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工作探究

2015-04-11 13:32阮书云黎意慧甘春霞姚紫燕
视听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职生生命高职

□ 阮书云 黎意慧 甘春霞 姚紫燕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工作探究

□ 阮书云 黎意慧 甘春霞 姚紫燕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不良信息对高职学生生命观的消极影响较大,特别是在理想追求、生命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等方面尤为突显。网络这把“双刃剑”给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工作既带来新的挑战又带来机遇,要想做好网络影响下的生命教育工作,就必须建设和利用好网络资源,多方联动,积极开展网络规范、人生责任和生命意识等方面教育,促进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网络环境;高职院校;高职生;生命教育;生命观

目前,在高职校园里,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于网络不乏大量的不良信息,在其侵蚀影响下,很多高职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往往容易引发理想丢失、人生价值空洞、人生奋斗目标动力缺失、崇尚暴力或自我否定等漠视生命的事件,给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网络对高职学生生命观的负面影响

(一)西方腐朽文化与不良信息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在方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人们沟通与交流的同时,也使西方的所谓民主政治观念、思想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得以在我国广泛传播。西方正是利用这一点,并凭借其网络资源的优势,妄图分裂我国,大肆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价值“侵略性”扩张。

高职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西方国家意识的冲击和影响,以至于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个性发展等方面均可能出现被异化的新情况。对于国家意识和集体主义比较淡薄的大学生,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容易动摇;而那些对政治和社会关注不高的学生,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则会逐渐产生;另外,有部分学生在腐朽言论的蛊惑下,社会责任感开始降低,不再热衷关心社会发展,甚至人生观出现裂变,不讲奉献反而开始注重索取,没有真正把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当作己任。

(二)网络成瘾综合症对学生人生目标的负面影响

网络成瘾综合症,又称“网瘾”或IDA,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对高职生来说,主要表现为心理上对网络过于依赖,行为上常常逃避现实生活。

高职生正处在生理、心理与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独立意识不强、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欠缺、抵抗外界诱惑的定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部分高职生就因沉迷于网络游戏,通宵达旦而不知疲倦,久而久之,置身其中无法自拔,最终形成网瘾;部分高职生对网络视频、聊天、交友、购物、浏览、微博等过于热衷,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神精力,对平常学习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慢慢失去兴趣和关注。

这些学生深受网络的负面影响,思想变得松懈、生活变得懒散、理想变得暗淡、人生目标逐渐丢失。整天除了上网,就是无精打采,要么无所事事,要么力不从心。理想追求在这类学生的头脑里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信念更是无从谈起。

(三)网络暴力与伦理失范导致学生生命观缺失

在笔者的一项相关调查中显示,“吸引当前高职生沉迷网络的最大原因”就是“网络游戏”,特别是那些带有暴力或色情诱惑的游戏。网络暴力游戏对高职大学生生命观的负面影响尤为显著,在虚拟的暴力游戏世界里,他们可以任意扮演角色,恣意地使用一切武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强夺、报复、侵害、杀戮等等,既无需任何的正当理由和借口,也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和后果。另外,他们可以随时死亡,也可以随意复活,生与死都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在此情境中,他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与认识日益模糊,没有了责任与道义,混淆了生与死的不可逆性。脱离了正常社会体制下的人生伦理,他们既体会不到生命的珍贵,亦无法获知生命的精彩和意义,生命观缺失现象严重。

(四)虚拟与现实的反差导致学生冷漠消极

在网络虚拟世界的社交活动中,高职生们经常扮演着自己喜欢的、非现实的理想角色,可以跟陌生人畅所欲言,也可以跟从未见过面的“朋友”或者“恋人”敞开心扉,轻意相信别人。他们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恣意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必去过多考虑外在约束。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虽不至于尔虞我诈,可矛盾冲突普遍存在;虽不至于每件事都不遂人愿,但不如意的常常有之。网络世界尽显美好,现实生活却复杂残酷,两者反差太大,让许多高职生无法适应。为了逃避现实的“无奈”,就往往选择网络虚拟世界来麻痹自己。久而久之,由于脱离了现实人际交往,长时间处于虚拟状态而游离于集体和同学之外,在得到网络情感认同与满足的同时,对现实生活产生厌倦和漠然,逐渐讷于人际交往,处世态度冷漠消极。

