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广播新闻可听性的“三寻”编辑策略

2015-04-11 13:32史华林
视听 2015年3期
关键词:听众广播角度

□史华林

增强广播新闻可听性的“三寻”编辑策略

□史华林

广播是说话给人听的艺术,从诞生那天起,就有一个听众愿不愿意听、听不听得懂、喜不喜欢听的“可听性”问题。当前,广播媒体面临着移动互联语境下媒体价值的深度挖掘。做精做深新闻节目,注重编辑技巧研究,向公众提供有价值又好听的新闻,激发听众收听热情,促进新闻高效传播,是广播新闻编辑孜孜不倦探求的课题。

一、寻找恰当巧妙的切入角度

新闻题材初步确定之后,就要考虑角度切入的问题,这是新闻成功的关键一步。一般来说,要试着从题材中人物的亮点、事实的特点、事件的焦点或受众的兴奋点等角度,对内容进行综合比较和筛选,选取巧妙又恰当的角度切入正题。

一篇题为《遮放镇给红白喜事瘦身》的广播消息这样开头:“今年,潞西市遮放镇出台措施为红白喜事‘瘦身’。截至10月末,各村寨结婚宴请没有出现违规现象,200对新人婚庆节约开支近500万元。”

这是一个反映农村破除陈规陋习的好题材,可是如果一开始就使用大广角地扫描,可听性欠佳;如果能从摆事实的角度切入,效果会更好。通读全文后,编辑决定转换切入角度,先为村民朗岩相一家算算账,摆出他家“喜事花销不少”的事实,再引出乡镇为红白喜事瘦身的具体成效与措施。于是提笔将文章开头作了改写:

“春节前,遮放坝农民朗岩相给大儿子办了喜事,一家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儿子讨媳妇送了3万2千元的聘礼,结婚当天全寨子的人都来家里吃酒席,七天的酒席花费是1万6千元,这还不算自家的蔬菜和大米。加上结婚时的各种开销,朗岩相家办一场喜事一共用去了5万7千元,这是他们一家五口近三年的收入。”

显然,这一切入点抓住了事实特点。村民朗岩相家明明是办喜事,“一家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这当中设置的悬念,引发听众继续竖起耳朵往下听的意愿。

增强广播新闻可听性,还要善于选取事实的独特点作为新闻的切入角度。如获得浙江新闻奖的广播稿《老伴发火》,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说乡农科员胡学华如何为指导农民运用科学技术务农而忙得顾不了家,而选择从老伴“发火”的角度切入:

“6月18日深夜,柳市四板桥村余仇花与丈夫胡学华又吵架了。村里人都觉得奇怪,胡学华与老伴一直和睦相处,但这些天来怎么老是顶顶吵吵呢?”

这就为广播新闻导入正题,起到了渲染和烘托作用,从而增强了可听性。

再如获云南广播电视奖的广播消息《五年结婚照,终于挂上墙》,讲的是政府建廉租房的事儿。以往,这类消息一般从农民工或环卫工人欢欢喜喜搬新家切入正题,而这篇新闻稿却独辟溪径,将视觉放到一个普通家庭的一张照片上,从一对普通农民工夫妻多年上不了墙的结婚照入手,从最巧妙的角度,以最快的速度体现了新闻主题。

可见,选取既引人又得体、既是受众的关注点又是受众的需求点的角度切入新闻正题,这是增强广播新闻可听性的前提条件。

二、寻找生动感人的细节材料

新闻中细节描写的价值是独特的。精彩的细节描写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它通过还原新闻现场,还原人物感性,增强广播新闻可听性。一篇广播新闻,如果只有事实的陈述而缺少细节描写,就好比一幅只有远景没有中景和近景的画,难以引起人们注意。在新闻实践中,编辑要善于抓住富有人物个性和环境特点的细节进行聚焦或加以放大,借以强化广播新闻的实际效果。

本台获得云南新闻奖的广播作品《39年走村寨----记农村电影放映员郭荣辉》,在定稿后历经编辑多次修改,纵贯全篇的细节展现保持了人物和事件的原生态,记录下大量由故事主人公讲述的带有现场气息的同期声。比如:

“草草吃过晚饭,郭荣辉和同事小杨一道,把60多公斤重的电影放映设备一件一件抬上刚买的微型车。他说,今天要去的地方是一个阿昌族村寨,弯多路窄,开车一个多小时还要步行40分钟,得早做准备。(郭荣辉录音:在老百姓还没有来的时候就要把场地布置好,要是天黑以后才到达,让大家等久了就不好了。)”

