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油海拓荒人蒲秀刚

2015-04-20 08:54谷珊珊
中国石油石化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大港油田勘探基础

○ 文/谷珊珊

人物 油海拓荒人蒲秀刚

“研究地下工作如同吃肉,油田老了只有啃骨头了,想把骨头啃得有滋有味更要仔细认真。”

●专攻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的蒲秀刚认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摄影/谷姗姗

○ 文/谷珊珊

在大港油田,有一位甘于寂寞、潜心地下世界探索的人,在基础研究领域用心血为大港油田深度勘探拿出了“藏宝图”。

蒲秀刚,大港油田公司“沉积学与储层评价”首席专家。凭借石油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沉积学与储层地质学综合研究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他总结出丰富沉积储层理论经验, 为找油找气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指导了生产。

“勘探就像吃肉啃骨头”

蒲秀刚似乎注定会与石油结缘。1990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本科毕业后,他认为地质学习要不断深化才够扎实,便又到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继续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后,2006年9月,蒲秀刚从大港油田博士后工作站出站,扎根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基础地质研究工作至今。

作为基础地质研究领域的带头人,蒲秀刚在科研队伍里是出了名的有强烈责任心的人。 “研究地下工作如同吃肉,过去勘探程度低,我们吃五花肉,如今油田老了,只有啃骨头了,想把骨头啃得有滋有味更要仔细认真,一点肉都不能放过。”蒲秀刚这样描述他的工作对象。尽管他语气轻松,可徒弟的“爆料”毫不留情。

“师傅是个特别严细认真的人,经常告诉我们科研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基础研究室刚组建时,为了核实一份汇报中的应用数据,师傅带着我们4个年轻人蹲在黑漆漆的岩芯库取样,一边干活一边为大家打着应急灯,嘱咐大家一定看好样品标号。他的手都冻僵了,为了那次汇报的数据准确无误,我们连续干了两天一夜。”徒弟林常梅说。

蒲秀刚的负责认真和多出实地成绩的做法,贯穿了他所有工作。

今年6月的一天,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自动化岩芯库里,屋顶的换气扇哗哗作响,一排排的致密油岩芯静静地躺在桌面上,等待科技人员观察、记录、取样、分装……蒲秀刚带领他的团队已经在这里为了官108-8井,这口全世界最长的致密油研究取芯井的取样和描述工作忙碌了两天一夜。

所有人都非常疲惫。徒弟小陈随手把刚挑出的样品摆在手边,蒲秀刚立刻提醒:“样品挑出后一定放在密封袋然后放到指定位置,避免二次污染,防止检测数据不准确。”小陈听到师傅的提醒赶紧按操作规程把样品放到指定位置。这样的提醒和监督对蒲秀刚的徒弟来说是常有的事。

这种强烈的责任心,使蒲秀刚执着坚守在基础研究岗位二十多年无怨无悔,使他攻克了在岗位上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

在歧口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及储层评价研究中,蒲秀刚带领团队完美地完成了任务。当时,这个任务极为艰巨,人员也极为紧张,蒲秀刚采取外引内联的方式,与北京总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紧密合作,进行高效流程化工作。

同时,他紧密跟踪生产动态,独创性地将岩芯、测录井数据与地震资料相结合,进行三位一体“整体—局部—整体”的多因素叠合沉积体系研究。明确了滨海、埕海、新港三大主力区带古近系各亚段砂体类型和沉积体系空间展布,明确了储集物性影响因素及有利储集相带展布规律,为优选有利目标区奠定了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今年5月的一天,蒲秀刚像往常一样盯着电脑屏幕修改图件。第二天要讨论致密油、要汇报、还要让手头的课题继续进展,蒲秀刚已经习惯地在加班中安排他的业余时间。

已是深夜十点多,他忽然觉得下腹部疼痛难忍,幸好一起加班的同事发现了他的不适,把他送到医院,医院诊断是急性胃肠炎,在接下来输液的三天里,他为了不耽误工作,竟然把地质图拿到病房,一边输液一边继续他的地质研究工作。

