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交流的应然追求:语文味、人情美、书卷香

2015-04-18 01:19王朝云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双龙洞书卷文言

王朝云

(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泉州 安溪 362400)

较大规模的公开课,多数情况下是异地借班上课,学生都早早地进教室等待上课。在观课者众多的课堂,执教者如何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第一时间走进学生,为接下来语文课的精彩呈现打下良好基石?下面结合笔者课堂实践和几次观摩大型公开课课前交流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交流须强调有“语文味”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课前交流,首先得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就是语文,我们要守住语文本位,不应让语文课成为各学科的大杂烩。“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诗意美,也是语文课堂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越浓,课前交流就越有味。为此,在课前交流时,我们就应显现语文的本质、充满语文的魅力与韵味,让观课者一看就知,站在讲台上的是语文教师;使听课者一听便明,他与学生进行的交流都是语文的。

如笔者在上泉州市小学语文名师研讨示范课《杨氏之子》时,是这样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的:

师:王老师了解到我们五年<1>班的同学特别喜欢积累古诗名句,让我见识一下,好吗?

生:好。

师:那王老师说上句,你们接下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师:果然名不虚传!接下来请读大屏幕上的句子,别忘了向老师展示你们的朗读水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齐——

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师:刚才我们分享的这些语句都叫文言,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师:今天这节课,王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

这样的课前交流,首先与学生绘声绘形绘色地接读文言句,入情入景动容,学生在书面文言与口头文言的转换中习得文言;接着,出示文言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培养学生对阅读对象——文言的喜爱之情;然后交流平时看到、听到、熟记于心的文言句。这样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步步深入的“读”来充分地触摸文言,感受文言,浓浓的语文之味在课前悄悄弥漫开来。

二、课前交流应突出有“人情美”

课前交流,还必须有“深深的人情美”。这里的“人情美”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要有情味有趣味。枯燥无味、死板机械的课前交流是不会受学生的欢迎的,不受学生欢迎的课前交流自然无法让授课教师在第一时间走进学生,课堂上也就难有师生之间的无缝对接。二是课前交流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认识、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的发挥,师生要在身心自由者、精神快乐者的平台上平等对话,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闪现、灵感的勃发、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以最好的状态进入学习,为教师的精彩教学打开坚实的基础。

如笔者在泉州市人教版研训会上的《清平乐·村居》研讨课中是这样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的:

师:同学们好!(学生无反应)老师跟你们打招呼哩,你们要对老师说——

生:老师好!(学生声音小)

师:(身子凑前)老师好喜欢你们的问候声,声音洪亮点好吗?(师提高声音)同学们好!

生:王老师好!

……

师:把笔放在语文书旁边。(等学生准备完毕)这是学习的良好习惯,同学们,每节课前都要这样做好准备,养成良好习惯,终身受益。

师:喜欢王老师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第一次一起上课,你们想怎么表现?

生:(积极回答、回答响亮、注意听讲……)

师:很好!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词,谁愿意上来响亮地背一首给大家听。

本课前交流,在与师生问好时,笔者捕捉到该班学生胆小、不敢大方表现,且课前学习用品准备较无序。便在师生问好后,引入“要做好课前准备”这一良好学习习惯,巧妙地把话题引入自己在这课堂上应该怎么表现,然后引出写乡村生活的古诗词。使课前交流在引导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如此谈着、聊着,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学生与教师第一次接触的距离感也消失了,师生也就在零距离的心理状态下走进了课堂教学。

三、课前交流要凸显有“书卷香”

课前交流,最好还能有点“淡淡的书卷香”。有的课前交流,乍一看绚丽多彩、满目繁花;但细细琢磨,则如同嚼蜡,索然无味,给人的感觉就是少了些品位、缺了点内涵。有书卷香的课前交流,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品越有感觉、越品越有滋味。因为它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带着浓浓的文化内涵,常常会使学生在那短短的几分钟内灵气焕发、灵光闪现。因为教师首先经过书卷味的熏陶,再把自己的韵味传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沉浸在书卷里,默默地吸收书墨的濡养,幸福地接受墨香的熏陶。

如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的甘密老师,在全国第九届阅读教学大赛上,她是这样与厦门市梧村小学的学生进行课前交流的:

师:早就听说咱们厦门是一个旅游城市,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瞧,(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是哪儿呀?

生:鼓浪屿。

师:昨天甘老师第一次来到这儿,看到这迷人的景象,不禁想起了“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这一句回文联,写的就是咱们厦门的鼓浪屿。

师:看看,(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这是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江西庐山。看到这样的景致,你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瀑布的壮美,掌声送给他。

师:我们继续来欣赏,(课件出示金华双龙洞图片)这儿是?

生齐答:金华的双龙洞。

师: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过这,还写下一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如此课前交流,在甘老师的引领下,课件出示画面,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再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甘老师一两个精辟的提示语、恰到好处的评价语言,使得学生对画面的理解从肤浅走向深刻,思考的时空由狭隘走向广阔,淡淡的书卷之香也因此扑鼻而来。最终实现“教师、画面、学生”三位一体的高效交流。

[1]《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全国第九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f53a501019ulp.html.

[2]陈碧仙.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之我见[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6).

猜你喜欢
双龙洞书卷文言
游金华双龙洞
我和叶圣陶先生游双龙洞
景美篇之行踪清晰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窗外
随着脚步看风景
薛绍彭《杂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