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沙山药1号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2015-04-17 19:46陈菁瑛苏海兰黄颖桢赵云青刘保财
福建农业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沙山根茎种薯

陈菁瑛,苏海兰,黄颖桢,赵云青,刘保财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 350003)

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系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植物的根茎[1],是药食兼用的高效经济作物,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饲用等经济价值和产业开发潜势[2]。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山药种质资源丰富,分类广,品种多,栽培历史悠久,已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全省各地均有种植。但是生产中存在着种源混杂、同物异名等问题,特别是缺乏适宜各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及专用品种。在长期种植过程中,由于不自觉地选择及长期的生态适应,形成了一些地方品种、杂交品种、外引品种等,在山药的主产区就有很多山药品系,急需开展福建省山药优良品种的选育研究,以更好地开发利用福建省特色优质山药资源。为此,项目组从2004年开始广泛收集福建省及邻近各省 (包括台湾)的山药栽培品种、野生品种,以及日本的山药种质资源,建立了山药种质资源圃,并进行山药品种筛选和选育等相关研究。

2005年从福建省建阳市栽培的山药类型中选出15份优良单株,分收留种;2006年开展山药资源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比较研究,进行不同山药资源尿囊素和氨基酸种类与含量的比较研究及资源的ISSR分子生物学聚类分析,结合植物基源特性,定名为麻沙山药1号。该品种为参薯类的中晚熟山药新品种,201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其主要特点为适应性较广,根茎外观美观,品质优,丰产性、稳产性较好,具一定抗逆性,较耐贮藏,为中晚熟类型,适宜在福建省种植。现将麻沙山药1号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特性

麻沙山药1号为中晚熟品种,生育期210~240 d,丰产、稳产性较好,每667 m2产量2000~2600 kg。该品种为缠绕草质藤本,植株生长势中等,茎圆棱形,蔓性,右旋,通常绿色带紫色,无翅,偶见刺,主茎长2.5~4.0 m,多分枝,离地面1.2 m处茎粗0.2~0.3 cm,节间长7~8 cm。叶三角形,基部为大V形 (戟形),先端渐尖,顶叶绿色,成叶深绿色,平均成叶长7.5~12.8 cm、宽3.3~6.8 cm,叶缘微波,叶面无缺刻、不光滑;网状叶脉,基出7条,基部2条有分枝,小叶脉突出,叶柄两端淡红色,叶柄长4~6 cm、直径0.13 cm,叶背的叶脉青绿色;叶互生,极少数对生。花期7~9月,穗状花序,花黄色,无珠芽。根茎肉质肥厚,圆柱形,长56~91 cm、粗2.7~5.0 cm,龙头细,长8~14 cm、平均10.7 cm,表皮黄色,具须根,断面肉白、粉质、黏液多,田间可食率61%,清洗后可食率87.3%,折干率35.4%。薯块含尿囊素6.5 g/kg、山药多糖3.7 g(百克含量)、淀粉80.4%、蛋白质7.29%、氨基酸总量4.59%、粗纤维1.5%。贮藏性好,适用于加工药材饮片及鲜食。

麻沙山药1号栽段萌芽性好,丰产稳产性较好,结薯时遇到坚硬物质易发生薯块扭曲或分叉,忌多年连作。

2 栽培技术

2.1 选地与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光照充足、排水良好、地下水位在1 m以下的砂壤土田块种植。前作为水稻的,冬前深翻土地晒白,或用打沟机旋土深度超过1 m,于翌年春天播种前施入基肥并拌匀,起垄做畦,畦高30~50 cm,畦宽50 cm左右。

2.2 制备种薯

以山药段子作种薯播种。选择根条粗长、健壮,表面光滑,色泽新鲜,质地坚实、饱满,无病斑、虫眼、分叉、畸形,生长正常,未受冻害的山药块茎,去除两端长各10~15 cm,留中间部分作为种薯。按8~10 cm分切成段,注意分切的刀具要消毒。分切后将段子两端切口处粘沾草木灰,或用50%多菌灵300倍液浸泡15 min,捞出平摊在通风处晾至断面皱缩后种植。

2.3 适时定植

福建省种植时间一般为清明节前后,要求地温(土层5 cm处)稳定在10℃后即可定植。春暖较早的地区,如闽南地区可在3月定植,闽北地区一般在4月定植。

2.4 合理密植

采用单行种植,行距100~130 cm,株距15~25 cm,芽朝同一方向将种薯纵向平放在沟中,覆土6~10 cm后轻踩,使种薯与土壤结合紧密。一般每667 m2栽植4000~4500株。

2.5 搭架与引蔓

茎蔓长至30 cm以上时应立竹竿,每株立1根竹竿搭成人字架,顺势理蔓,引导茎蔓均匀盘架,避免互相缠绕,同时剪除侧枝。

2.6 中耕培土

中耕除草要在早期进行,中耕要求浅耕,将土壤表面锄松即可。

2.7 科学施肥

种植前施足基肥,每667 m2施腐熟的土杂肥4000~5000 kg、硫酸钾25 kg、磷酸二铵20 kg、氮肥10~15 kg。追肥宜早,注意不伤及根系,出苗后每667 m2追施尿素15 kg或腐熟人粪尿1000 kg;现蕾时,每667 m2施生物有机肥40~50 kg或磷酸二氢钾10~15 kg,结合浇水进行;收获前40~50 d,每667 m2施硫酸钾10 kg、复合肥10~15 kg。生长后期可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和1%尿素,防早衰。

2.8 合理排灌

麻沙山药1号较耐旱,抗蒸腾作用强,一般在山药定植前浇足底墒水,定植覆土后不再浇水;发芽后茎叶进入旺盛生长期浇发棵水;现蕾前浇水促进茎叶、块茎生长;现蕾后浇足水以促进地下根茎生长;台风多雨季节应在山药地周围挖排水沟,可有效防止淹涝;立秋以后,可灌水1~2次,促使山药块茎下扎并增粗。

2.9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注意防治炭疽病、斑枯病、茎腐病、红蜘蛛等病虫害。鉴于害虫常有发生,但危害较轻,无须专门防治。炭疽病等病害防治要坚持采取轮作换茬、种茎和土壤消毒、更换架材等措施,发病初期可用70%代森锰锌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600倍液,每隔7~10 d喷1次,喷2~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

2.10 适时采收

当植株地上部分发黄枯萎、霜冻来临前即可采收地下块根茎。按薯块大小、有无病斑分级,分别堆放贮藏。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韦发南,邹贤桂.广西薯蓣科植物分类研究 [J].广西植物,1998,18(3):213-225.

[3]黄洪河.福建省山药发展前景分析与探讨 [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6):63-65.

猜你喜欢
沙山根茎种薯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培育流翔高钙根茎类蔬菜实用技术
黑果菝葜根茎化学成分的研究
九棵树(外一首)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鸣沙山
库木塔格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沙山地貌格局对局地小气候的影响
棉毛橐吾根茎中化学成分研究
脱毒马铃薯微型种薯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