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2015-04-16 07:25杨小军张智英姚军虎
家畜生态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动物科学

杨小军,张智英,姚军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教学园地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杨小军,张智英,姚军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论文介绍了以“就业求创业,创新求发展”的培养原则,尝试创新创业分类培养,形成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探讨了侧重培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的分类创新型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构建。

动物科学;创新;实践;分类培养

2006年初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到2020年的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1]。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把“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作为重要任务之一[2]。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已达农业总产值的38%。畜牧业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加速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雏形正在形成。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快转变的重要时期,畜牧业优化升级需要大批高端复合创新型人才,既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人文修养。特别是在良种繁育、畜禽营养、疫病防控、智能化管理、规模化管理、国际化等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

动物科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动物科学研究及现代动物生产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突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动物科学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很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随着畜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本科生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许多重要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教学各门课程单独进行实习,之间有内容重复与脱节现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存在脱节现象,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对复合型、全能型人才的需求[3];(2)实践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实践基地的安排去完成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内容局限于生产实践的某个环节,综合性、创新性内容不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空间重视不够,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3)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单一,以集中统一进行为主,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有限,造成了学生自主动手动实践机会的相对不足,从而使学生对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不够[4];(4)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有方便学生、教师,易于管理和控制等优点,但是目前本学科实践教学基地资源设置的合理性和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5]。

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实践教学作为大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创新型与创业型人才的分类培养逐渐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关注,成为当前教育的主题,时代呼唤创新与创业人才的培养,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7]。因此,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特征

动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强的学科,动物科学创新型人才应该是集技术、管理和经营三种才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来讲应具备三种基本素质:首先是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动物科学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强调对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体化;其次是强烈的创新意识,作为肩负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和管理重任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创造性地把知识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强烈欲望;第三,完善的人格修养,从事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他们对畜牧生产事业的热爱,来自于他们心系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的爱国情怀。

2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动物科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创新型人才的智能结构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基本要素。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 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基石。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有了创新意识,人们才有可能产生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充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面向畜牧生产中的具体问题,通过举办课程讨论、学科竞赛和创新实验等活动,鼓励学生追求找寻解决问题新途径和新方法的探索和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这种思维保证人们能够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够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在现代畜牧业发展中,时刻会出现新情况,要面对新问题,这就要求生产和管理者要不断发挥创新思维,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要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应该要求学生始终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与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他们解决生产实践中不断出现的综合性的、复杂性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2.3 创新技能的培养

创新技能是创新活动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所谓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在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生产基本技能为中心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2.4 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良好的创新情感和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创新智能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创新能力就有可能获得综合效应。除了创新情感外,个性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创新成就的大小。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在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加强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的教育。学生只有热爱动物科学专业、热爱动物生产事业,才能满怀激情的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才愿意为我国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奋斗终生,乐意通过艰苦付出去获取成功的价值体验。

3 构建的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支撑体系

经过广泛调研,为了解决学产、学研脱节的问题,已构建基础实践平台、科研培养平台、企业训练平台三大实践教学平台,此创新型实践教学支撑体系的建设可满足课程实验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企业训练等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需要。

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包含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教学试验基地。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完成动物生物技术、动物科学、基础兽医、临床兽医、预防兽医、草业科学、水产科学等7大功能实验室建设,于2012年底通过专家组验收。其中,新增的细胞层流实验室已投入使用,形成动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全部层次的实验教学条件,实现“学研”结合的无缝培养,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校内畜牧教学试验基地新增屠宰车间1个,智能环控消化代谢实验室1个,改扩建的年产10万吨饲料厂1个,完成饲料加工、养羊、养牛、养猪、养禽五大教学试验区布局,实现饲料生产、畜禽繁育、屠宰加工、品质鉴定、环境控制等全部环节的实践教学条件。

科研培养平台以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2个学科创新平台以及国家肉牛改良中心、陕西省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结合教授实验室共同组成。鼓励教授、副教授指导本科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学生科研素养。近三年,动物科学专业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51项,参与学生226人,科研促进人才培养效果明显,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提高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开始尝试《创新论坛》,由校内外著名专家教授讲授产业发展的技术动态、现代生物技术、学科研究热点等前沿知识。

