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客的传播心理探究

2015-04-11 13:32甘玉锋袁延明
视听 2015年3期
关键词:群体心理

□ 甘玉锋 袁延明

拍客的传播心理探究

□ 甘玉锋 袁延明

“拍客”是视觉传播时代的新兴群体,他们既是事件的见证者,也是传播者和分享者。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类别,拍客的出现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拍”满足和释放了拍客的快感,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狂欢。本文通过对拍客的兴起背景和群体特征进行分析,探析拍客的传播心理。

拍客;媒介狂欢;传播心理

拍客是视觉传播时代的新生群体。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相机和摄像机的普及,其崇高感和神秘感逐渐消解,影像记录走向民间。摄影不再是艺术和身份的象征,越来越多的草根群体加入这一行列,他们用手持摄影设备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为公众创造了一个个网络奇观。

一、拍客的起源

拍客是指利用手机、相机、DV摄像机等设备拍摄图片或视频,上传至网络与人分享的群体。他们并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和专业的摄像器材,凭一部具有拍摄功能的手机或普通数码相机,并将所拍的内容传到网上与人分享,就能成为一名拍客。

“拍客”概念最早源自优酷网。自2006年起,拍客开始从图文影像向视频影像转变,优酷网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拍客”概念,并开辟专栏为拍客提供平台。随着优酷视频、土豆热点频道以及拍客网的开通和大量拍客视频的出现,拍客现象逐渐流行起来。

拍客焦聚于日常生活和奇闻轶事,以平民的视角观察身边的人和物,用镜头记录重大事件。“人们不再仅仅是‘读图时代’的看客和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借助新媒体技术,使自己真正成为图像的拍摄者和信息的制造者。”①

二、拍客的群体特征

(一)草根力量的崛起

在自媒体时代,播客平台的开放性为拍客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越来越多来自各行各业的草根加入这一群体。其中,青年群体、非专业人士占据大多数。绝大多数拍客并没有专业的摄影设备和理论修养,也不懂得构图和拍摄技巧,只是秉承“随手拍”的精神,将触手可及的景象拍摄下来发布网上。

(二)公民新闻的生产者

拍客借助手中的摄影设备记录突发事件现场和生活奇遇,弥补了新闻媒体对一些突发事件报道的缺失,使广大民众对突发事件有了更为详细深入的了解。这变革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打破了新闻生产的身份限制。在拍客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成为可能。

在突发事件中,记者难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采访,作为目击者的拍客利用手中的摄影设备记录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充当临时记者的身份,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呈现社会热点,影响新闻观点,改变生活’这一目标逐渐成为拍客新的使命。”②

2007年网友Seehots将拍摄到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起火视频”上传至互联网,这条视频新闻很快被多家新闻网站转载,并被推至头条位置。如今,拍客的视频新闻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拍客也成长为公民记者,他们努力挖掘生活中题材,记录突发事件,成为媒体的得力助手。

(三)粗粝的风格

拍客影像大多以碎片化、平常化的风格示人。相较于电视新闻的精雕细琢,拍客视频略显粗糙。拍客视频大多属于对市井生活或突发事件的临时记录,在实际操作中很难顾及镜头的平衡和画面质感,画质不清晰、音质嘈杂、构图失衡等等。并且,拍客将照片或视频拍摄完成后往往直接发布在网上,缺少后期加工制作。这种粗粝的风格也暗合了草根群体的特性。

三、拍客的传播心理探析

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指出:“受众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加以解释……一个人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的需要,怀有某种动机的,他主动使用媒介内容来实现自己的目的。”③拍客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并且乐此不疲,既有记录生活、分享经历的愿望,也有排解精神空虚的需求,其深层的心理动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的需求

拍客之所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作视频并乐于分享,源自他们对娱乐的追求,以及在制作和分享的过程中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此外,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以一条火爆的视频吸引众多人的目光,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角色的转换弥补了心理上的失落感,自我价值在网络世界里得以实现。

