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开创的蚕丝文明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2015-04-18 03:39王君平
纺织科技进展 2015年6期
关键词:蜀锦嫘祖织锦

王君平

(1.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蜀锦研究所,四川成都 611731;2.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72)

嫘祖开创的蚕丝文明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王君平1,2

(1.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蜀锦研究所,四川成都 611731;2.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72)

介绍了嫘祖开创的蚕丝文明及川蜀丝绸的发展和繁荣。通过丝绸文物考古发现,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提出应结合当今时代发展,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

蜀锦;嫘祖;丝绸之路;丝绸文化

嫘祖是有史籍记载的中华人文女祖,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最早、最杰出的女性代表,《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嫘祖弼辅黄帝一统中原,功不可没,嫘祖始创的蚕丝文明及其形成的丝绸产业,是推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步的一项伟大贡献,被尊为“先蚕”,敬为“蚕神”。关于嫘祖始蚕,发明种桑养蚕,我国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路史后纪》称:“黄帝之妃西陵氏女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为先蚕”。《纲鉴易知录》云:“西陵氏之女曰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故后世祀为先蚕。”《南岳志》记载:“盖西陵氏始蚕,后人祀为先蚕。”战国时的《蚕经》称“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关于古代祭祀先蚕的礼仪,在《后汉书·礼仪志》中有明确记载:“祀先蚕礼以少牢。”指出祀先蚕要使用猪和羊的大礼祭之,足见其礼之浓重。《隋书·志第二·礼仪二》载“后周制,皇后乘翠辂,率三妃、御媛、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据嫘祖故里盐亭县《嫘祖圣地碑》(唐碑)记载:“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是以尊为先蚕。”

嫘祖创建的原始丝绸产业在古西陵已形成从种桑、养蚕、烘茧、煮茧、缫丝,织帛到制衣的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实用价值很高。嫘祖始创的桑蚕丝绸首先在古西陵国各部落氏族推广应用,逐渐向成都平原地区传播发展,在古蜀王朝统治三星堆时期,3300年前,丝绸产业发展至一个相当繁荣的时期。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身着的大型龙纹与异兽纹服饰的艺术水平,相当程度地折射反映出当时的丝绸织绣工艺已达到世界领先的高度。第一代蜀王蚕丛是嫘祖的直系子孙,在蚕丛时代,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了嫘祖开创的蚕丝文明。随着古蜀三星堆文明的衰落,丝绸产业的中心向成都转移,最后在成都沉积稳固下来,从嫘祖时期起始,经过两千多年积累,不断发展完善的丝绸生产技术发展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从先秦战国到秦汉时期,成都生产的丝绸织锦不断向北、向东、向南远销,传播至黄河长江流域广大地区。1974~1981年,在陕西渭水上游的宝鸡市发掘了西周前期的氏家族墓葬,出土一批丝制的织绣品,据有关历史与考古学专家分析,认为氏文化是以古蜀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可以看作是古蜀文化由南向北发展的一个分支,这些丝织品可视为古蜀丝绸文化最早由南向北传播的一个佐证。在湖北江陵战国古墓出土的一批丝织锦绣制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舞人动物纹锦”就是典型的平纹经锦,具有明显的早期蜀锦的基本特征。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大墓出土了一大批高级丝绸制品,帛画、竹简和大量精美漆器,其中80多件漆器上有明显的标识,如“成市”、“成亭”、“蜀郡西工”、“成都郡工官”、“广汉郡工官”等颍识,证明是成都作坊生产的,因此专家们认为这些出土的丝织品也来自蜀地,其品种数量之多、工艺技术水平之高、非蜀地制造莫属。在汉代成都已发展成为生产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全国织锦中心,被称为“锦城”、“锦官城”,绕城的流江称为“锦江”,有全国最繁荣的“蚕市”、“锦市”,是我国丝绸蜀锦的商贸中心。扬雄盛赞蜀都“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左思描述“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山谦之在《丹阳记》中称“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魏文帝曹丕在“与群臣论蜀锦书”中,盛赞蜀锦,称当地制织的所谓“虎头联壁锦”等制品,皆下丕之物,连鲜卑人都瞧不起,足见汉末三国时期,蜀中织锦艺冠全国,盛名远播。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代贤相诸葛亮,慧眼识蜀锦,视之为支撑蜀国经济和军事活动的支柱产业,大加发展,亮在《军令》中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又曰:“军中之需,全籍于锦”。他采取一系列扶持农桑生产的政策,奠定了此后蜀锦勃兴的坚实基础。2013年,在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二号墓坑发掘出土4台织锦机模型,包括一套陪葬的艺人陶俑,这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最先进的提花织锦机,填补了国际考古研究的一项空白,被评为当年全国考古六大成果,十大考古发现,已列入国家级“指南针”研究计划。这些考古研究成果再次有力地证明西汉以来成都织锦业的繁荣与普及,已成为名冠全国的织锦中心,从织锦商品生产的规模,从物流的观点来看,成都可谓是名符其实的丝绸之路的南起点。