(五)网络弱化了学校生命教育的效果

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庸俗性、欺骗性、诱导性和腐朽性,在很大程度上会给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认知和生命意识等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西方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英雄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原先学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效果。某些腐朽的、极端的、罪恶的,甚至是反社会反人类的信息(例如色情、暴力、凶杀、自杀、毒品、邪教等),更加混淆他们的生命价值观念,左右他们正确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另外,网络中某些信息表面上看似新闻报道,实际上渗透着不良性质的气息。它们无形中会给判断能力、分辨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均不够高的高职生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比如,婚外恋引发的家庭悲情、老板拖欠农民工薪酬而导致农民工跳楼惨剧、大学生失恋后伤害情敌、失业者生活无着落而冒险抢劫杀人等等,往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行为选择上的无所适从。这类高职生在现实中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失败,就容易对生活感到困惑与迷茫,对生命感觉无趣、无助与无意义,往往自暴自弃、放弃自我,甚至放弃生命。

二、高职院校开展网络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网络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马克思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生命是第一位的,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逆性。可网络的诱惑致使独立性差和控制力弱的大学生沉迷其中,不但浪费宝贵时间,还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通过培养他们的网络认知能力,可以帮助他们运用辩证的、客观的观点去认识网络的正负影响,从而积极应对。

对待网络,既要接纳又要有防范意识,既要趋利又要避害,既要有阳光心态又要有防腐功力,既要有自主性又要克服从众心理,从整体上提高网络的驾驭能力。以此避免和减小网络的负面影响,通过端正网络态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培养网络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学生们必须善于辨别网络的利与弊。网络中不乏格调低下、内容庸俗、危害严重的信息,只有懂得辨别,才能做到正确选择与取舍、防范与剔除。学校与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大学生上网,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网络辨别能力,能够分辨网络信息的真伪和健康与否,从而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网络人格完善的网民,从整体上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的人生观。

(三)培养网络行为能力,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包括:懂得正确上网,即上网既要守德又要遵纪合法,比如:诚信不欺诈、尊重他人隐私、尊重知识产权、维护安静有序的上网环境、不破坏网络安全与秩序、不做网上违法事情等;做到理性上网,即适时适度上网,不沉迷网络,有健康的网络心态,具备理智的分析能力和正确选择。

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可以避免他们受制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同时养成善于融合网络与现实的习惯,增强网络社会(或虚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社会形成以人为本,以网络、人、社会三者和谐统一的新人文生态圈,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新举措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强化生命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院领导、老师与学生都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需要认识到网络的负面影响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生命意识,只有热爱生命,热爱自己,才能爱社会爱国家,进而提升民族精神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真抓实干,搞好校园网络建设

学校应成为学生上网的主渠道,这是教育部制定的有关学校信息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学生既可以主动地在校园网上获取所有学习资料,也可以通过外联网站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信息。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其真实心态,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坚持主流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因势利导地给予学生教育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不至于在网络中迷失方向和丧失自我。

(三)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

由于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这为某些不道德者带来了可乘之机,他们可能肆意在网络传播反动的和黄色信息,制造网上信息污染;或是发布虚假信息,随意侮辱诽谤他人。学校有关部门必须做好网络把关工作,把有害信息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学校应增强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部署。要广泛开展《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不沉溺虚拟空间,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四)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学校、社会、家庭、政府要协作联动,以适应网络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积极投身到社会改造的实践中去,以此提高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容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面对当前网络的新挑战,高职院校一定要努力探索生命教育策略,增强网络生命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各种生命关怀,帮助他们完善健全的人格与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从而提升人生境界和生命质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最大的贡献。

1.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关丽.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

3.黎文森(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08)

4.丁正员,韦志兆(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06)

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JGZ092。

(作者单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高职生生命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