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浅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

2015-04-11 13:32张欣悦
视听 2015年3期
关键词:上善若水不争哲思

□张欣悦

上善若水
——浅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

□张欣悦

老子以水喻道,认为“上善若水”,水具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上善之人当如水一般,为而不争,泽被万物。道法自然,水的品格契合了老子复归自然的生命旨趣,因而符合老子心中的“道”。上善若水,既是一种对美好人格的祈望与追求,也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对于现代社会仍有积极意义。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处世之道

老子的《道德经》,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上至宇宙起源,下至自然演变,包含了老子的人生理想、玄学哲思、治国之道等诸多内容。老子的思想本源归根结底是一个“道”字,他以“道”为核心概念,建立起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哲学体系。而在这个哲学体系当中,老子以水喻道,认为“水”具有“道”的诸多特征,从而赋予了“水”韵味悠长的生命哲思。

一、以水喻道的生命旨趣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第八章)水,首先具有空明清澈的特性。致虚守静也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虚”是形容清明空灵的心境“,静”是指心灵宁静安和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心境和状态之下,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杂念不生,外物不能侵扰本心,以利于对客观事物、客观形势的分析和认识。内心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毫无阻滞,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与“道”相融,复归自然。其次,水具有柔弱的特性。因为水的柔弱,使任何东西都无法改变水的本性,因而也无法胜过水,但水滴石穿,水却可以改变坚强的东西的形状,寓刚于柔,内敛却不失其锋芒。其三,水具有谦下的品德,水能“处众人之所恶”,去别人所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忍辱谦让,淡然泊居。最后,水具有不争之德“,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与人相争,不追名逐利,却在无声无息中滋养万物,顺其生长。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先于万物而存在,并且创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所以备受尊崇,是因其对外物的生长不加干涉,完全任其自然发展,具有“不有“”不恃“”不宰”的特性,使“道”既存在于万物之外,又内化于万物之中,促使万物的发展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而水所具有的这些柔弱、谦下、不争的品德,最接近老子所认为的“道”。

孔子云:“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观。”水正因具备了这些美好的德行,才能润万物,普生灵,而君子也应学习这些品质,在处世之中更好地修养其身,锻炼其能。

二、上善若水的人生意蕴

老子十分推崇水的品质,认为水集中了“柔弱”“谦下”“不争”等美德于一身。因此,“上善”之人处世也应当如水一样,尽自己最大的所能去帮助别人,尽管处于低洼之地,也能淡而处之,不追名逐利,不妄尽心机而一无所得。紧接着,老子又论述了“上善”之人应当具备的品质,即甘于处下(居善地)、心胸沉静渊深(心善渊)、相与良善之人(与善仁)、言必有信(言善信)、品行正直、精于治理(正善治)、处世能施特长(事善能)、行动把握时机(动善时)。

除此之外,上善之人还要具有“不争”的品质,“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德者的品行,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当具有水一样的心态和品行,从各个方面指出了人应当从哪些方面完善自己,对后世之人修身立德、安身立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心静如水,方能透彻万物。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往往内心浮躁,不知所处,不知所求,追名逐利,于外物无所得,与内心无所安。要有所得,有所悟,必先戒骄戒躁,潜心静气,不管居于何地,身处何时,都要修身治性,为而不争。

三、善胜而不争的处世哲学

老子不仅提出了“上善若水”的人生哲思,并且对于如何做到善胜而不争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与途径,对于现代社会的处世方法具有指导和借鉴之意。

(一)为而不争

老子曰:

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

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是希望世人能够摆脱一切束缚和影响人类身心自由活动的圣人礼教,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生活,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也因“无为”二字,使老子思想备受争议,但是,“无为”并不是消极的处事方法,而是一种处世的方法、手段,“治”才是结果,是目的,“无为”即“无不为”。同理,“不争”也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策略,一种途径,“不争”即“争”,并且在“争”提升自身,达到与万物相容的境界。

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尤”为怨恨、过失的意思,只有不争,才能没有过失,免招怨恨。也因为不争的品行,才使得无人可与其相争。这些辩证的思想哲理,更加凸显出了老子的睿智与聪慧。不争并非是甘居人后,为他人做嫁衣,而是以一种迂回的策略,后发制人,在平淡无奇中取得出其不意的胜利。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五十一章)

要想和天道一样,做到利而不害,人在处世当中,就必须做到为而不争。不争并不是要放弃“为”,而是要善于保全自身,化解纠纷,失也不馁,得也不骄。如果,怀抱有争利之心,那必会与人产生纷争,招致怨怼,甚至于争而不得,使人陷入怅然若失的境地,不如为而不争,使事情自然发展,自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水也具有不争之德,水的不争为它博取了善利万物、滋养众生的美名,因此,在与人交往,为人处世之中,要学会“为而不争”,避免和人的正面交锋,坚持最后的胜利。

(二)以柔胜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七十八章)

老子从水柔弱的本性中看到,柔弱可以胜刚强,更有利于事物的发展。《老子》河上公本注解道:“圆中则圆,方中则方,雍之则止,决之则行。水能怀山襄陵,磨铁消铜,莫能胜水而成功也。夫攻坚强者,无以易于水。”水因柔弱的形态,随它的容器变换形状,遇到阻塞便停止,遇到决口便一泻千里。但是水却能蚀铁穿石,冲破一切坚强的形状,而它所攻击的坚强的东西,却不能对它造成任何损伤。水是至柔的,柔使它能包容万物,使一切坚强的事物不能够阻挡在它面前。平缓时,善利万物,顺势而动时,则冲破阻碍,无所可挡。

除此之外,老子还观察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

老子发现,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就会变得僵硬。草木生时是柔脆的,死后却是干枯的。所以柔弱使生命得以延续,强硬使生命得以终结。那么,在处世当中,应坚持守柔的策略,防止物极必反,以此来获得相反的效果。

(三)谦下不骄

自古以来,谦下不骄就是被人所称道的美德之一,历来被圣人所推崇。老子也是时时以谦下不骄的品德严格要求自己。老子曰: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

老子时时以“不敢为天下先”自律,可见谦下不骄的品格在老子处世哲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做到谦下不骄,老子也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因此,谦下不骄就要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然就会走向谦下不骄的对立面,因骄矜自傲而麻痹大意,最终导致失败。

现实社会中,独生子女日益渐多,谦下的品格在渐渐遗失。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掩饰自己的意图与锋芒,往往会适得其反,导致失败。谦下不骄,不自矜功伐,将老子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能够走得更长远。

老子以“道”为核心,建立了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包含着老子的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等诸多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的思想是睿智的,甚至是狡黠的,他反其道而行之,以辩证的思维方式为后世留下了为而不争、以弱胜强、谦下不骄的处世方法,使人在修身治性的过程当中,完善自己,逐步走向最终的胜利。“上善若水”,虽只有四个字,却涵盖了老子处世哲学思想的诸多方面,留下了令后世之人反复思考与喟叹的深沉哲思。

1.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王英杰.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陈骨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张鹏飞.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老子处世哲学的生命智慧[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6)

(作者系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上善若水不争哲思
张之洞的“三不争”
哲思小品
MADE IN CHINA
上善若水
艾草
哲思小品
上善若水(之三)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不争的函谷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