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新闻采访的实效性研究

2015-04-11 13:32王秀
视听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婆婆工作者

□王秀

关于基层新闻采访的实效性研究

□王秀

社会基层是新闻行业的来源,深入基层组织的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应当一脉传承的良好传统,现代社会不断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所以只有关注最基层民众的心声,将基层新闻采访事业当做自己的生命,才能够得到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符合民声的新闻素材。近年来,新闻行业开展的“走基层”活动,也使得许多新闻工作者带着对于新闻事业的无限热情,投入到了一线的采访中,去对百姓的需求进行深刻了解,并切实反映出百姓的愿望,进而使新闻信息更加富有生命力与真实性。

基层;新闻事业;采访

自2011年8月份开始,所有新闻媒体报导都开始逐步产生了变化。报纸上,关于基层民众的新闻多了;电视上,对于基层民众的采访多了;广播中,关心基层群众生活的声音也多了。许多新闻工作者,开始走出了新闻机构的大门,深入到学校、煤矿、田间、厂房、边疆等基层机构和地区,过上了与百姓同甘苦的生活,切身体会民众的真实生活,感受基层群众的心中所想,了解基层民众的心中期盼,并如实地反映出他们的诉求。成千上万的新闻工作者,在以这样的实际行动,对新闻行业中最重要的新闻真实性问题进行着探求。他们带着思考行走,带着感情探求,迎合问题改善,进而写出了符合现实、贴近民生、生动流畅的新闻稿件,拍出了真实、鲜活、触动人心的照片,制作出了引人深思、让人受到启发的电视节目。这些宝贵的新闻资源,都记载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也反映出了百姓的真实需求,回应了社会对新闻行业的要求。

一、深入基层进行采访是新闻界的优秀传统

针对“新闻采访”制定的具体定义是:新闻工作者为了取得新闻资料,对客体所进行的询问、倾听、观察、记录及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前提,是一类特殊的探究调查模式。既然是作为新闻写作中的必要前提,而新闻工作人员对于客体进行采访的现场,便是新闻现场,也就是普遍所说的一线采访。

在对国内外新闻采访工作的实际调查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广泛流传、脍炙人口并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通过走访基层、深入一线、甚至担负着生命危险才能够得到的,并且需要通过自己的深入分析与组织,才能够最终得出不朽的新闻良作。

以近年来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农曾伟为例,在2012年的8月,农曾伟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事迹报告团首次在南宁举行了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播放了农曾伟在新闻行业一线奋斗的视频。农曾伟是我国新时代的优秀党员代表人物,也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典范,在得知自己已经处于肝癌晚期后。依然顶着风霜雨雪,为基层新闻事业,持续奋斗了一百五十个日夜。为基层新闻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最后一份光与热,在报告会上,参与会议的群众与干部代表,都被农曾伟为新闻事业付出一生的精神所感动。农曾伟曾说过“新闻宣传,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我愿意为他贡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现今备受争议道德新闻行业当中,农曾伟这样的鲜活感人的事例,无疑是新闻行业所有工作者应当学习的,也是无论在任何领域都应该被传颂与推广的。

在新闻领域的光荣历史上,自然也不只是近年来,才有优秀的记者事迹,我国新闻工作者在九十年代时,就已经有了深入基层关注民生的优秀范例。1991年时,《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解海龙,就选择了离开灯火辉煌的城市,一腔热情地投入了农村,融合到乡村生活当中,去了解民生。一年来,坐了驴车,又坐拖拉机,连续走访了十余个省份,将近三十个县城,一百多所学校,共计拍摄了七十个胶卷。最终,他拍摄出了在社会上广负盛名的大眼睛女孩照片,照片当中的女孩,手中握着一支铅笔,睁着圆圆的眼睛望向前方,眼中透露着期盼,这幅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触动了无数国人的内心,更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定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被广泛地利用在希望工程的各个公益项目当中,进一步提升了大众对希望工程的关注度,进而转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家庭子女的命运。