企业训练平台以本行业知名企业为主要基地,通过四种模式实现“学产”对接。(1)综合教学实习,每年根据学生意愿安排40~60人到企业进行多种内容的实习锻炼,实现当前实际生产水平与教学实习的接轨;(2)暑期实习,安排就业意愿比较强或感兴趣的学生在企业某一比较固定的岗位进行锻炼,并参加企业提供的培训活动,促进学生尽早了解企业,做好个人职业规划。如:2012年第二届“职场初体验”根据学生意愿安排50名学生赴石羊、普瑞纳、六和、扬翔等企业进行暑期实习,另组建共7支队伍参加社会实践;(3)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把最前沿的生产管理知识引入课堂。如:2012年底邀请陕西华秦饲料、江苏正昌等企业技术骨干共同与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教研组共同讲授《饲料加工工艺学》课程;(4)校企合作设立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合作班,由学校选派学生进行校企双方共同负责的深度实习和培训。如:现有“正大班”、“扬翔班”两个企业班。2012年“扬翔班”安排1个班学生到扬翔股份公司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5)开始试行了《创业论坛》,由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技术经理或管理人员主讲现代农牧企业技术需求、企业管理、产业发展等内容。

4 取得的主要成果

4.1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为解决产、学、研脱节以及旧的教学体系与现代生产、科研不相适应的问题,从教的角度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全方位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从实践教学的角度统筹校内外实践资源、研究资源,构建基础实践平台、科研培养平台、企业训练平台三大实践教学平台,满足课程实验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企业训练等实践环节的人才分类培养的需要。

4.2 创新型实践教学支撑体系的构建

本项目构建的三大实践教学平台,其中,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包含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教学试验基地,科研培养平台以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2个学科创新平台以及国家肉牛改良中心、陕西省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结合教授实验室共同组成,通过两种模式实现“学研”对接:(1)大学生创新项目;(2)毕业论文。企业训练平台以本行业知名企业为主要基地,通过4种模式实现“学产”对接:(1)综合教学实习;(2)暑假实习;(3)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4)校企合作设立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合作班,由学校选派学生进行校企双方共同负责的深度实习和培训。

4.3 研究—实践—自检—再研究—再实践教学方法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重项目实施的效果分析与自检,重点结合学生评教体系动态性完善研究-实践-自检-再研究-再实践教学方法。

5 小 结

现代畜牧行业及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要求“985”高校培养的学生更应具有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锐意、创新的综合素质。因此,该校动科专业应实施依托实践教学的创新型和创业型的分类人才培养体系,凸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

[1] 师忠秀,王继荣,管殿柱.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论坛, 2013(1): 68-72.

[2] 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06(11): 79-84.

[3] 黎琼锋.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全程实践[J].高教论坛,2013(4):24-27.

[4] 吴康宁.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3(1): 11-15.

[5] 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3(6):96.

[6] 王嘉慧,彭俊杰.高等院校实践实验教学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信心, 2013(2): 389.

[7] 唐毅谦,陈 琳,王钟箐,等. 构建分类培养体系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34-3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for Majors of Animal Science

YANG Xiao-jun, ZHANG Zhi-ying, YAO Jun-hu*

(CollegeofAnimalScienceandTechnology,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

The paper propose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rinciple of "Employment in entrepreneurship,Development by Innovation",piloted the classified cultivation of innovat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shaped the various features in talent cultivation objectives,approaches and levels,and further deliberat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emphasizing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teaching,research and industry".

animal science;innovation;practice;classified cultivation

2014-01-23,

2014-02-24

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XGDJY11BZ08)

杨小军(1976-),男,河北唐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物免疫营养与表观遗传。E-mail:yangxj@nwsuaf.edu.cn

*[通讯作者] 姚军虎(1962-),男,陕西宝鸡人,教授,研究方向:动物营养原理与调控。E-mail:yaojunhu2004@sohu.com

S811.6

A

1005-5228(2015)02-0091-04

猜你喜欢
创新型动物科学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科学拔牙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