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海洋城市的诗意纪录反思
——《海上传奇》镜像意义

2015-04-11 13:32臧金英
视听 2015年3期
关键词:樟柯纪录传奇

□臧金英

历史与海洋城市的诗意纪录反思
——《海上传奇》镜像意义

□臧金英

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多个经典的海洋城市,而上海作为中国著名的海洋城市,见证了近百年的中国历史。历史类纪录片的表达方式,随着新手法的演进也诞生了很多标志性影片。故海洋城市和历史类纪录片的碰撞,也诞生了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定制的纪录电影——《海上传奇》,其中对上海城市、历史、人文的叙述,更是阐述了时代背景下的一种诗意纪录反思。

城市历史;海洋城市;海上传奇;纪录电影

电影和历史一样,都是时间催化的产物。电影导演用镜头、音乐、剪辑技巧的节奏,来架构属于自己的节奏风格。而贾樟柯自电影《二十四城记》开始,便与城市历史结下不解之缘。纪录电影《海上传奇》通过一个特殊的海洋城市---上海,纪录历史人物、城市历史变迁,以及阐释电影在城市的体现,贾樟柯用了特别的方式来展现这种诗意性的反思。时间、空间、城市在这里开始了纪录。

吕新雨说,历史类纪录片最重要的意义是承担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上海,是纪录近现代中国城市历史变迁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城市中的各个阶层在这个大都会中相遇,故关于上海的解读永远具有现实意义。

一、口述历史架构叙事过程

首先,口述历史作为历史类纪录片的新型表现方式,让很多晦涩的“过去”变得通俗易懂。在如今以大众为欣赏主体的文艺创作领域,“说故事”成为艺术创作中最主要的叙事方式,这就更强调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和个性化的生产。因此,“口述历史”在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被贾樟柯敏锐地运用到他的纪录电影创作的形式体系之中。由此,《海上传奇》选取的18个被访者极具代表性,用集体的记忆来反思一个城市的历史。

其次,口述历史是人阐述过去的故事,所以不得不提到语言这个承载体。语言本身就是历史。《海上传奇》大部分都是采用方言,在拍摄过程中的采访者就是用上海话进行访问。用方言展现了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依然有语言的认同,无论身在何处,都是上海人。缓慢的镜头运动和浓重色的影调,再加上充满传奇故事的人物口述,这都是对上海诗意之美的纪录和表现。

另外,作为“新纪录电影”的《海上传奇》还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电影,因为,影像已经不再是从前被称作“映照着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视觉真实的‘有记忆的镜子’”,而是成了对真实的歪曲和篡改,成了“没有记忆的镜子”。《海上传奇》前期共采访了两岸三地80多位的上海人,最后保留了其中的18位被访者,讲述的时间历史跨度非常大,从20世纪30年代到2010年,全景式的对城市历史描述,用被采访人物的口述,展现人们在这个城市中的生存,用过去的故事回望历史。

如同贾樟柯在导演阐述中所表述的,“几乎所有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深处找到原因;几乎所有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都和上海发生过关系”。大量地空镜头描述上海的黄浦江、苏州河和同期声纪录环境的韵味,在上海不变的美丽景色中,人虽然在变,但上海的海洋元素依旧,海派文化仍存。

二、海洋城市历史表现方式

城市的叙述最早是在文学中提出来的,对于城市世俗化的叙事,而电影中关于城市历史的表现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运用相关电影阐述城市史

贾樟柯曾说谈到中国电影的话首先要谈上海,有着大量租界的城市,而且几乎所有的好莱坞电影远东首放地选择上海,几乎所有重要的电影人都在上海工作过,见证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辉煌。与《二十四城记》相比,《海上传奇》更强化了与其它电影之间的互文关系。故《海上传奇》在表现上海,运用了相关电影,利用不同影像间的关系塑成城市形象。例如台湾导演王童自传性质的影片《红柿子》,茶馆转换间接待安东尼奥尼拍摄《中国》的朱黔生,导演侯孝贤的《海上花》,再与现在时空拍摄的画面进行对接,充分建构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感。在电影中,上海的诗意都在过去和现在的时间中穿行。

(二)特殊人物视角表达城市史

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情感,因为人的传奇造就了城市的传奇。《海上传奇》的18位受访者没有职业演员,有文艺界精英、黑帮老大杜月笙的女儿、移居香港的演员、台湾导演侯孝贤,从政界、文艺界再到商界,这些受访者在涉及的地域、从事的领域都尽可能全面化。