蒲秀刚始终认为,基础研究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多出点新理论、多写几篇论文,而是要不断拓展新领域、形成新认识,有效指导生产,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6年,博士后毕业的蒲秀刚来到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听说院里来了个博士后准备专攻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很多人劝他别接这个摊子,不如去生产科室容易出成果。可蒲秀刚偏偏不信邪,坚定地认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做好基础研究工作,油田才会有好前景。

他应用在国内外学到的先进知识和理念,从资料收集入手,以3150平方千米三维地震与井筒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摸家底、建标准、做课题,带领科研团队系统展开了大港油田全新一轮基础地质研究。创新发展了断陷湖盆斜坡控砂、满凹含油、致密油富集等理论,形成了地质“甜点”等综合评价等方法。

“创新,是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如果在工作中停止了创新,那他就不是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十年来,蒲秀刚默默牢记导师话,并在工作中践行着。

每一次技术攻关前,蒲秀刚总是先认真学习前期研究成果。他带领团队针对勘探实践中面临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

坚持正确的工作方针总是能带来最大的成效。近几年蒲秀刚主持或承担的省部级、局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天津市与河北省科技进步奖7项、大港油田公司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并在国内核心期刊及国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专业科技论文70余篇,10篇被EI、SCI收录。他先后获得研究院突出贡献奖、创新标兵,获油田公司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左脸是优点,右脸是缺点”

徒弟眼中的蒲秀刚既理性又感性,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有一次基础研究所项目组开会,有个年轻同事来晚了5分钟,刚进门,蒲秀刚没等他解释就批头盖脸地训斥:“你让大家等你一个人,我们每人5分钟算下来这就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可以整理出几口井的曲线,可以清绘完几张地质图,你算算吧,你耽误的不是你自己的时间而是项目组大家的时间。”听到师傅的训斥,这名同事惭愧地低下了头。可事后,蒲秀刚听说他是因为路上骑车滑到腿磕伤了膝盖才迟到的事实以后,却给他买来了跌打损伤药。

蒲秀刚经常这样评价自己:脾气急,嘴巴快,以鼻子为界,左脸是优点,右脸是缺点。

严师出高徒。正是这样严格的要求和耐心的指导帮助,蒲秀刚的徒弟中有些已经走上管理岗位,有些已经成为科研骨干。

在他的带领下,参加工作仅有5年多时间的80后陈长伟和韩文忠分别成长为基础研究室主任和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基础研究室的工程师、科研骨干,赢得了身边所有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不仅如此,近年来,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中有多名成长为科研骨干。该团队也被评为人才培养先进单位。

在青年人眼里,蒲秀刚是一位充满个性又甘为人梯的先行者,是一部渊博的词典。他却认为,自己只是科研路上一名普通的垦荒者,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他始终认为,带动人才培养,不过是分内之事。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蒲秀刚的内心独白。他让科研骨干赴有关院校和专业公司参加学术交流会、专业技能学习,使他们有机会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起研讨,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每年他都与4~5个年轻人签订师徒合同,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提高计划并主动践行,做到了“选苗子、压担子、给机会”。

不断进取的心,坚定的信念和脚踏实地的努力,蒲秀刚正是凭借这些,一步步走了大半个石油地质路,并用智慧和汗水印下了自己的足迹。面对未来,他没有丝毫懈怠,油海拓荒者的脚步从未停歇。

●对科研工作极度负责的蒲秀刚,评价自己的性格是“以鼻子为界,左脸是优点,右脸是缺点”。摄影/谷姗姗

责任编辑:赵 雪

znzhaoxue@163.com

猜你喜欢
大港油田勘探基础
油气勘探开发三年滚动计划编制的思考
“不等式”基础巩固
智慧水务在大港油田水务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方面的运用分析
“整式”基础巩固
勘探石油
立秋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浅析测绘在煤矿勘探中的应用
大港油田油泥(砂)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探讨
融合HSE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