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疆回族舞蹈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5-04-14 20:46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动势动律回族

张 莉

(昌吉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多元文化的共生与发展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也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多元民族文化共存与相互尊重也是这种多元一体格局内在的秩序规则。①”“第二代民族政策”提出:“我们一定要顺应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需要,既充分尊重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又不人为强化、固化公民的文化差异性,要更加重视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对一切族群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一体化、共通共融的宣传。②”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回族是居住在这里的世居民族,回回民族以其“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方式在这里生根发芽,他的舞蹈艺术在其民族文化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生活在这里的回族人民的舞蹈艺术用何种表现形式展现在人们的视域下,他的动律、风格又有何特点,是否可将该民族舞蹈文化纳入课堂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如何让该舞蹈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新疆回族舞蹈的现状分析:

1、新疆回族舞蹈的分布状况:

新疆的回族主要居住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和硕县乌什塔拉村回族乡、鄯善县东巴扎回族乡、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霍城县三宫回族乡、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米粮泉回族乡,但回族舞蹈内容较为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且流传较广的地方主要以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焉耆回族自治县为其主要区域。由于新疆的地理环境“三山夹两盆”和人文环境“多民族聚居”,造就了这里的回族舞蹈文化与宁夏地区的回族舞蹈在其舞蹈的形成及表现形式上有较大的差异,从而更突显出这里的回族舞蹈风采别样、格外耀眼。

2、新疆回族舞蹈的成因:

新疆的回回民族和其他地区的回回民族一样信仰伊斯兰教,并以“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方式扎根于新疆这片沃土,因长时期与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使得这里的回族舞蹈独具特色,他的形成与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疆地区的回族舞蹈的形成是民族融合、文化交融、互通互融的结果,他的形成不是单一元素的产物。在其舞蹈的动态元素和舞蹈表现形式的过程中流露出汉族文化、维族舞蹈文化的动律特征,新疆的回回民族爱好武术的人较多,在其舞蹈中有很多武术姿态的动作元素,因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新疆本土的回族舞蹈,动作节奏清晰明快、动态元素丰富多彩、动律特征风格别样,他的存在使得新疆的回族文化更加独树一帜、更加光彩夺目。

3、新疆回族舞蹈的动态元素

舞蹈的动态元素一般是按其身体的部位来划分的,可将动态元素划分为:头部、手部、脚部这三部分。

头部动势包括“摇、摆、转”三种动势。摇头动势以“碎摇头”为主,该动势在舞蹈《尕老汉》、《花花的尕妹》、《绣》、《花儿与少年》中都较为多见。“碎摇头”动势是头部快速、轻微的左右摇动,主要表现出人们开心、喜庆的场景。“摆头”动势是将头在一拍之内或两拍之内完成头部左右倾倒的姿态,摆头姿态可大可小,根据表演者的情绪进行调整。“转头”动势一般可分为左右转动,也可将该动作理解为左右摆转头部,该动势在舞者和观众交流或两人对舞的过程中用的较多。

手部动势一般分为徒手动态元素和拿道具的动态元素。徒手动态元素一般包括拳和掌的几种动势姿态,这两种动势在男子舞蹈中较为多见;拿道具的姿态主要有左手徒手右手持扇或左手徒手右手持茶碗或双手同时拿彩绸进行舞蹈的动势姿态。如回族舞蹈《花花的尕妹》是手持彩扇进行舞蹈的,动作姿态收放自如,手部动势主要借鉴了汉族舞蹈划八字进行舞蹈。

脚下主要以脚部不同的着力点进行舞蹈姿态的转换,如表现人的灵活轻盈可用前脚掌着地进行舞蹈,表现一群富有活力的青年男子进行舞蹈时可用全脚掌着地进行舞蹈,表现年龄较大或重心不稳的动势姿态时选用脚后跟着地的动势姿态较多,如舞蹈《尕老汉》,该舞蹈中多次出现用脚后跟着地的动势,一会开心的集体舞蹈、一会又有嬉闹的场景出现,舞蹈动态元素相互转换自如,表现了一群乐观开朗的回族老汉们,用肢体动作表达出了他们对现代生活的赞扬之情。

4、新疆回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新疆回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节奏和动势姿态两方面。

新疆回族舞蹈主要选用汉族民歌小曲曲调音乐、宴席曲、回族花儿,且还用了新疆地区的地方方言,朗朗上口,易记易唱,在民间它具有很大的即兴性。在不同的场合,人们选用地音乐节奏都是不同的,常用的节奏型为二拍子或三拍的节奏型,还有混合拍子的节奏型也较为多见,节奏欢快的较为多见,这和新疆多民族共生是息息相关的。新疆回族的舞蹈动势姿态从腰部动势姿态来看,腰部动势借鉴了汉族古典舞身韵的动律元素:划圆动律、上下动律、拧倾动律。新疆回族舞蹈腰部动律在原有动律的基础增加了汉族舞蹈中段的动势姿态,动作饱满而更有其韵味。如在舞蹈《绣》中则大量的中段姿态反复出现,表现出姑娘们秀美、灵巧,勤劳、质朴的精神气质。

