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小组模式培养留学生科研能力的创新教育研究

2015-04-14 07:36张亚南
海南医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医学生

张亚南,郭 伟,王 磊,许 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1、急诊科2、教育处3,北京 100050)

以科研小组模式培养留学生科研能力的创新教育研究

张亚南1,郭 伟2,王 磊3,许 蓉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1、急诊科2、教育处3,北京 100050)

留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关注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科研培养教育现状、留学生科研能力调查问卷反馈和激发留学生主体意识的指导原则,选择2007级留学生临床实习阶段,采用导师制科研小组培养模式,探讨适合留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要求的国际创新优秀医师。

医学教育;留学生;科研能力;小组;创新教育

随着医学教育全球化,国内部分医科院校逐渐开始招收海外留学生。首都医科大学自2007年开始招收海外留学生,北京天坛医院于2012年开始带教海外留学生临床实习。在带教过程中,根据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培养要求注重基本科研素质训练和留学生对科研能力培养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我院建立了培养留学生科研素质的教学方法。现就科研素质培养的国内外教育现状、在临床实习阶段的留学生自身对科研培养的迫切要求和我院留学生科研培养教学模式体会进行介绍,希望能够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1 科研能力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迅速发展,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1]。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提出“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可以产生创新点种子”[2]。科研能力是从表象发现问题,运用理论知识和试验解决问题,科研能力的培养即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国内外医学生教育现状

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先驱,其后美国各大学相继设立本科生科研计划。日本医学生在本科阶段选择性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3]。虽然我国部分院校采取医学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学习的方式,但是学生只是观摩学习。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重点是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科研兴趣较高,但是科研素质较低,如何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如何找到发现科研思维?如何围绕科研思维选择试验方法?如何用已知理论知识和验证的试验结果支持科研思维解决临床问题?学生需要导师引导才能掌握正确的科研思路。

3 留学生教育现状

随着国际留学生面向中国医学专业学习的发展,我国医学教育出现国际化发展。2010年来华留学生达265 090人,医学留学生占13.6%[4]。2007年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开始招生留学生。高等学校的留学生教育是衡量教育质量和高校国际影响力的标志之一,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同时,社会与公众对医学服务和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上升,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我国与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差异和差距,如何在我国培养出能够适应国外行医的合格留学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5]。

日本医科大学教育以“医、教、研”为主体,2001年日本医学、口腔教育调查研究会提出《面向21世纪的医学、口腔教育改革策略的教育再构建》指导医学教育模式、核心、课程教育[6]。随着生命科学相关领域飞速发展,医学知识和技术容量日益庞大,以前的教育手段不能满足知识和技术需求,旧体制的医学教育的基础医学、社会医学、临床医学三部分的各个学科领域不连贯,学科之间不能紧密相连,学生课堂探索、问题解决能力欠缺。因此,2007年日本文部省修改教学内容指南提出《医学教育模式、核心、课程》医学教育指南,该指南针对医学的社会信息变化、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快速增长,以医学模式、核心、课程为中心。同时,将从前的参观型临床见习改为学生参加医疗小组型临床见习,从学习本质上改革学生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在日本多数学校采取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改革作为补充和完善医学生教育培养的一种方法[7]。

4 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亟待解决

留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留学生教育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留学生实验诊断学试卷分析[8],学生记忆性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综合应用能力较差,提出学生思维方式亟待转变。日本教学中更多强调学生参加科研小组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思维[9]。借鉴日本教育方法,合理构建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医疗环境的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模式。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2007级留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调查问卷(表1)提示,留学生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极为渴望,92.3%的留学生认为作为一名好医师需要科研能力并且持续终生职业教育,84.6%的留学生认为本科阶段开始“入门级”科研培养,科研培养模式以跟随医师学习(57.5%)和参加科研小组(65.4%)为主。