二、基层新闻资源是新闻业的矿井

所谓基层新闻,其主体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甚至许多小事、琐事都能够反映出社会的现象,新闻工作者需要新闻资源,就需要意识到新闻是存在于社会每个角落的,就像矿井中的财富,应当去发掘,而不是等待,如果不用心去对基层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探讨与观察,只关注大新闻、大事件,是无法体现出民声需求的。例如在网易新闻网上,就可以看到一篇孝心儿媳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婆婆二十余年的感人新闻。文中的主角商培兰,只是翟王镇罗家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她每天都会像往常一样在家中照顾自己的小孙子,边哄着孩子,边走到院子里,去看一下晾晒的尿布有没有晒干,但这些尿布并不是自己小孙子的,而是为已经瘫痪卧病在床二十余年的婆婆而准备的。自婆婆瘫痪开始,照顾婆婆,成了商培兰每天最主要的任务,由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所以只有商培兰每天不辞劳苦的照顾着重病的婆婆,但她始终没有一丝抱怨。文中,商培兰在描述自己与婆婆的关系时说婆婆对待自己就像亲生女儿一样,自己从嫁到这个家中,也从未与婆婆红过一次脸。像商培兰这样的事例,也许看起来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但在人情渐淡,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像商培兰一样持续二十余年毫无怨言地悉心照顾自己的婆婆呢。这样的新闻,虽然看似常见,但却毫无疑问会使看到新闻的读者进行反思,联想自己平日对待亲人是否足够用心,而促进读者的思考,坚持正面的思维导向,强化正面信息的宣传,也正是新闻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了解,新闻本就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所以生活就如同矿井,而新闻工作者就如同掘金者,我们只有拥有善于发掘的眼睛,才能够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与积极面更好地反映出来。

三、基层新闻采访能够升华新闻工作者的观念

在基层采访当中,新闻工作者不但能够锻炼自身的社交能力与探索能力,更重要的是,社会基层采访活动能够不断转变新闻工作者的各方面观念,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思想高度。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与玉树地震的报道当中,这些报道自然灾害的现场记者,都有着相同的感受,受灾现场的生存条件都是十分艰苦的,在居住、出行、饮食方面所受到的苦,都是日常采访所无法比拟的。在汶川地震发生后,许多记者都是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一整天的采访工作结束,住宿与饮食都没有着落,也没有方便写作与发稿的条件,而且还有随时面对余震的危险,所以在受灾地区采访的这段时间当中,现场记者都是保持着敬业精神,不怕艰苦,不怕困难,废寝忘食来完成采访与文案工作的。但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之下,也没有任何人表现出不满与抱怨的情绪,那是因为,在看到受灾现场民众生活的苦难,与他们承受伤痛,失去至亲的悲伤后,现场的记者都明确的了解到,这些灾区民众的悲痛,需要被重视,让政府与国家都能够对灾情有所了解并提供帮助,这也是作为记者的职责与使命。在这样的亲身体会下,现场记者的思想境界与责任感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也是所谓新闻工作者最为可喜的成长。

四、基层采访能够更好体现作者的价值

了解社会民生,让民众的声音受到更多关注,是作为新闻工作的职责所在,也是体现新闻工作者优势的要素,记者自身关注民生,并以民众的需求为诉求,自然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进而体现出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主要价值。

举例来说,近期一个四川爸爸夏军为了挽救自己得了白血病的孩子而甘当人肉沙包的新闻,便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个新闻得到推广后,孩子父亲夏军得到的并不是拳头,而是一个个好心人的捐助、拥抱与赞扬。这虽然只是一个新闻,但对于一个为了孩子一筹莫展无路可走的父亲,媒体的帮助与宣传,无疑是对于父子两个来说最好的救命良药,这样的正面力量宣扬,就是身为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更是新闻工作者的最宝贵价值所在。

在现今被舆论主导的社会中,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的对基层民声诉求进行探索与了解,对基层新闻资源进行发掘与整合,并对自身的观念与思想高度不断进行提升,才能够挖掘出真实及时、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贴合民众思维、传达正面力量的优秀新闻资源,进而推动自身及新闻行业的持续发展。

1.李武.全球化背景下的基层新闻工作刍议[J].理论观察,2013(7)

2.麦正伟.把基层新闻事业当作自己的生命[J].青年记者,2005(12)

3.戴小泉.在走基层中彰显新闻报道的生命力[J].声屏世界,2012(7)

(作者单位:衡水日报社)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婆婆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别把婆婆当成妈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
献给婆婆
论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