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与创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4-15 21:29
关键词:革命价值观核心

梁 孝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与创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梁 孝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以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改革精神为代表的三大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时代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高度强调国家的富强,把个人的自强不息融入国家的富强中,同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不是偶然的。三大时代精神本质上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在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时代精神。它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根,以西方文化精华为可吸收的资源,并凝聚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传承和现代创生。

中国文化;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存在一些错误倾向,一些学者把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文化相割裂,或者片面突出某一种文化观念,或者相互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改革精神为代表的三大时代精神,从表达形式和基本内容来看有很大不同。但是,如果从精神实质来看,这三者有着内在一致性。这种内在一致性来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成为一种精神动力,鼓舞着先进的中国人,他们不断艰辛探索,甚至抛头颅洒热血,在战争时期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精神传统;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时期形成了社会主义道德;在改革开放时代,又注入改革精神。它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和现代创生,是中西文化精神的融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展开研究,既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三大时代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如果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计算,基本形成了三个30年,依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也依次形成了三大时代精神: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和改革精神。

从核心价值的主旨来看,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平发展时期的价值观。它强调了以下几个层面: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富强”“爱国”被排在第一位;社会和谐占有重要地位,如“和谐”“诚信”和“友善”;社会主义传统价值观中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平等、公正”得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自由、法治”得到强调;在个人价值准则中,“敬业”被置于仅次于“爱国”的地位。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来看,三大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都被凝聚其中。

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民族解放战争和阶级解放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精神。中国革命精神经历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发展。革命精神的宗旨是为被剥削、被压迫者的解放而奋斗。革命者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强敌,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要时刻有为革命牺牲的准备;面对各种艰难困苦,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延安时期为打破敌人封锁而进行的大生产运动,最能代表这种精神。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三篇文章中,对革命精神有一定的阐述。“富强、爱国”这两大价值观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发挥到极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模式,社会主义道德得到弘扬。在一定意义上,当时所弘扬的社会主义道德是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延伸。“为人民服务”是这种精神的宗旨,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要把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在社会或集体的发展中获得个人理想的实现。雷锋精神中所说的“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就是这种精神的生动比喻。同时,集体主义还表现为对同志要关心爱护,整个集体是个大家庭,人人平等。另外,崇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强、爱国、平等、公正、敬业、友善”,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逐渐打开国门,对内搞活经济,改革进程不断深入。这样逐渐形成了改革精神。这种精神是以市场为中心延伸出来的,“自由、法治”是重要的价值观。

三大时代精神的内容有很大差别,但从其取向分析来看,它们在核心精神取向上是一致的。第一,它们都把国家、集体置于最高地位,强调个人要融入集体。第二,都强调刚健有为,奋发向上。第三,强调社会和谐。

如果进一步比较就会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本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很大的一致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是四项基本理念: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1]。

首先,天人合一。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其次,以人为本。这是中国儒家的重要思想,它强调人是社会生活的根本。早在周朝初年,为了解释商朝的灭亡,周公旦就提出“惟天时求民主”,意思是说,天是为民求主的,上天也要顺从民的愿望,只有顺从民的愿望,才能承担得起天命。因此,君王要想长久地保持权力,就要“敬天保民”。孟子继承这一思想,提出“仁政”学说。孟子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哪个君王能够保护人民,就一定能够成为真正的君主。如果不能保护人民,这个君主就是独夫,推翻他就是为民除害。“仁政”学说成为中国治国理政传统中的核心思想。

再次,刚健自强。《周易大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能代表这种精神。对个人来说,它主张人要不断进取,也主张人应有独立的人格,有威武不能屈的意志。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来说,它代表着一种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一种独立自主、不为外界任何压力所屈服的精神。

最后,以和为贵。“和”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一个特有概念,“和”是指不同的东西在一起,含有多样性统一的含义。“和为贵”不是通常理解的以退让求和解,也不是抹稀泥。它是指不同的事物在一起要达到和谐统一,必须保持一定比例,每个事物必须恪守一定位置。对社会来说,“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在其中,各种才能、各种职业的人都有适当的位置,发挥适当的作用,人人都同样地感到满意,彼此没有冲突”[2]。

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有强烈的家国意识。个人的精神修养与家国事物内在联系着,这被称为“内圣外王”。儒家经典《大学》中关于修身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冯友兰认为,修身就是要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完人。但是,不是先修身之后再去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必须生活于家、国、天下之中,投身于家国天下的事物中,尽他的义务、尽他的责任……所以,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回事”[3]。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担当意识,强调个人在承担家国责任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高度强调国家的富强,把个人的自强不息融入国家的富强中,同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二、近现代历史任务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时代精神中的传承