“一次,郭荣辉到水箐李家田村去放映,那时正值雨季,来回120公里的山路,全部要步行……走到半路,实在没有力气前行,而马已经不能再负重,郭荣辉就找来一根绳子,一头拴在马背上,一头套在自己身上,让马牵着自己走。(郭荣辉录音:那一次我印象最深的是不管咋个辛苦,对老百姓的承诺我已经实现了,让老百姓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来看电影。)”

“微型车行驶在蜿蜒的山道上,郭荣辉的手机不时响起。每接听一次电话,他都会放慢速度,小心地把车开到路旁。每次暂停,郭荣辉总是主动为大家报出距离目的地的公里数。”

“到达荒田放映点,已经是傍晚时分……村口几个玩耍的孩子用手拢在嘴边围成喇叭的形状,对着远处用阿昌话大声喊起来。郭荣辉笑着告诉记者,这些调皮的娃娃又在学着曹社长的模样用广播通知大家看电影了。(郭荣辉录音:只要我去到的地方,大家就认为说今天晚上有电影看了。)”

为反映这位基层电影放映员39年为农村群众服务的事迹,文中多处出现深入村寨放电影的细节描述——早做准备、让马用绳子牵着自己走、手机不时响起、主动报出公里数、孩子学社长模样通知看电影等等。这些细节描述烘托出主人公熟知村寨情况、全心为村民服务的事实,突出了人物性格,展示了现场环境特点,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增强了作品感染力。

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编辑应做到处处用心、时时留意,指导记者深入采访,用心观察感悟,仔细琢磨表现手法,并落实到看似细枝末节的文句之中。

三、寻找有冲力的听觉元素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在广播新闻中,当声音元素深深嵌入人们头脑,与听众形成某种默契时,传受关系就可以超越时空,形成特殊的感情链条。

本台获云南广播电视奖的广播专题《勤政为民的好书记》,表现的是一位基层党委书记矢志不渝追求为百姓办事的政治理想,最终累倒在工作台上的事迹。记者成稿后,作品虽充满大量细节材料,真实感人,但广播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具冲击力。在此基础上,编辑精心提炼、修剪,为作品加入大量可感声音元素,先以电话铃声打开听众的耳朵,接下来是文章主人公妹妹带哭声的诉说:

“(电话铃声)8月19号凌晨3点,尖锐的电话铃声打破了章凤镇夜空的宁静……镇长赖正张火速赶到医院,只见老搭档躺在病床上,所有的急救措施已经停下。

听到噩耗传来,刘永全的妹妹刘会芳伤心之余,更焦心的是不知道该怎么跟年迈的父母亲交待。(出录音-哭声)我们就像天塌了一样。他心又好,爹妈都还不得孝敬过他就这样走了,我们又担心老的,又可怜我哥,他就这样丢着走了。”

整篇报道穿插多个采访对象音响,听众的耳朵被紧紧抓牢,对表达主体产生了情感诉求,一位接地气的“好书记”形象在心中迅速成形。

文章结尾说道:

“五天的采访结束了,离开刘永全父母家时,两位老人在与我们道别后久久不愿离去,像是在等待永远忙不完工作的儿子……

望着老人渐渐远去的身影,我们仿佛听到他在述职报告中掷地有声的话语:(音乐起,压混渐隐)组织的任命在纸上,人民的任命在心中。任职以来……

这声音,雄浑而坚定,像远处的青山,绵延千里中,默默喷涌出一股摄人心魄的力量,生生不息。”(音乐止)

对于末尾的处理,编辑选取主人公生前述职报告的部份文句,运用具有内容个性的有声语言、富于韵律的排比句式、充满激情动感的辞采,加上切合情景氛围的音乐元素,引起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带给人意蕴美的享受。

声音元素的选取,还要以听众熟悉为前提。昆明电台四套老年广播的集体力作《老报中的国庆记忆》,从竖排到横排,从繁体到简体,编辑们在五公斤多的老报纸中静静梳理、寻找,以1950年到2008年《云南日报》国庆当天的报纸为蓝本,完成了跨越60年的12期广播节目。而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20多种人们熟知的声音元素,包括国庆阅兵、合唱、飞机起飞、礼花、翻报音效等生活化的声音元素,迅速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引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增强可听性对于提高广播新闻收听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广播新闻编辑,只有在题材角度选择、事物细节描述、声音元素运用等方面不断锤炼,才能使广播新闻真正达到“以事醒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悦人”,从而增强可听性,提高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云南省德宏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听众广播角度
神奇的角度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角度不同
人啊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