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动训练学》实质的思考

2015-04-10 21:21邓运龙
四川体育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哲学运动

邓运龙



对《运动训练学》实质的思考

邓运龙

把握《运动训练学》的实质是学科定位、理论建设与发展方向的关键。研究提出《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属性是“训练哲学”,立论依据是“关系实在”,理论精髓是“辨证施训”,从而构成其实质。

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实质;思考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1)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即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2)理论体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知识系统。(3)方法论,即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科以知识形态的成果服务于社会,一般称之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又可分为科学型和技术型两种。

《体育科学词典》释义,运动训练学(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这是正确的,但它未能反映运动训练学的自身特质,由此带来现实的问题:(1)难于处理与体育其它学科的平行关系,但凡运动训练的相关学科都是探索与应用运动训练规律的知识体系,诸如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等,是否全收入其中;(2)难于实现与世界体育强国运动训练学科的对应接轨,他们多没有类似样式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因此,需要就其实质进行辨析提炼,提出初步思考,欢迎批判,以期对运动训练学理论发展有所推进。

1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属性是“训练哲学”

准确把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属性,在于深刻理解运动训练学的科学内涵。运动训练是运动能力生成的基本途径。运动训练学是体育学领域自身属性突出的重要学科,它同其他理论一样来源于运动训练,指导运动训练并受其检验。《运动训练学》主要研究运动训练的指导思想、实施方案与行为准则,归根结底是运动训练人员的训练观念[1],这是因为哲学是一切事物的基石,运动训练也不例外,一个有哲学支撑的运动训练,其方法和结果是一致且有效的。如何组织训练,取决于哲学观、个性以及背景。也就是说《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属性是“运动训练的哲学”(Philosophy of Sport training or Training philosophy)。

训练哲学的第一步是构建训练观念,这是建立一个成功训练计划的基石,是教练员执教生涯的导航灯(最终也是运动员的)。这种哲学观念应当体现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要不惜一切的时间,去构建这种哲学观念,这也许是我们为运动员提供一个明确方向最重要的事情。在这个哲学观念中,必须铭记,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及其领域是不断变化的,这给我们带来机遇和挑战。要大胆地尝试训练中的创新和变革,创造新的机遇。

在使用“philosophy”一词时,有个东西方文化差异问题。一见到“philosophy”不少人往往会不假思索地译为“哲学”。汉语中的“哲学”是个大词,总透着几分高深的色彩。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的定义,“哲学”是“关于自然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该词典的第5版改为“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

可是在英语里,不但philosophy出现的频率要比汉语中的“哲学”高得多,而且词义范围也要宽得多。英语里有the philosophy of economics,combustion philosophy,甚至philosophy of cooking 等说法,这里的philosophy只表示“原理”的意思;the philosophy of an organization or institution是“某组织的宗旨”;而 my philosophy about this matter只是“我对该事件的看法”而已。再如:I know the philosophy but in reality things do not always work that way.我们见了会译为:我知道哲学,可是实际上事情并非总是如此运行。其实是:道理我懂,可是现实中事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的。同样“Philosophy”在体育领域使用比较宽泛与频繁,不能等同于哲学上使用的“Philosophy”。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外的运动训练,包括健身、康复运动训练多冠以“Philosophy”,如执教理念(Coaching Philosophy),功能训练哲学(Philosophy of Functional Training)等。

但“Philosophy”使用宽泛并不代表不重要,恰恰相反,在体育领域西方国家不像我们多使用理论、规律,而更多的使用“Philosophy of sport”,或“Athlete Training Philosophy”和“Training Philosophy”等,以此为关键词检索的文献非常的多。他们等同于像我们说的训练观念、训练理念。由于西方运动训练领域频繁使用“Philosophy”,而不大使用“theories”、“regulation”,这种中西方用语的差异,带来中国运动训练界有的学者总感到西方国家没有训练理论似的。

2 运动训练学的立论依据是“关系实在”

运动训练包含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运动训练所研究的问题是从自然、社会相联系的角度,研究训练基础、机制和方法的一门综合学科,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都片面化了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学的形成,是以人类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其体育运动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认知运动训练规律的必然结果。运动训练是人体应激适应的过程,需要从整体的视角辨证的思考这种应激适应。其基本思维特征:(1)整体思维,是从自然、人、体育运动的总体上,从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把握对象的特质。(2)辩证思维,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整体功能的和谐是人固有的、自发的运动趋势,是生命的根本规律,是体内外各种关系的最佳状态。因此运动训练必须利用、顺应、激发人体的“自和”机制,促进各种关系由“不和”向“和”的互动转化,调和人体关系是运动训练的最高境界。