在一定意义上,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和改革精神都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时代精神,而这些时代精神的精华,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1840年以来,中国开始面对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求生存、求发展成为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就要致力于现代化,尤其是要迅速推动工业化,这样才能提升经济竞争力,提高军事实力。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应对挑战,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生的资产阶级虽然致力于工业发展,但面对强大的西方资产阶级只能成为附庸。因此,中国近代以来陷入了工业化的“殖民地陷阱”。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工业落后,中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主权沦丧,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无法真正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无法发展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就无法真正地独立,无法维护国家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托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政治基础,走出了“殖民地陷阱”。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必须面对腐朽但仍旧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对强大的官僚资本主义、买办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在阶级解放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革命者一直面临着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因此,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任务,革命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动员起一切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必须联合一切被压迫民族。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是斗争残酷、艰苦卓绝的。

这一历史任务要求一种崇高的革命精神,要求革命者必须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要求革命者超越个人利益。革命者不仅要放弃个人正常的个人生活,放弃正当的个人利益,而且要求个人在特定的时刻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生命。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要求革命者必须有钢铁一般的意志,敢于面对一切艰难困苦。这是革命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如果从中国文化的精神来看,可以说革命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刚健自强”精神和“以家国为己任”精神的传承。正因为有这种精神,中国的志士仁人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不断地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在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很多革命者并非贫困者,而是生活富裕者,他们完全出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投入到革命中。在后来的中共领袖中,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家庭富有者。正是这些人,“以家国为己任”,在“刚健自强”精神激励下,不断寻找救国理论、救国道路和方略,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可以说,这些革命者接受的理论、思想、方针等是现代的,但内在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开始致力于现代化,实行“赶超”战略,快速推进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革命精神在这个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社会主义道德。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中国的工业化基础根本无法短时间奠定。

工业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一个国家繁荣富裕的物质基础。就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而言,工业化是必须的。但是就现实而言,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够完成工业化。中国是二战后人口过亿的第三世界大国中唯一一个初步完成工业化、建成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中国为什么能够突破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的瓶颈呢?能够以社会主义理想感召起人们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能够以主人翁精神投入经济建设,最大限度地弥补物质匮乏,最大限度地以劳动代替资本,不断地进行工业积累。这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原因。

工业发展需要资金积累,快速发展就需要保持高积累。但在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尤其是农业国,劳动剩余少,投入工业积累的资金必然有限。工业不能发展,就难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成为落后国家发展的“陷阱”。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发展水平极低,又饱受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经历了长期国内战争,一穷二白,发展工业的资金极度匮乏。中国要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快速发展为一个现代工业国,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基础,必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工业发展。但是重工业投资周期长,收效慢。这就意味着,中国人民必须长期勒紧裤带进行工业建设。最初,新中国政府积极争取外援,从苏联获得约3亿贷款。抗美援朝后,中国真正被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接受,获得了一定贷款及其“156项”[4]援建工程,我国的重工业得以快速发展。但1960年后,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不但不能再获得苏联援助,而且要在经济极度困难时向苏联还债,美国则对中国进行经济、军事封锁。在中国工业发展资金极度稀缺情况下,不仅无法获得援助、贷款,宝贵的资金还在不断流出。在这种情况下,从纯粹经济角度看,一般来说已经无法对工业进行大规模投入,尤其是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重工业。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继承革命精神,发扬主人翁精神,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以无私奉献的精神,继续推动工业化。

我们以中国工业的旗帜大庆为例。1960年,石油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瓶颈,产量不足,无处进口,也无外汇进口。为此,石油部举行大庆石油会战,一举拿下大油田。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工人的工资最少应该包括该工人的衣、食、住、行费用,同时包括家属的一定生活费用,尤其是抚养、教育子女的费用。按照通常标准衡量,大庆油田初建时期的工人工资是极低的。国家投入的资金,更多是投在了机械设备上,对参加会战工人的衣食住行投入不多。在三年困难时期,甚至连住宿和吃饭都无法解决。为了解决过冬问题,大庆工人在劳动之余学习当地老乡修建“干打垒”,自己解决住房问题。随着粮食问题日趋严峻,大庆油田指挥部指挥技术人员和工人,在劳动之余大力开展农业生产。仅“干打垒”一项就节省5 000万元,而为了支援大庆,1960年国家给大庆追加建设经费是2亿元[5]546-548,节省了当年追加经费的25%。而农业生产,1963年,大庆开荒11.5万亩,相当于关内17万亩,当年播种10万多亩,产量为2 700多万斤,补助职工粮食160斤。除定量外,每人每月可吃补助粮5斤,油5两,肉5两、豆腐6斤[5]564-567。

