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一线才能揭开真相——谈法治报道中调研的重要性

2015-04-17 11:27史竞男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个人信息调研

■史竞男

深入一线才能揭开真相——谈法治报道中调研的重要性

■史竞男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记者的有力武器。特别是对于法治新闻报道而言,因其往往涉及一些重大事件,揭示真相十分艰难,调研显得尤为重要。

法治新闻报道面对的常常是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纷繁复杂的各类案件。在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凸显,法治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也愈加强烈。人民群众渴望了解真相,但新闻记者不具备侦查和纪检监察手段,获取真相的唯一途径就是调查研究。只有通过深入的调研,才能拨开迷雾、揭示真相。

“如果不够好,只因不够近”

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这句话对于文字记者,也同样适用。

新华社老前辈李耐因说,调查研究概括起来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四句话。不是到了地方、到了单位就行了,要害在 “深入”二字,抓细部、抓细节,笼统了解不行,必须掌握细节、细部、具体事实。走马观花不行,要有真货。

老前辈字字珠玑,让笔者深有感触:调研不是 “看热闹”,而是真正的 “走基层”。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扎得越“深”,才能采得越“真”,写得越“实”。

以笔者参与的 《我的隐私、他的黑钱——揭秘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内幕》系列报道为例,我和同事兵分多路,深入河北、湖南、四川、广东等地,随警作战,亲眼目睹了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全过程,并第一次对覆盖全国、规模惊人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黑色网络”进行了全环节揭秘——

泄露个人信息,源头皆为 “内鬼”;出卖个人信息,网络遍布全国;黑恶势力介入,潜在危害巨大……

这组稿件由新华社播发通稿,平均采用超过百家,网络上有近千家转载量,有的新闻后跟帖3000余条,可见社会影响之大。这组报道荣获当年 “全国政法综治优秀新闻”一等奖。

这组稿件的影响力源于新闻背后深入的调查研究。记者随警作战数日,走访了大量作案现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单位、非法调查公司、信息数据平台等,采访了数十名受害者和犯罪嫌疑人。通过深入现场对此类犯罪进行了深度挖掘,厘清了整个犯罪链条,获取了大量翔实的一手材料。因此,才能将鲜活生动、触目惊心的犯罪内幕展现在读者面前。

调研不仅出真相,还能出真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记者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障问题进行了连续追踪追问,通过采访多位专家,深入剖析犯罪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法律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有读者反馈说,报道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教育和警示效果,对于强化老百姓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遏制隐私泄露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

可见,有深入调研打底,就不怕新闻报道没有反响和影响力。

“真理在手,正义迟早会来”

进行法治新闻报道的调研,毫无疑问是一件 “苦差事”,获取真相往往阻力重重。记者必须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相、坚持不懈地进行调研。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老记者汤计,连续9年跟踪 “呼格案”,最终推动案件重审改判,使受害者得以沉冤昭雪,成为调查研究的典范。

汤计在与年轻记者交流时说:“有段时间我也挺苦恼,也在问自己是否还要坚持下去。但我要告诉你们,做记者不要灰心,东方不亮西方亮。真理在手,正义迟早会来。我始终觉得记者的责任就是一个,为人民群众服务,把话语权还给人民群众。”

呼格吉勒图案错综复杂,记者正是有了扎实的调研,掌握了 “铁”的证据,才没有让线索中断功亏一篑;因为该案牵扯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在调研过程中,汤计也遭遇了很多阻力,甚至人身威胁,但正是他坚持不懈,才顶得住压力,维护了真理与正义。

在笔者所参与的法治报道里,也不乏一些 “苦活”“累活”——跟踪调查地沟油、病死猪肉为何能端上老百姓的餐桌,揭开收、运、制、贩“一条龙”式的犯罪网络;参与公安部 “打拐”专案组对被拐卖儿童的解救行动,连续数日通宵作战,揭露出暴利驱动下的黑色贩婴链条;随中国海警首次赴钓鱼岛海域开展维权执法行动,通过实际调研为我国开展海洋维权、走向 “海洋强国”提供参考……

回想起来,对地沟油和病死猪肉散发出的熏天恶臭仍心有余悸;为了找到被拐卖的儿童,一路颠簸,整晚都在福建一处偏僻山村里蹲守,寂静清冷的夜空中传来几声清脆的狗叫,犹在耳畔;进入钓鱼岛领海内巡航,激荡的白色浪花和猎猎飘扬的血色国旗,这画面至今令我心潮澎湃……

苦累换来收获,艰辛有助成长。调研难免跋山涉水,难免风吹日晒,有时甚至会面临危险和困境,但唯有如此,才能产生对国计民生最深切的体会和理解。长此以往,坚持不懈,积累下来的是一笔宝贵的职业财富。

穿越 “没有亮光的隧道”

“互联网+”时代到来,媒体业态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记者该何去何从?

笔者认为,不管时代怎么变,社会对记者的需求从未改变。不管传播渠道如何拓宽、更新,新闻永远是 “内容为王”。既然真实永远是新闻的生命,调查研究就不会过时,反而在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媒体时代,更能凸显出新闻的品格与力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下,新闻媒体如果拒绝改变如逆水行舟,要以拥抱的姿态锐意革新。但也必须认识到,新闻报道可以受 “互联网思维”启发,却不能沾染 “互联网复制”的惰性,否则新闻也会变成 “碎片化”时代里的 “快消品”而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要想在层出不穷的各类 “自媒体”的冲击下,依然保有甚至强化自身的影响力,除了要求更快速、更好看,还需要更深入、更专业。而调查研究,就成为后者的基石和保障。

美国CBS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曾说,没有对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只能是 “没有亮光的隧道”。

深入调研,追求真相,新闻记者就能穿透时代的迷雾,走出转型期的隧道。在许多传统媒体人另类 “走转改”(走人、转型、改行)的今天,悲观悲情主义泛滥——新闻业式微?记者未来会被设置好程序的 “写稿机器人”所取代?答案是否定的。坚持调查研究,新闻采写就不会是 “复制粘贴”的流水线作业,而是体现记者脚步宽度、思想深度、笔锋力度、情感温度的复杂性、独特性劳动,无可取代。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

沉下来深入调查、静下心来研究思考,记者才能真正成为时代发展的望者、历史进步的推动者。

(作者系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个人信息调研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