缓。之后小提琴在g小调上进行呈示,和声相互交替。在进行演奏的时候,要保持心情平静,注意感情的控制,实现对主题的表达。

4.对第三章的把握

呈示部的分析:在主部中,始于小提琴的和弦,力量上十分有力,保证延长记号的充分性。在主题之后,钢琴声部进行上四度的模仿。对于主题的表达,要音断,强拍要突出,28小节是连接部,二者相互交替,钢琴声部演奏有力,与小提琴形成结构上的比较和统一。二者之后相互交替,保证流畅性;对于副部,小提琴为主导,钢琴声部发挥烘托的作用。

对展开部的理解:在展开部中,由小提琴承担主要演奏的功能,钢琴声部为伴奏,钢琴声部负责结尾处的演奏,极富喜剧效果。在206-213小节,二者进行相互配合,积极互动,而后再进行齐奏,情感表现为坚定,两个声部要做到整齐。在展开部的结尾,钢琴为伴奏,小提琴为双音。

尾声的解析:尾声的注意问题是速度的变化。由慢变快,由温柔到急速,情绪出现戏剧性的变换。

三、结语

在贝多芬整个艺术生命中,《克鲁采奏鸣曲中》是他处于高峰期的作品,既继承了古典音乐的优秀技法,又添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部作品规模宏大,旋律多变,情感丰富,为浪漫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这部作品钢琴技巧比较关键,发挥了钢琴的特质,与小提琴相互配合,将协奏曲这一体裁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在音乐界的影响深远。

[1]邹昌峻.用苦难谱写欢乐——浅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J].音乐时空,2012(11):100.

[2]王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与德国民法典——音乐与法律中的德意志精神[J].比较法研究,2011(3):121-129.

[3]廖乃雄.试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音乐内容和思想倾向[J].人民音乐,1979(Z1):72-80.

[4]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原稿首列世界文化遗产乐谱[J].小演奏家,2003(2):68.

【责任编辑曹萌】

J624.1

A

1674-5450(2015)04-0181-02

2015-01-20

代洋,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奏鸣曲贝多芬和弦
手机上的奏鸣曲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春天的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