嫘祖发明桑蚕丝绸,才有丝绸产业及其一系列丝绸制品,随着丝绸贸易的扩展和传播,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形成和繁荣。汉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亦是川蜀丝绸生产最发达兴盛的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最繁荣发展的兴旺时期。在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发掘出来的丝绸制品,品类之多、数量之大、质量之精美,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令人叹为观止,称奇叫绝。据我国著名丝绸文物考古专家武敏的研究,丝路上发掘出土的汉唐织锦,基本上都是蜀锦,唐代更是非蜀产莫属[1]。

1901年英国人斯坦因(A.stein)在新疆一片黄沙复盖的荒漠上,发现尼雅遗址,轰动世界,此后美国人亨廷顿、日本人大谷光瑞、法国人伯希和等多国探险家闻风而至,在北方丝绸之路沿线肆意发掘,盗走大批珍贵文物。斯坦因和大谷探险队先后对吐鲁番阿斯塔拉古墓进行发掘,这里出土的丝织品才被世人所知。1959年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对阿斯塔拉(哈拉一卓古)墓群逐年进行发掘,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精美的丝织品,经过40多年有组织的发掘,发掘古墓累计约450座[2],出土各类丝织品逾千件,其中丝制锦类织物上百件,该墓群年代从晋泰始九年(273年)到唐建中三年(782年),时代跨度约500多年。此后在河西走廊的都兰地区也发现吐蕃等少数民族贵族的墓群,先后发掘出土为数颇丰的丝绸,绫锦类高级丝织品。1995年10月11日,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调查组在对尼雅遗址一号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时,连续清理了一批古墓,其中规格最高的是2个相邻的夫妻合葬墓(经有关专家研究判断为两代精绝国王和王后的合葬墓),揭棺时考古队员们不禁被眼前出现的景象惊呆了,丰富而耀眼的随葬品,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墓主人衣衾织锦之豪华,随葬品之多,规格之高,保存之完好,在新疆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墓中发掘出20多件鲜艳如新的织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2件织锦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历史文化价值,一件是“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覆盖在N3号墓主人身上的华丽锦被;另一件是N8号墓中男主人右臂上部发现的一块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铭文的锦质护膊,同墓中另一块相同图案和面料的织锦,上有铭文“讨南羌”,合起来是一组完整的铭文:“五星出东利中国讨南羌”,这2块汉锦的年代在公元2~3世纪的汉末三国时期,均为经二重复式平纹经锦,评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汉代最高织锦工艺水平的代表。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著名的文物考古专家于志勇所长亲自主持发掘的这一重大成果,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对上述2件织锦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历史社会背景和工艺技术特征,专家和网民们有种种解读,一时成为国内外关注议论的一个热点。这2件汉锦被国内权威专家定为产自四川的蜀锦。在吐鲁番、敦煌文书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关丝绸的记载,也有不少殉葬的丝织品名录(葬衣物疏),在大谷文书中,有“梓州小练”、“益州半臂”等来自川蜀的丝绸制品在市场销售与价格等信息记录,“梓州小练”、“益州半臂”标注了上、中、下三等价格。我们在敦煌博物馆看到的伯希和文书上面有一段相当于店招式的广告,开头就是“西川织成锦”,下面摘引一段如下:“西川织成锦、红川锦、软锦、紫锦、天马绫、踏山立豹绫、竖角犀牛绫、彭山绫、河北道大官复袄子、段绫、大白绫、皂绫、皂绢、白生绢、四十尺红绫、百花绫、白练绣线绫、皂绫绣汗绮、金线绣袄子、红绮袄子、碧绮袄子乞。铺上新铺货,要者相问不须过。”在丝绸之路上这类招徕顾客之广告,颇具代表性,大意是本店新到了一批川蜀等地的丝绸制品,不要错过机会,赶快来买呀!敦煌文书上这段文字记载提到了来自西川的织成锦、红川锦、彭山绫等,罗列的丝绸及服饰品名较多,反映出丝绸作为一种主要的商品,在丝绸之路上流通和贸易的盛况,而产自川蜀的蜀锦和丝绸制品占有主导的地位。其中列出的“红川锦”,是红色调的川蜀织锦,红色是蜀锦常用的主色调,最为著名,史称“蜀红锦”,这里称的“红川锦”就是指的红色的蜀锦,即“蜀红锦”。自古“蜀中绯色天下重”,“蜀船红锦重”。