(二)满足窥私欲

窥私欲是指通过偷窥别人的隐私,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快感。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部分,它遵循‘快乐原则’,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这种快乐特指生理、情感和性快乐。”④

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中,拍客将大量的偷拍视频发布到网上。偷拍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性、裸露、个人隐私等题材。偷拍视频对身体隐私部位和性爱场景的关注,更是一种欲望诉求,使处在压抑状态下情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近年来在互联网上的拍客影像,无论是自拍的竹影青瞳还是苏紫紫的裸体鱼缸秀,都是窥私欲在作祟。

(三)商业利益的驱使

商业无处不在,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拍客现象,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商业文化的收编。“今天拍客的大量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媒体的商业需求有关。拍什么,拍的尺度的拿捏,都包含在商业的策略中。”⑤在2013年《深圳最美女孩》视频中,一位女孩跪着给残疾乞丐喂饭,视频传至网上,无数网友纷纷点赞,将她冠以“最美女孩”的头衔,事后证实这则视频只是某商业展览的炒作。

“视频分享网站都是有巨额风险投资的,网上的视频必须要为资本服务。当资本大规模地介入到影像的生产、播出和调控过程之中时,资本增值的欲望和网民经济利益便结合在一起。”⑥以腾讯网为例,根据该网站的拍客奖金设置说明:拍客视频被放置在腾讯网首页的将有1000—2000元不等的奖励,作品被国家级电视台和省级卫视播报或转载的,将按照电视台的级别予以不同数额的奖励,腾讯网更是努力把部分拍客打造成明星拍客。在金钱和名利的驱动下,很多拍客开始走职业化路线,寄生于视频网站。

(四)大众的狂欢式娱乐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说:“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精力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娱乐。”⑦早期受技术水平限制,娱乐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互联网时代,借助新媒体的快捷优势,大众的娱乐呈现出一种爆炸性狂欢态势。

来自拍客的狂欢不是歇里斯底的呐喊,而是精神释放的极度感性化。拍客利用影像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精神满足。拍客将身边的奇闻怪事和特殊经历传播给大众,可以得到大量网友的围观和评论,拍客身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网民也乐于其中。在狂欢的心态下,拍客上传的视频往往走向极端。网上点击率较高的视频,往往都带有“史上第一”“史上最雷人”等标签,映射出大众的狂欢心理。

(五)反叛心理和角色认同的需要

在拍客上传的视频中不乏恶搞之作,通过嫁接不同的电影片段,表达全新的观点。这种颠覆传统、解构经典的做法在拍客视频里比比皆是。许多恶搞视频并非单纯是为了娱乐,它已成为拍客心理诉求的一种方式,他们希望通过恶搞来张扬个性、宣泄情绪。一条恶搞视频能够得到网友的围观、评论、转载,短期内为拍客积攒大量的人气,满足了拍客的虚荣心。

此外,在拍客群体中,一批具有反叛意识的视频具有消解权威、颠覆传统、反精英文化的特性,他们希望通过恶搞来解构主流文化,颠覆固有的社会认知和文化趣味,获取自我愉悦和狂欢。如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电影《无极》,观众一片叫好,观众观影时被愚弄的情感得到宣泄。

结语

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承担的是记忆的功能。如今,拍客影像在延续这一功能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表达情感和分享喜悦。在肯定拍客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也应看到,拍客既实现了草根民众的表达,反映了他们的诉求,也存在诸多不理性、不道德的情况。拍客在生产影像的同时也生产着影像暴力。因此拍客群体在媒介狂欢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传播影像应更多讲求人文关怀。

注释:

①韩冬梅.图像时代的拍客——拍客的传播特征及伦理探析[J].新闻世界,2014(05)

②⑤⑥陈一.拍客炫目与自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③韩向前.传播心理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④程丽娜.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管理视角[J].商场现代化,2008(08)

⑦徐振祥,冉华,刘艳娥.论电视娱乐现象的经济价值[J].云梦学刊,2009(05)

(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群体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心理感受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心理小测试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