例如《海上传奇》中的第一个被访者陈丹青,是著名的艺术家,导演没有对其个人成就做过多的停留,而是将镜头对准他最普通人的一面,他儿时在上海弄堂内的调皮和顽劣,用叙事性景别将上海人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而新生代80后作家韩寒,作为新上海人的代表,他的传奇经历,包括辍学、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奖项、作家等标签,这些为观众熟知的一面,导演阐述的是他关于赛车的经历,无论是他在片中理想实现还是说粗话的真性情,都是最本真的纪录。可见,特殊人物的选取,令口述历史的阐释更具代表性。另外,选用职业演员赵涛也别具匠心。赵涛作为职业演员,介入此片,类比与导演和上海一样,同样不属于上海这个城市,但是仍能为这里的一切打动,赵涛类似于一个淡定的探索者,突兀的闯入影片最后带着犹疑和探寻落幕。

这些特殊的人物置景于普通的上海城市景观,采访陈丹青的光陆大楼、采访韩寒的赛车场、采访王佩民的南京路街头,普通的景观后却有一个深刻的传奇,每一个上海的角落都是有故事的地方,这些手法都让经历沧桑的上海变得丰盈和感性。

随着世界食素人数的增多,素食文化的研究空白也逐渐被人所意识。素食不只是与人的生理健康有所关联,与宗教、经济、政治等因素都相关,且值得被探讨。而世界多地的素食文化研究在还属于空白,素食文化又具有一系列研究意义,因此,对研究者而言,也意味着巨大的研究机遇。

(三)叙事性镜头讲述诗意城市空间

正如贾樟柯所说《二十四城记》中80%是在讲述故事,而这部只有影片50%是口述历史,讲述故事。更多的镜头指向了上海诗意的城市空间:外滩、弄堂、现代建筑、苏州河等。《海上传奇》的表现方式是用叙事来抒情。外滩的建筑、东方明珠的矗立、断壁残垣的拆迁工地,平实的镜头叙事,最真实的上海才能打动人心。尤其是当贾樟柯的镜头停留在拆迁之上,这也是对中国所有城市的反思,毁灭的是建筑还是我们的心灵的归属。

另外,叙事性镜头着眼于普通人的生活,也让很多人评价影片最出彩的不是关于名人的访问,而是对普通上海人生活场景的纪录。外滩的苦力工、悠闲打麻将的市民、茶馆内的小憩等这些镜头的掠过,展示的是一个全景式诗意的上海。

三、诗意的纪录与反思

《海上传奇》的镜像诗意还体现在很多方面:

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海上传奇》的音乐基调是忧伤的,由台湾音乐人林强配乐,这部分基调音乐用来叙事。除此之外,音乐是最具时代感的,例如《浪子心声》《雨夜花》等等,令人联想到不同空间带来的意境,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无论人在台湾或是香港,上海是两岸三地所有人的城市。《海上传奇》的英文名字《IWISHIKNEW》出自好莱坞的一部音乐剧电影,更给电影增添了无尽的意味。

贾樟柯除了纪录多元化、包容性的上海,更是纪录中国近现代史在一个城市中的百般美丽与忧愁。上海,是一个永远给人带来惊喜的城市,新的传奇也在书写。

结语

影评人韩松落说,有的时候看电影是接受馈赠,因为懂得,所以成为一种馈赠。而我,亦感谢这几年来认认真真的观影的馈赠,感谢电影给我展露生活中的爱恨情仇。贾樟柯说,电影是让我们不忘记。陈寅恪说,真正伟大的史学家,须对历史抱有理解之同情。历史永远是时间的法官,《海上传奇》中关于城市历史的记录与反思,让我们不忘记。

1.吕新雨.“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历史文化使命(纲要) [EB/OL].

http://www.xlmz.net/forum/viewthread.php?tid= 2484,2003-12-3.

2.黄望莉.口述历史·纪实性·底层叙事——从贾樟柯《海上传奇》《24城记》谈起[J].电影新作,2010(05):12.

3.单万里.虚构真实——浅谈西方新纪录电影[J].当代电影,2000(09):72.

4.钱翰.诗性的纪录和纪录的诗性——从二十四城记到海上传奇[J].文化与诗学,2010(02):226.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樟柯纪录传奇
安-225,昨日的传奇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坚持,造就传奇
出版纪录
逍遥传奇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美学
《科教·纪录》
贾樟柯:走西方
央视纪录频道国际版简论
贾樟柯:我的电影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