现代科学证明,“实体”是“关系”的产物,“关系失调”比“实体异常”更加深刻和基本。现代科学对世界认识的深化,已经从“实体中心论”转向“关系中心论”,从注重“物质实体”转向注重“关系实在”[2]。黑格尔说[3]:“相互作用是因果关系的最切近的真理”;恩格斯指出[4]:“交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交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的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东西了。”物质现象的本质不能归结为某种特异性的实物粒子[5]。层层剥笋,层层否定,凡剥掉的层性质,实际上就意味着消灭了一个世界。这样不断还原、不断否定的结果,非但不能把握事物的实际面目,反而最终走到了“无”。

事物及其本质是由特定的关系来定义的,关系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对应于对象及其本质属性的改变。不研究关系就难于把握事物本质。这与东方传统文化思想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当代哲学向东方思想回归,注重由形态到功能的转变,为训练哲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它以现代科学、数学和逻辑学的发展为基础。例如:以西医解剖单元为基本的“关系”研究可以发现和揭示更多的“功能关系网络”,从而阐释以实体解剖观无法理解的生命现象。1977年Basedousky提出了著名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证明原以为彼此独立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三个解剖单元,虽各有其职,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调节,通过它们之间交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机体整合及调控的网络[6]。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是“关系”体系,而不是以“实体”为立论依据。也就是从“关系”上把握其深刻内涵及其本质。研究的重心或焦点,包括运动训练学的重大理论问题都是在揭示“关系”上。但“关系”与“实体”并不排斥,而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因为任何物质都是关系的物质,任何关系都是物质的关系;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关系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关系。

例如,在运动人体科学中,人们通常习惯用下一个层次来说明上一个层次,即习惯于逐级“分解”、追求“微观”,这种习惯性的局部分析方法已经影响波及到运动训练整个领域,并成为了现在主要的研究与攻关服务方法。如现行的基于生物学的运动训练监控及其机能评定,有的以生物学的某些测试代表整体训练监控及体能监控,在缺训练学参数和多学科综合测试及其系统评价的情况下,造成运动训练“自觉”和“被自觉”地把生物学参考性指标上升为科学化训练的标志性评价,甚至于在误导训练。有的总想找到能特异性地决定并呈现竞技能力发展与竞技状态变化的物质成分,这种物质成分在量上的减少或增加,决定着并呈现出竞技能力高低与竞技状态好坏的变化。这种思路“要探讨竞技能力与竞技状态的物质基础”必须至少满足2个条件:(1)这种物质的生理作用应能解释竞技状态变化的主要表现,包括竞技能力、竞技表现及其实验室指标,该物质的代谢变化应与其相对应,甚至于这种物质的变化出现在前;(2)竞技能力与竞技状态变化时,这种物质也要有相应的动态变化。但是,以这种还原方法分析,均呈不同程度的“无所不涉,而又无特异性指标”的状况。目前的研究与攻关服务中可以说几乎穷尽了相关的测试方法与指标,仍未找到与竞技能力、竞技状态变化相应的特异性指标与物质。现实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的把握还多靠教练员、运动员的感觉判断,或只能是被顺其自然。

3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精髓是“辨证施训”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7]:“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包括运动项目规律与训练活动规律[8]。任何运动项目都有多种特征,而起决定项目性质作用的是本项目的本质特征,这是运动项目的主要矛盾及其矛盾主要方面。训练活动规律的实质是训练活动中训练行为的特殊性,主要地表现出运动训练实施者(包括群体训练与个体训练)的训练个性。

实践本身实质是具有一定目的的主体,凭借手段,改造客体,以达到某种现实结果的过程[9]。所以,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两个根本前提和根本方面。可以说,实践过程是主体的能动性和客体的制约性相统一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推动了实践的进行。竞技体育是把训练主体与客体完全融为一体,统一为一个整体,这正是由运动训练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运动训练实践是活生生具体人的活动,是针对具体人的个性、个体、个别和个人进行训练的。从普遍性上讲需要因项、因人、因时、因地;同时,又具有特殊性,即主要地受制于主体的学养与经验。运动训练是教练员与运动员双方意识的传递,是教练员的主导作用和运动员的主体作用的结合。教练员在这一过程中要实现一定的训练目的,就要始终把握过程的导向,突出运动员这一主体,通过主体的能动作用,达到训练的目的。而这一能动作用的实现,靠的就是因人、因材、因时、因势的“辨证施训”。运动训练学是运动训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普遍意义上讲,因项、因人、因时、因地是“辨证施训”的切入点;从特殊意义上讲主体的独具特色是“辨证施训”的着力点,也就是对训练个性与项目特性的“辨证施训”。所以,它的理论精髓是“辩证施训”。