在丝绸之路沿线从事丝绸贩运和贸易,传播丝绸文化的民族比较多,如回鹘人、匈奴人、鲜卑人、粟特人,突厥人,吐蕃人、吐谷晖人、汉人等,尤以粟特人最擅长经商,店铺多,生意很红火,被誉为东方的“犹太”,匈奴人眼火,实在看不下去,采用武力把粟特人驱赶到南疆去了。

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有关丝绸的故事很多,从丝绸的角度去开展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们要追回那段不应忘却的历史记忆,重现昔日丝绸文化的光辉,重振川蜀丝绸的雄风,发展中国丝绸的现代产业。丝绸之路是古代打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人类四大古文明,三大宗教都在这条通道上交流、传播、融合、相互促进。丝绸作为丝路上一个始源和主导商品,其流通交易与应用是十分活跃而广泛的,在吐鲁番阿斯塔拉墓葬中绝大多数都有丝绸葬品以及相关的“葬衣物疏”。足见人们对丝绸消费之喜爱和重视。从出土文物、文书和文献记载已充分证明,川蜀丝绸和蜀锦制品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传播、应用与外销诸多方面均占有绝对优势和主导地位。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北方丝绸之路(官道),自汉至唐1000多年间,川蜀的丝绸制品就大量地、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地区,从中亚、西亚,直至中近东和地中海沿岸各国,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无法估量的巨大贡献,我们应当进一步研究和弘扬这一辉煌的历史贡献。

丝绸之路是一条遥远、古老而传奇之路,世界上没有一条路比它更遥远,绵延7000多公里,横跨欧亚大陆;没有一条路比它更古老,穿越2000多年的历史时空,见证了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没有一条路比它更传奇,过往的是丝绸物流,沟通的是文化、艺术和宗教。

习近平主席发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和丝路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建设互利互惠的经济合作关系,建设互联互通的命运共同体,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参与。古老而神奇的丝绸之路,必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1] 武 敏.吐鲁番出土蜀锦的研究[J].文物,1984,(6):72-82.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落群清理简报[J].文物,1972,(1):12-33.

Silk Civilization Created by Lei Zu and Its Dissemination on the Silk Road

WANG Jun-ping1,2
(1.Shu Brocade Research Institute,Chengdu Textile College,Chengdu 611731,China;2.Sichuan Institute of Textile Science,Chengdu 610072,China)

The silk civilization created by Lei Zu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ichuan silk were introduced.The 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Silk Road were described by silk relic′s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It pointed out that the silk industry growth should comb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oday and further research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hu brocade;Lei Zu;Silk Road;silk culture

TS935

A

1673-0356(2015)06-0010-03

2015-09-22

王君平(1939-),男,高级工程师,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蜀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蜀锦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开发及丝绸之路与丝绸文化的研究。

猜你喜欢
蜀锦嫘祖织锦
浅析蜀锦的创新运用
民间工艺介绍(六十)
——贺斌和他的蜀锦织造技艺
瑶族织锦
嫘祖养蚕
木芙蓉
嫘祖和你聊保护隐私
嫘祖养蚕的故事
织锦古韵(七绝)
嫘祖缫丝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