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农八师豫剧剧目特色研究

2015-04-15 08:38任秀梅
焦作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现代戏新编豫剧

任秀梅

(焦作大学艺术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

新疆兵团农八师豫剧剧目特色研究

任秀梅

(焦作大学艺术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

文章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整理了新疆兵团农八师豫剧现存剧目并加以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团场所演剧目当中,豫剧本戏仍以河南传统剧目为主,而许多短小精悍的小戏曲、折子戏和表演唱剧目体现了他们的地域性和独创性;文章运用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分析了形成这些剧目特色的原因。

新疆兵团;豫剧;剧目

剧本乃一剧之本。自豫剧进入农八师各团场,第一代河南支边人员带来了自己家乡耳熟能详的豫剧剧目,经过六十多年河南人不断进出于农八师各团场以及现代化各方面信息的快速传递,河南豫剧剧目不断被团场人演唱并传承着。同时,兵团作为一个特殊的集体,从生产劳动以及人文历史背景上又异于河南传统文化,决定了它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沿着河南豫剧的脚步发展。体现在豫剧剧目方面,农八师剧目在传承河南豫剧剧目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发展和创新。

1.团场现存剧目分类

作为一种文化飞地现象,豫剧在新疆兵团的发展已有六十多年,在此期间,兵团豫剧在脱离河南母体文化状态下,在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有对母体豫剧的传承,又有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和创新。现将豫剧剧目按题材和演出形式两种方法进行分类。

1.1 题材分类

豫剧剧目按题材分类,主要分为传统戏剧目、新编历史戏剧目和现代戏剧目。这是对戏曲最普遍的分类标准,主要从剧目反映内容的不同划分。

1.1.1 豫剧传统戏剧目

豫剧传统戏剧目,泛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编演、流传下来的豫剧剧本。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戏曲观念和创作思想,往往具有浓重的儒家正统思想。它的题材多取自于神话故事、春秋、左传、孟子、庄子、史记、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传奇、小说、演义、列传等。其中也有一部分是根据当地民间传说、人物古迹、成语典故敷衍而成。据统计,在农八师,这方面的剧目有100出,常演剧目有《秦香莲》、《麻风女》、《红娘》、《三哭殿》、《打金枝》,《抬花轿》等。

1.1.2 新编历史戏剧目

豫剧新编历史戏剧目,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以新的文化观念和豫剧的形式编演的古、近代历史剧,及采用神话语言和民间传说编演的古代生活和历史故事剧。80年代起,在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的方针指导下,全国各地豫剧的新编剧目大量问世。但在团场,演出新编历史剧的数量并不多。主要有《海瑞出山》、《投冀州》、《左宗棠归剑》、《血溅乌纱》等。

1.1.3 现代戏剧目

豫剧现代戏剧目,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现代历史和生活故事为题材,以豫剧的形式演出过的剧本。据笔者搜集,这一类的剧目在农八师共有85出,主要剧目有《邻里情》、《边城警魂》、《誓做军垦接班人》、《互助成风》、《我是第三代上岗青年》、《红在边疆》等。

1.2 演出形式分类

豫剧剧目传统上以上演本戏为主,折子戏或小戏较少,故事情节完整。但在兵团农八师的剧目演出形式有较大变化。农八师豫剧剧目按表演形式分为本戏、小戏曲、折子戏、豫剧表演唱。

1.2.1 豫剧本戏。就是故事情节完整的整出大戏,它演出时间较长,一般在两小时左右,规模较大,要有相对齐全的脚色行当。在农八师,豫剧团基本以演本戏为主,一般也只有豫剧团有条件演本戏。石河子市豫剧团所演的《泪洒相思地》、《邻里情》、《边城警魂》、《沙枣花·白杨树》、《绿海新潮》等都属于本戏。在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中,基本都是本戏。

1.2.2 小戏曲。它具有本戏的特点,具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时间和规模相对较小,一般在一个小时左右,《拜年》、《送礼》、《贺新春》等属于此类,在团场节假日的联欢会中经常演出此类剧目。

另外还有一种小剧场戏或室内小戏,它的表演形式力求与观众达成互动,这种形式的戏曲处在初探阶段。石河子市豫剧团演出的《古玛河》属于此类剧目。

1.2.3 折子戏。一般是本戏里面的一幕,他表现一段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类演出形式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不需要太多演员,在一般的小型豫剧团体中都可以演出折子戏。比如《朝阳沟》里“亲家母对唱”一段。折子戏一般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经典唱段。农八师常演的折子戏有《花木兰》、《五世请缨》、《断桥》等。

1.2.4 豫剧表演唱。有的人也将其称为清唱小戏、豫歌或戏歌。目前对这类表演形式的称呼还有分歧,一般带有歌曲演唱特点,用豫剧的伴奏乐器来伴奏,唱出戏曲的板眼风格。这类形式可以表现为一人单唱、两人对唱或三人以上合唱,一般短小精悍,这种形式在团场最常见。这类剧目有《誓做军垦接班人》、《互助成风》、《我是第三代上岗青年》等。

另外,豫剧小合唱、豫剧联唱、豫剧小品等形式在农八师也很常见。

2.剧目传承与创新特色

(1)以题材分类的三类剧目,农八师地区演唱传统戏和现代戏最多。现代戏剧目的传承主要表现在对河南部分经典现代戏的演唱,比如《朝阳沟》、《社长的女儿》、《江姐》、《刘胡兰》等剧,这些剧目能够普遍反映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和审美观价值观,从内容到唱腔方面都比较成熟,所以传播力度很强。其他多数剧目都属于团场人自编自演剧目,在调查统计的85出现代戏剧目中,只有8出剧目是由河南而来,所占比重不足10%,而90%以上的现代剧目由团场人编演,反映团场职工自己的劳动生活。

