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猫

2015-04-17 03:34姚江
雪花 2014年6期
关键词:奶奶

姚江

奶奶是八十三岁去世的。那一代的人历尽沧桑、苦难,能活过八十岁的老人为数不多。想起奶奶的时候,也想起陪伴奶奶多年的那只猫,黑色的,除了四只白色的爪子浑身没有杂毛,两只像涂了油的玻璃球似的眼睛,无论白天夜晚总是闪着亮光。那只猫是奶奶啥时候抱养的我不记得,但我记事时它已是我们家庭的“成员”了,每天吃饭的时候它必须占用一只饭碗。它没有名字,喊声“咪咪咪”它会翘起尾巴、目不转睛地盯着你。我们家从矿区搬到农村、又搬回矿区,几次搬家都没撇下它,我们知道奶奶对它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奶奶年轻时生活在吉林四平,一辈子生了九个子女,长大成人的只有父亲一个,其他孩子因疾病相继夭折了。奶奶以养猪和给人家做针线活来维持生活和供父亲读书,后来父亲考上阜新医科学校,毕业后与母亲成家,分配到黑龙江煤炭行业一所煤矿医院当外科医生。可能是爷爷过世的早,没听过奶奶讲他的故事。矿医院主要负责矿区职工和家属的医疗救治,有时也接诊周边农村的患者。煤矿下属五六处井口,每处井口采掘工和辅助工人几百人,磕磕碰碰的大小公伤事故经常发生,因此父亲时常加夜班,也时常下半夜去做公伤手术。每当深更半夜有人敲门时,奶奶的猫便开始“喵喵”地叫,炕上地下跳个不停,直到大人起床。而院子里的那条狗几年前就懒得叫了。

六七十年代,贫穷是普遍的,特别是多至七八口人数的大家庭,每月仅凭“粮本”购买的粮油吃不到月底,再加上鸡、猫、狗多少挤占点粮食,每月总有几顿饿肚子。奶奶是家里的主心骨,在奶奶的强烈要求下,父亲决定在远离居民区、僻静些的地方盖一处自己的房子,那样既能解决居住拥挤的问题,又能开垦些荒地种粮食、蔬菜,弥补口粮短缺的问题。计划很快得以实施,父亲的几位老朋友各有本事,他们有的垒地基,有的脱大坯,有的砍房架子、做门窗,后来的几个干活的人自己带着干粮,也不吃家里准备的饭菜,我估计是父亲治过病的人。在众人的齐心努力下,我们家终于住进了新房子,红瓦白墙,宽敞明亮,搬家那天,老邻居们过来祝贺,放鞭炮、吃酒席,全家人比过年还高兴。种地是奶奶的拿手活儿,她领着我们在房前屋后开了很多地,种上黄豆、玉米、谷子和多种蔬菜。夏天,奶奶整日忙活在地里,除草、施肥、打农药,猫跟随在奶奶的脚后钻来钻去,一会儿也不消停。秋天,我和哥哥用收获的黄豆换回半缸豆油。打那以后,母亲炒菜时敢用勺子在油坛子里舀油了。自从搬到新房子住,有了自家种的粮食补充,饥饿远离了我们,“粮本”上的存粮可以换地方或全国“粮票”,大人隔三差五拿着“粮票”去饭店买“麻花”“油条”给孩子们解馋。看着小伙伴们流露出羡慕的目光,我们心里像过年穿上新衣服一样得意。当然,他们不知道我们顶着烈日耕作流淌了多少汗水。

一天,奶奶在地里干活,整个上午没见猫的影子,中午回家吃饭时,发现猫脑袋枕在门槛上,全身抽搐、嘴里吐着白沫,用祈求的目光吃力地望着奶奶。奶奶知道,这猫是吃了药死的老鼠中毒了。奶奶赶紧找出上年种的绿豆,用蒜臼捣碎,冲了两碗绿豆水给猫灌了进去。傍晚时分,它才慢慢地缓了过来,有了些精神。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据说,猫的寿命长达十余年,十岁的猫相当于八十岁的老人。可能是它岁数太大的原因,所以对奶奶越发依恋,时刻不离奶奶的身边,不论奶奶去哪里,它都像个孩子似得跟着、跑着、叫着。记得有一年“挂锄”的季节,奶奶应老姐妹的邀请,去当年父亲下放的农村“窜门”,临行时猫也蹿上马车一同去了。到了村里,猫像回了“老家”似的,从东家窜西家,整天见不到影子。因奶奶惦记家里的农活,在姐妹家没住上几天便急着返回了家里。由于走得匆忙忘记了把猫抱回来,奶奶托人传话,等村里有人进城时把猫捎回来。几天后村里来看病的人说,猫没了,几个人找遍了屯子也没见猫的踪影。猫丢了,奶奶也像丢了魂儿似的郁闷了好一阵子。一个月后的一天早晨,天色没有大亮,院子里的狗叫了几声,奶奶推开房门时惊喜地发现,那只浑身粘满泥土的猫蹲在院子当中眼巴巴地看着奶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直到现在我仍然百思不得其解,四十多里的山路,它自己怎么能够找回家呢?想必它历尽了千辛万苦。

我到外地读书后,假期回来再也没见着那只猫,奶奶说它老去了,奶奶还说:猫有种天性,知道自己不行的时候便躲在僻静地方不再见人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奶奶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与龙(二)
奶奶与龙
心不在蔫的羊奶奶
我的奶奶
奶奶驾到
奶奶,我爱你
奶奶生病了
爱唠叨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