从大庆油田建设中,我们可以看到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影子。这种精神就是主人翁精神。它是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传承。这种主人翁精神,是在理想信念感召下使建设者革命化,保持和发扬革命精神,不是在外部物质利益刺激下进行生产,而是在革命精神刺激下进行生产。具体说,就是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而主动投入生产建设,以主人翁精神,以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投入工业建设,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建设新中国。

没有这种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中国的初步工业化是难以完成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提出:“要鼓起劲来,所以要学习解放军,学大庆。石油部在大庆搞了一个大油田,投资少,时间短,收效大。”“每个部门都要学习解放军,高等学校也要学解放军……他们的工作比各地方、各部门都搞得好些,很值得学习。要学习解放军,学习石油部大庆油田的经验,学习城市、乡村、工厂、学校、机关的好典型,克服错误。”[6]

在这种精神中,我们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中“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刚健有为”的精神传统。

在改革开放中,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加强,个人追求自己利益成为经济发展动力。不过,从历史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仍然是中国复兴的一个历史阶段,振兴中华是改革开放的目标,个人对利益的追求仍然为这个历史目标所统领。在和平和发展的年代,虽然不再过于强调牺牲和献身,但“刚健有为”的传统精神在市场机制中又形成了改革精神中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些不同的时代精神,以及这些时代精神中所传承的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创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同时它以中国文化为根,以西方优秀文化为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创生

第一,从创生方式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特定历史情况下根据时代需要、融合西方文化资源的产物。革命精神是先进的中国人面对中国近代危机的产物。面对危机,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家国精神”“刚健自强”精神爆发出来,并发挥到极致。这种精神的发扬,是与中国志士仁人寻求救国道路的行动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寻找西方先进的理论、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借鉴,探索中国的改良之路,探索中国的革命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成为内在灵魂,而西方的经验、理论、文化则成为特定的思想资源,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具体内容。在这个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就革命精神而言,它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个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但是还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刚健自强”精神内化为中国革命者的人格,化为一种内在力量,使他们在探寻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过程中,能够坚忍不拔,不可阻挡。

在改革开放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思想又彰显出来,人们开始关注个人正当的价值追求,关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也表现为中国文化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与西方思想资源的结合。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东西文化精神的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动力,这种动力主要表现为“刚健有为”“家国意识”和“以人为本”,表现为救亡进程中的献身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产物。它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指明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国近代逐渐走上一条半封建半殖民地之路,中国饱受西方资本主义欺凌,无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给中国指明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并在中国的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中国化。不同时期时代精神的精华,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刚健自强”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发挥到极致,成为一种崇高境界,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力量。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发展时期,理想和信念落到实处,落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东西方文化结合过程中就充满张力,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第四,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神和具体内容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根与源的关系。在救亡图存过程中,张之洞曾提出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的失败,很多人开始对封建制度持否定态度。“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传统文化被彻底批判、否定。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封建主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和文化,成为革命的重要目标,也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正因为这段历史,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文化是极端反传统的。

但是,二者真正的关系是根与源的关系。中国文化精神是根,而具体的西方文化是新的资源。如果从解释学的视域融合角度看,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中国文化不是以抽象形式存在的,它最终要转化为具体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形成个人特有的精神视域。这是他接受任何事物的认识前提。在探索救国之路过程中,这些志士仁人不断思考各种西方思想,学习和领悟其思想实质,他们在自己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不断理解西方外来文化。从文化认识来说,这个过程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他自己头脑中的中国文化会不自觉地发生转变,同时外来的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被重新解释,已经不同于最初的西方文化。这种视域融合的过程,是一种不自觉的中西文化结合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是认识的前提,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是根,而西方文化则是不断融入的文化资源。

综上所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根,以西方为可吸收的资源,凝聚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传承和现代创生。

[1]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齐鲁学刊.2003 (5):5-8.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98.[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2-133.

[4] 王奇.“156项工程”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评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2):110-116.

[5] 余秋里.余秋里回忆录(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 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219.

(责任编辑:喻世华)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Inheritance and Cre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IANGXiao
(Academ y of Marxism,Chinese Academ y of Social Science,Peking 100732,China)

Socialist core values em bodies the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three times spirits represented by revolutionary spirit,socialist m orality and reform spirit.There is an inner consistency am o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three times spirits and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y highly em phasize the country′s prosperity,integration of the individual′s self-reliance into the country′s prosperity,and at the sa me time,em phasizing the harm ony between people.This is not accidental.The three spirits of the times are the different times spirits co ming fro m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the revolution,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Taking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root and the western cultural essence as the resources,we have forme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In this sense,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m odern inheritance and cre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revolutionary spirit;socialist core values

B034/B27文献标示码:A

1673-0453(2015)03-0001-05

2015-08-30

梁孝(1970—),男,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文化和意识形态研究。

猜你喜欢
革命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粉红革命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