表1 科研能力培养调查问卷

5 科研小组模式培养留学生科研能力

2007级留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留学生科研小组分成3组,科研教学模式如图1。在留学生科研培养过程中留学生兴趣很高,但是不清楚科研具体实施或者对自己掌握知识信心不足而产生“恐惧”心理。在这种条件下,留学生依赖于医师和同级优秀留学生的帮助。我们选择根据留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形式,以优秀留学生带动缺乏自信的留学生,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参与科研,同时培养留学生团队合作/协作意识、留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图1 留学生科研小组教学模式

6 主体科研意识培养提高留学生素质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要求临床医生不仅需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需要严谨的科研学术作风。虽然在留学生培养计划中有分子生物学等与科研技术紧密相关的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但是科研能力培养在留学生教育体系,即科研思维培养应安排在哪一阶段或者说科研思维培养应该由哪个学科来实施未能有个明确具体的答案。我们认为在临床阶段培养科研思维能力较为恰当,因这个阶段留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需要哪些知识补充、就业专业方向和主体科研兴趣比较具体。通过留学生参与临床实践、寻找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科研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结果得出科学结论、将科学结论返回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分析临床实践中的问题解决程度等连锁式学习,提高临床实践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和强化对疾病的掌握,拓展知识面,提高留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目前,我国对于本科制留学生科研思维培养计划还不够具体,我们研究结果是,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参与研究课题是培养和锻炼留学生的科研思维的最佳时段,正是符合国际上提高教育水平的指导思想。科研思维能力是医学生今后行医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医疗能力,科研思维的培养是留学生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高留学生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符合国际医学生培养教育。临床医学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疾病诊断、治疗能力的医生,是使学生在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疾病诊疗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留学生科研思维培养的建立,对留学生医学生教育培养提供了一种参考模式,以培养符合临床需要的医生为主导思想,通过科研思维的培养,注重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整合理论和实践及科研的统一,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完善留学生医学教育,培养和创造合格的国际创新医学人才。

[1]Martimianakis MA,Hafferty FW.The world as the new local clinic: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ree discourses of global medical competency [J].Soc Sci Med,2013,87:31-38.

[2]张天一,苑文英.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5):103-105.

[3]刘东斌,张亚南,康熙雄.从日本卒中研修教育思考实验诊断学在卒中教育和科研中的作用[J].中国卒中杂志,2013,8(7):592-593.

[4]孙宏亮,姜兰妹,李 琦,等.留学生医学人文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M].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汇编, 2011,111-114.

[5]张 威,谢长勇,潘 晨,等.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与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2,69.

[6]梁宪红,张亚南.日本实验诊断学教育体系的启示[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0:355-357.

[7]张亚南,黄柳桓,梁宪红.日本PBL医学教育一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6-7,12.

[8]张亚南,黄柳桓,李铁铮,等.留学生实验诊断学英文试卷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11,00:244-247.

[9]张亚南,黄柳桓,康熙雄.浅谈日本实验诊断学课程规划[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2):409-411.

Study of organiz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group in innovative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capabilities of overseas students.

ZHANG Ya-nan1,GUO Wei2,WANG Lei3,XU Rong3.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1, Department of Emergency2,Education Department3,Beijing Tian Tan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0,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overseas medical student'research capabiliti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However, the general medical training program does not provide research training needed by a physician.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raining for medical students,questionnaire data from 2007 batch overseas students who responded to the research training questionnaire,and the principles of inspiring overseas students'consciousness,2007 batch overseas students in clinical practice were selected and organized into research group instructed by doctors in innovative education.This study is to build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of research training education suitable for overseas medical students,to promote education reform,and to train the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excellent doctors adapting to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education;Overseas students;Research capabilities;Group;Innovative education

R193.8

C

1003—6350(2015)10—1534—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0.0548

2014-11-23)

首医校长基金2013(编号:13JYY128)

王 磊。E-mail:ttyyjyc@126.com

猜你喜欢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医学生
睡前一杯奶,到底好不好?睡眠专家告诉你真相
《医学教育管理》第二届编辑委员会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预防医学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研究——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