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着意化为桥

2015-04-14 19:02刘晓燕刘蓉蓉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研修老师课堂

刘晓燕+刘蓉蓉

桥,身受负荷,承载梦想,预示希望。“自主、合作、展示——青原实小刘晓燕数学工作室就是这样一座桥,桥上人怀揣着执着的信念:给学生一个快乐而又高效的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给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成为老师们行走高效课堂的精神家园。也许,昨天我们还在此岸徘徊踌躇,而今天,带着这份信念,工作室全体成员正满怀信心地迈步在通往教育理想彼岸的希望之桥上。

固 “桥基”:更新观念,树立教育信仰

一座桥,能否承载一定的负荷,关键在桥基。当今社会“没有互联网思维”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否定,所以我们工作室的思想基底就是:以“互联网思维”为经,以“名师的示范引领”为纬,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利用虚拟网络空间与省内外专家学者相互学习交流,在此基础上,将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与体会在课堂上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努力构建“课前预习、思考生疑—提纲导学、自主探究—小组展示、释疑自悟—集体反馈、点拨提升—检测提高、深化理解”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打造这样的课堂,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汇报的意识与技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的生命从此精彩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而这正是我们工作室全体成员的教育信仰!

夯“桥体”:注重学习,完善研修制度

作为一个引领教师成长的工作室团队,我们既要注重学习的内容,也要注重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这样才能带领广大老师走到教学研究的康庄大道上来。从学习内容上来看:我们首先阅读杜威、晏阳初、陶行知、魏书生等近现代、国内外教育名家的专著,经典就是时尚,我们从中找出可借鉴和运用的思想与方法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其次,我们工作室有人教社小学数学先进教研员刘文炬,省特级教师刘晓燕、省骨干教师高道苟、刘蓉蓉,市学科带头人涂志鹰等,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理论积累,著述颇丰,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惠及全体成员。从学习形式上看:首先,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名师视频讲座,各类优秀的课堂教学视频,以及各类教学论坛上的真知灼见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其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进行线下学习。我们先后邀请了市教研室罗继远主任、周翰林老师、省特级教师刘武德来学校作专题讲座,聆听过山西太谷张世保的经验分享,和专家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专家们带来了专业的引领和成果的共享,也给我们构建“自主、合作、展示”的课堂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如将学习成果进行输出与检验,进而辐射,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制度。

一是网络研讨制度。网络研讨也是本工作室致力于高效课堂建设的助推器,思想的搅动、切实的行动,必定带来一系列触动。我们规定工作室成员每月上传一篇教学或研修心得、反思到工作室的“教学随笔”专栏上,以此来锤炼思想,形成经验。

二是“同课异构”制度。“君子和而不同”,我们有共同的教育理念与信仰,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自身的智慧与才情,形成不同于他人的教学方法,由此,同课异构制度应运而生。本工作室“同课异构”研讨制度分五步走:(1)集思广益、确定主题;(2)独立研究、形成个案;(3)集体研讨、确定教案;(4)实施教学、集中听课;(5)互动评价、反思提高。

三是主题教研制度。针对各学段、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工作室微型课题研究,把老师的做法、成效及困惑展示出来,所有老师择优学习,相互提高。利用主题教研活动机会,让优秀老师展示本年级的高效课堂亮点,课后由另一个老师进行经验介绍,其他组老师经过商议后派代表发言,进行评课。在评课时,每一组教师都会结合课的各个环节,说说这节课哪一个活动设计得好,哪一个设计得不好,大家畅所欲言,客观公正地进行评议,指出优点或提出改进意见,共同进步。

四是同伴互助制度。本工作室成员都是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为利用好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工作室规定每位成员要带一名徒弟,即与一位年轻老师互助学习。这样既锻炼了骨干教师的能力,扩大了工作室的辐射面,加强了名师队伍的建设与考核,也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进步。

五是微讲座制度。受“微课”的启发,我们要求工作室成员围绕教学中的感悟或困惑、设想,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进行微讲座。讲座不拘泥于某种形式,可以是单方面的经验传达,也可是双向的交流互动,可以是宣读论文的形式,也可以问题切入,根据生成即兴阐述的方式。

做“桥工”:创新形式,体现特色

“打造让学生热爱学习、增长能力的数学高效课堂”是我们的研究目标,但必须承认这是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为了让这个研究目标接地气,能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我们结合确定的高效课堂模式,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维度,确定了以下四个研究专题:

子专题一: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学指导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从“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要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设计有效的小学数学自学指导”的研究,即探讨老师课前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找到预习的方法,养成预习的习惯。

子专题二:小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单位,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为重点,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当堂训练”的新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创设快乐学习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专题主要是针对如何构建学习小组、建立科学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小组文化建设、小组长的培训等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子专题三:小组展示汇报中的问题与对策

本专题研修的目的是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的生命从此精彩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研修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讨论展示交流的方式与类型,如何正确把握展示的内容与时机等。

子专题四:微课与翻转课堂的研究

“微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课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它以教学时间较短、内容少、互动性强、目标明确突出的特点而风靡课堂。我们工作室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每位成员学习录制微课。主要在图形与几何、数学广角等两块内容上尝试以系列微课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在家观看微课进行课前自学,课堂上再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生生互动,展示汇报,教师进行适时恰当的点拨,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的目的。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这是一种未来学习方式,我们工作室成员已在进行前置学习。在目前情况下,学校无法提供网络环境和学习资源,学生无法通过终端进行网络学习,如何利用微课实现课堂的翻转值得我们思考。

筑“桥身”: 借道发展,如切如磋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任何一个人,一个团队都有无法逾越的局限性。我们的研修过程需要外界助力,我们的研修成果不仅限于一班、一校,这样,我们的研究才是经得起检验的,我们的团队实力才会与日俱增。所以,我们一是积极参与区教研室开展的高效课堂交流会,使我们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课堂、追求高效等问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了教师更深层次的思索,从别人的经验中求创新、促发展。二是组建实验小学、新圩小学、青原希望小学“课改共同体”。各校在管理、教学的多层面进行深度交流,实现共赢发展。三是进行讲座展示。近年来,刘晓燕、高道苟、刘蓉蓉几位老师先后在吉安市、吉安县、吉水县、永新县以及江西教师网国培进行专题讲座,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在更大的范围产生影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规范化的管理,搭建了厚实的平台,让老师们体味着成长的幸福:刘晓燕主持的《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被评为省级优秀课题,《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践研究》被评为省级重点课题;涂志鹰老师执教的《统计与可能性》获市级一等奖;刘蓉蓉老师曾主持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观摩研讨会。工作室成员的多篇论文发表在省、市级教学杂志上,并经常承担市、区级新教师培训任务。

万里欲乘风,青山路更遥。工作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是广大教师突破时空限制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学习的最佳桥梁,也是教师们展示研修成果、展现自身专业实力的精彩舞台。所以,尽管我们的专业成长与实施高效课堂的道路上荆棘密布,但我们工作室全体成员一定会披荆斩棘,抱团行走在路上……

猜你喜欢
研修老师课堂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