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野生红菇资源初步调查*

2015-04-12 02:58丁李春阮瑞国尤云桂汤凯毅
中国食用菌 2015年6期
关键词:福安市菌柄福安

丁李春,阮瑞国,尤云桂,汤凯毅

(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03)

福建省福安市野生红菇资源初步调查*

丁李春,阮瑞国,尤云桂,汤凯毅

(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03)

福安市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自然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67.9%,森林植被类型多样,野生红菇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葡酒红菇、大红菇、菱红菇等。生长季节在7月中旬~9月中旬,主要共生树种为米槠、福建青冈。林中温度25℃~30℃,腐殖层pH值为4.5~6.0,海拔在300 m左右野生红菇生长最好。

野生红菇;自然生长条件;资源调查

主要调查地位于福安市溪潭镇城山、洋头山,溪柄镇甲浦林场和新洋里村后山,4个地方森林树木层次明显,郁闭度大,林下土层深厚,倒木交错,林枝落叶较多,腐殖层较厚,相对湿度大,为红菇属大型真菌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地理位置特点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鹫峰山脉东南坡,太姥山脉西南部、洞宫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北纬26°41′~27°24′、东经119°23′~119°52′之间。地势从北向南倾斜,东部、西部高,中间低,全市地形为南北走向的狭长谷地,气候温暖湿润,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稍长,冬季稍短。光热充足,无霜期长,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自然资源富集,森林面积119 733.3 hm2,森林覆盖率67.9%,绿化率69.8%,森林植被类型多样[1]。

2 采集地植被特点

森林覆盖率极高,植被以次生常绿阔叶林为主,且以终年常绿、中小型革质叶组成林冠为特征,树冠伞形,连接面微有起伏。树种组成大多数为多优势种群落,单优势群落较少。以米槠与福建青冈为优势种群,胸径15 cm~25 cm的占60%以上,郁闭度85%左右,群落基本上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1]。乔木层常含2个~3个亚层,高度10 m~25 m;灌木层含1个~2个亚层,树种繁多,高度为1 m~3.5 m。乔木层主要树种为米槠、福建青冈、杜英、钩栲、木荷等;灌木层主要树种有细枝柃、细齿叶柃等;草本层种类贫乏,常见有淡竹叶、枸杞、芒萁等[2]。

3 野生红菇生长的自然条件

3.1 生长季节

一般生长在7月中旬~9月中旬,当年4月~5月降雨量大的年份,有稍提前的现象。溪潭城山出菇时间为7月21日~8月10日,洋头山出菇时间为8月20日~9月18日,溪柄甲浦林场和新洋里后山出菇时间为8月上旬~8月下旬。各山场野生红菇平均生长周期为20 d左右,采收期长,可达30 d左右,短则只有约10 d。红菇生长季节先长杂菇(探菇),约5 d后开始生长红菇,“探菇”停止生长10 d~15 d后,野生红菇大量生长。共生林木盛衰对红菇生长量、发生位置、出菇时间、菇潮发生早晚及长短影响较大。

3.2 土壤土质构成与腐殖质层

腐殖层下面为红壤土、黄壤土、沙质壤土时红菇产量高;腐殖层下面为粘壤土红菇产量低;腐殖层下面为瓷壤土一般不长红菇。腐殖层厚、肥沃的天然槠、青冈等林地所产红菇质量好、产量高、产菇期长。

3.3 海拔高度与pH值

本次调查发现海拔300 m左右野生红菇生长最好,且西北坡生长较多。过干的山顶、过湿的山脚或山坳较少发生红菇子实体,中下坡是发生红菇子实体最多的地方。腐殖质层pH值在4.5~6.0,腐殖层下面土壤pH值在3.5~5.5。

3.4 温度与湿度

林中温度约25℃~30℃,腐殖层下2 cm处温度为23℃~28℃,天气闷热、有阵雨或小雨、相对湿度65%~85%时红菇开始长出。

4 野生红菇的品种类型及特征

4.1 葡酒红菇(Russula rinosa Limdbl)

本地菇民称之为“正宗红菇”,生于林地朽叶,散生。菌盖扁半球形,直径3 cm~8.9 cm,大红带紫,中间下凹暗紫色,边缘平滑;菌肉白色,伤不变色;菌褶白至淡黄色,不等长,具横脉,与菌柄直生;菌柄长2.1 cm~7.2 cm,圆柱形,偶有红斑或淡粉色,内部松软;孢子印白色[3-5],见图1。

图1 葡酒红菇(采自福安城山)

4.2 大红菇(Russula rubra Bres)

地方名为细头蕈,生于阔叶林地朽叶,单生至群生,菌盖扁半球形,直径3 cm~10 cm,表面红色,边缘粉红色平滑,中部平展稍下凹;菌肉白色,伤不变色;菌褶初白色后淡黄色,不等长,具横脉,与菌柄离生至稍延生;菌柄长2.5 cm~10 cm,圆柱形,白色,初内实后中空;孢子印黄色[4],见图2。

4.3 菱红菇(Russula vesca Fr.)

图2 大红菇(采自福安洋头山)

生于生态阔叶林林地朽,叶单生至群生,菌盖扁半球形,直径为3 cm~10 cm,表面浅褐色至粉灰色,边缘有短条纹,中部平展稍下凹,菌盖表皮易与菌肉剥离;菌肉白色,伤不变色;菌褶白色至淡黄色,稠密等长,横脉常具锈褐色斑点,与菌柄直生;菌柄长2 cm~5 cm,圆柱形,白色至灰白色,内部松软,中生;孢子印白色[3-5],见图3。

图3 菱红菇(采自甲浦林场)

本次调查由于时间关系,未能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因此,所得种类有限,有待进一步调查。

[1]郑美腾.福建食用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16.

[2]黄年来.中国食用菌百科[M].上海:农业出版社,1993:54-59.

[3]毕志树.粤北山区大型真菌志[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307-308.

[4]张光亚.中国常见食用菌图鉴[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80-81.

[5]戴芳澜著.真菌形态和分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60-266.

S646.9

A

1003-8310(2015)06-0088-02

10.13629/j.cnki.53-1054.2015.06.023

宁德市科技项目(20140213)。

丁李春,男(1972-),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食(药)用菌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E-mail:dlc660188@126.com

2015-09-30

猜你喜欢
福安市菌柄福安
张福安作品
灵芝新品种南GL11
豫西山区野生平菇菌株DUS 评价研究
爱心托起希望 助学点亮梦想——福安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构建特色学生资助之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深入基层情系老区——福建省老促会到寿宁、福安开展迎“七一”系列活动
福安市水蜜桃褐腐病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福安花猪及福安野花猪开发利用前景
“蓝瘦香菇”原来真的存在
福安船舶业扬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