传统剧目方面,基本上完全传承了河南原有剧目。河南大量传统剧目,在军垦第一代进入团场时就被带入。在建国前后的河南,传统剧目的流传方式主要通过艺人们的“口传心授”或“说戏”而进行,所以这一时期带入团场的传统戏也多由豫剧艺人装进脑子里带入,之后,几个艺人在一起核对唱词与板式。后来,在专业豫剧团,主要依谱学戏,传统剧目就直接以河南传唱的剧本和曲谱为依据排演。

农八师演出新编历史剧目并不多,仅有8出自编自演的剧目,主要由石河子市豫剧团的演职员编演。

(2)按演出形式分类的剧目,在农八师最突出的演出特点是小戏曲、豫剧表演唱等小型剧目的演出非常多。85出现代戏中,53出都属于小戏曲表演唱形式,比重62.4%。本戏的演出形式32个剧目,占37.6%。

(3)在剧目表现内容上,传统戏依然表现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新编历史剧在“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指导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八部新编历史剧中,石河子市豫剧团前后编演了五部,内容多少与新疆历史相关,反映民族团结。如《左宗棠归剑》。现代戏的内容以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全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为主,农八师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戏,反映了团场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如《一四二团就是俺的家》、《互助成风》、《我是第三代上岗青年》、《瓜甜喜》、《看谁戴上大红花》、《歌唱马广福》等。

3.剧目特色成因分析

乔建中的《音地关系探微——从民间音乐的分布作音乐地理学的一般探讨》一文,从音乐地理学角度提出了把一定文化区(圈)中民间音乐的空间分布状态同它所赖以形成、传播的地理环境联为一体,进行多种角度的考察,从而找到两者间的诸多联系。豫剧在兵团的发展,同样可以用音乐地理学的理论来解释,从创新剧目的内容上看,豫剧适应了新疆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适应了兵团作为一个特殊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团体社会的需要,剧目内容不断地反映着该地域人群的社会生活。

同时,豫剧在新疆的发展,是同一艺术现象在不同地域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景观、是一种艺术形式在异地发展即音乐飞地现象的一个典型而成功的例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不同族群的文化具有固定的传承性与变异性。兵团存在着各种剧目形式,突显了传承和变异相辅相成的共存关系。

3.1 传统戏剧目传承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

传统戏从忠奸斗争、道德标准的角度反映历史生活,组织戏曲矛盾冲突,全力塑造“儒家”德性化的理想人格,并在惩与颂的道德评价中,达到激动人心、抑恶扬善的艺术效果。人是时代的人,每个人时刻也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第一代屯垦人,听传统戏比较多,他们从小受传统文化濡化,非常熟悉传统戏反映的内容。据笔者了解,对第一代兵团人来说,他们最有感情的戏曲剧目,还是传统戏,因为这是他们内心深处最熟悉的声音。所以,在农八师各团场,第一代屯垦人的中原文化特点很明显,同时,他们还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来教育子女,二代兵团子女受父母影响,有的也比较喜欢看传统戏。所以在团场,传统戏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3.2 现代戏剧目有其编演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方针提倡“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豫剧剧目由原来较多上演传统戏而变为传统、新编历史、现代“三并举”。现代戏随即成为各剧种编演的核心。

任何社会都需求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豫剧现代戏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时代也需要她。同时,汇集在兵团的各地移民,文艺人才比较多,有来自北京、上海的大学生,他们从生活中取材,经常编一些诗歌或散文,豫剧艺人就把他们编唱出来。石河子市豫剧团有专业编导,他们编演的现代戏紧随社会发展,在反映新疆地域生活、民族团结、军民一家亲、反腐倡廉等内容上取得了较大成果。

3.3 演出小剧目有其便利优势

六十年代是兵团经济大发展时期,人人都投入到快节奏的生产劳动中。在团场基层豫剧爱好者编演大型剧目有自身局限的条件下,他们根据自身条件,编演一些短小易学、反映农场生活的小剧目。这种形式反映生活及时而灵活,内容贴近生活,讲的就是观众身边的事,会让观众更有亲近感和文化认同感。而且演出便利,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三五人在一起就能够表演,在团场非常受欢迎。几十年来这种演出形式在团场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总之,农八师剧目主要传承了河南的传统剧目以及本戏的演出方式;在创新方面,自编自演了新编历史剧和大量反映团场人生活的现代戏剧目,同时,在现代戏的演出方式上以上演小型剧目为多。与河南地区的豫剧相比,农八师在剧目上反映军垦生活方面比重大,说明豫剧在农八师的存在与发展,已与农八师人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成为农八师特别是中老年一代表达他们愿望和诉求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1]农八师石河子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农八师垦区石河子市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2]田方,张东亮.中国人口迁移新探[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

[3]杨云彦.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4]乔建中.音地关系探微—从民间音乐的分布作音乐地理学的一般探讨[C]//刘靖之,民族音乐(3).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0:20-29.

[5]薛艺兵.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地理学方法新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1).

(责任编辑 陈永康)

J80

A

1008-7257(2015)03-0037-03

2015-04-03

任秀梅(1977-),女,河南开封人,焦作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现代戏新编豫剧
龟兔赛跑新编
新编报到等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现代戏的发展路径与创作走向
诗性现代戏的中国表达——张曼君现代戏创作探要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越剧现代戏 袁雪芬
《亡羊补牢》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