新疆回族舞蹈在其不同的地域环境下所展现出来的舞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大众喜欢的秧歌表现方式,有农民喜欢的花儿歌舞形式,舞蹈内容积极向上,节奏欢快,多是表现大众的日常生活或风俗习惯,动作内容融入了维吾尔、哈萨克、汉族的动态元素,同时又保持纯朴、自然的屈伸步伐和摇头晃脑的基本动势姿态,充分体现出新疆回族人民豁达、智慧、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及强烈的民族自强意识和坚韧不拨的精神气节。

从新疆回族舞蹈的分布、成因、动态元素、风格特征可看出新疆昌吉地区的回族舞蹈有其浓郁的本土文化特色,要如何推广与传承该文化是当下最为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二、将新疆回族舞蹈推广于学校教学中的意义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在节日里、婚礼上,音乐响起便会翩翩起舞,世居在这里的回回民族却不同,因生活习俗的差异和受汉文化的影响,这里的回回民族含蓄、敦厚,在歌舞方面是较为保守的,不主张歌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和意识的改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新疆的回族舞蹈才逐步从舞台走向民间,在乡村农户中活跃起来。但这种状态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如何让这种文化状态发展起来要从根本上着手,推广新疆回族舞蹈并将其运行于学校教学之中,使其更好地发展是我们所做的关键,也是让民族文化扎根于民族文化当中的关键所在,即而将新疆回族舞蹈推广于学校教学当中是极为必要的。

三、对构建新疆回族舞蹈教育体系的思考

1、系统整理新疆回族舞蹈的动态元素

要构建新疆回族舞蹈教育体系时,首先应对其舞蹈动态元素进行挖掘、梳理,从动律、元素、短句、风格着手,将动态元素从体态、节奏、韵律上进行分析,找出特点并从身体的不同部位将动作进行梳理分析,如“头部”、“中段”、“脚部”分块进行动作说明。其次,从舞蹈表现形式上分块说明,如:自如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在各种表现形式中分别将其进行分类说明。

2、将新疆回族舞蹈内容编写成教材

在汉族、维族、朝鲜族、藏族等民族的舞蹈教学中都有自己完整的教材体系,该民族的舞蹈在全国进行推广都有着很大的受重面,这是建立教育体系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和方法。为了建立新疆回族舞蹈教育体系,对其动态元素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整合,编写形成教材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扩大回族舞蹈的受重面,可将该民族的民族文化进行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推广新疆回族舞蹈,将教材编写分层次进行,如:大众健身舞蹈教材和专业院校的舞蹈教材,要有所区分,并对其进行从元素到组合的编排,同时可配以视频教学,这样更直观、形象,突显其地域特色,较好的保持了本土特征,同时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其次,将教材分为大众和专业的两个层面,让更多的人对新疆回族舞蹈有所认识和了解,起到了全民推广的作用,在扩大了范围的同时推动了当地该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培养了更“精、尖”的专业人才,为该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3、将新疆回族舞蹈推广于学校教学当中

将新疆回族舞蹈推广于学校教学当中,可从不同孩子的年龄段着手,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进行。

初级阶段是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如在对幼儿园孩子的舞蹈律动中加以新疆回族舞蹈动律元素的学习:头的动律练习、脚的动律练习、步伐的动律练习,该内容可开设在幼儿园大班进行。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可加入歌表演的内容,可选择新疆回族花儿舞蹈对孩子进行地方区域文化的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孩子从小对本土文化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其民俗、民风,加强民族认同意识。

中级阶段是针对中学阶段的孩子进行民族文化的认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流行音乐和文化较感兴趣,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不是很关注,要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当地本土文化有进一步的认可和了解,不能只是留于形式,更多的是让孩子们有亲身的体会和学习,所以可将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进行整合编创,将其内容梳理并编排成孩子们乐于接受的韵律操或健身操,让孩子们在锻练身体的过程中了解其民俗文化,从而更清楚地认识了解新疆回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高级阶段是针对大专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学习舞蹈课程的高校学生,可以对该院校的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和系统的学习回族舞蹈教学内容,在各高校回族舞蹈基本上不列入教学内容,要将其内容放入教学大纲中并对其元素、组合进行分块学习,较系统地学习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同时配以专业的教材进行授课,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了解新疆回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及不同地域下回族舞蹈的差异,培养更“专”且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舞蹈专业人才。

在构建新疆回族舞蹈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应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做好对舞蹈动态元素的收集与整理、同时更好的完善与扩充其元素内容,把握风格,凸显其特色。

四、结论

舞蹈以其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存在于文化领域当中,该民族的文化历史,渲染着该民族的民俗文化,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推动区域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构建新疆回族舞蹈教育体系对促进新疆各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交融、传承中国文化并以其为载体,推动区域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新疆回族舞蹈是民族共融共生的结果,它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积极进取,永远向前。故此,构建新疆回族舞蹈教育体系是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使其更好地保存与传承。

“水有源,木有根。江河恃源而流畅,树林恃根而荣茂。如果斫其根,则树林将陷于枯萎”(张岱年在其《晚思纪·根的赞颂》)。因此,挖掘区域舞蹈文化,构建新疆回族舞蹈教育体系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 释:

①许宪隆.散杂居民族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

②许宪隆.散杂居民族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

猜你喜欢
动势动律回族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新媒体文艺产业化的动势及其意义
工笔人物画中的动势表现探究
浅谈书法中的“势”
评《Smoke》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藏族舞基本动律的教学绝招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人体“动势”与动画角色造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