“辨证施训”实质上是构建训练观念并付诸实施的过程,主要包括确立训练指导思想、构建目标模型和制定训练计划并进入实践行为,也就是认识训练和实施训练的过程。“辨证”是决定训练的前提和依据,“施训”则是训练的设计及其手段和方法。“辨证”的前提是“辨”,“证”是“辨”出来的。“施训”的前提是“施”,“训”是“施”出来的。“施训”就是具体的运动训练实践活动,它是训练主体在训练观念的指导下从事运动训练的活动过程,它表现为训练观念的实施者能动客观的物质活动。训练主体不仅有精神的力量、观念的力量,而且作为物质的、实践的力量,能够运用各种物质手段,对训练客体进行加工改造、制作,改变客体的物质形态,创造一定的训练成果。同时,这还是一个主体对自身的改造过程,通过主体实践活动的结果,培养造就出具有新的素质、水平、能力,提高了本质能力的新主体。

具体到运动训练实践层面上,辨是辨析规律,可以从矛盾分析法入手;证是证据收据,主要是训练中评价、评价中训练的过程;施是措施方案与组织落实;训是训练行为,重在准确有效。“辨证施训”的指导方针也就是“从施训中辨证,从辨证中施训”,也就是“训练中认识,认识中训练”,并整体互动、螺旋上升,这其中主观能动性是关键。而“训练中认识、认识中训练”的认识深度与把握程度,依赖于实践者的辩证思维能力、研究方法应用和相关理论、文化知识基础,以及情感投入。“训练中认识、认识中训练”的主角是教练员、运动员及其科研人员。对于运动训练学的探求,是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并接受检验的过程。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对《运动训练学》的研究能够突出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能够贴近运动训练的客观实际和现实需要,能够给体育运动中训练着并思索着的人们以启发与导向。

我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运动训练经验,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训练理论,如“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但必须看到突出中国特色运动训练的理论创新远远不够。可以想见一个国家地区、一个学科领域、一个运动项目失去民族文化的东西、失去自身特色的东西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至今,已经拿到了200多枚奥运会的金牌,但这并不代表我国运动训练理论领先,而要看到目前运动训练理论还存在滞后、脱节于实践的现象,一些理论多限于院校教学;我们有的运动项目,由于理论建设薄弱,不能够把大量感性的具体经验上升为理论,项目认识不深刻,训练和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训练水平不高,已限制了竞技实力的提高与运动项目的发展。

近些年来,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方面,我国的一些学者和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对运动训练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进行了不少富有成效的引进和移植,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必须看到理论、技术和方法需要自主创新,才能实现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引进的东西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生根、开花、结果,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运龙.训练观念的哲学内涵、作用环节和基本内容[J].体育科学,2005,25(10):53.

[2] 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14~339.

[3] 列 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46.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5.

[5] 祝世讷. 阴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1):2~6.

[6] 沈自尹.有关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1):10~11.

[7]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8.

[8] 邓运龙.运动项目规律和训练活动规律的实质与统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4):5~12.

[9] 陶富源.实践规律简析[J].哲学动态,1996(8):33~35.

Thinking on the Essence of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

DENG Yun-long

It is the key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 in discipline orientation,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basic properties is training philosophy, argument basis is relationship exists; theory quintessence is dialectic training, which constitute its essence.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 Theory construction; Essence; Thinking

G808.1

A

2014-10-08

八一军体大队科研所,北京,100072。

Scientific research, Bayi JunTi Brigade, Beijing, 100072, China.

1007―6891(2015)01―0071―04

10.13932/j.cnki.sctykx.2015.01.16

项目项目:2014年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运动训练的哲学》专著创作(项目编号:1986SS14017)。

猜你喜欢
哲学运动
菱的哲学
读懂哲学书是件很酷的事
不正经运动范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哲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