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庆府“土二黄”之来源与发展状况研究

2015-04-20 12:14赵君
上海戏剧 2014年6期
关键词:戏班民国戏曲

赵君

在徽班进京为乾隆恭贺80大寿献演的前后,河南省也先后有徽戏、徽班传入,在它与该地民间音乐以及其后传入的“汉调二黄”相交流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土二黄”。这一剧种是在与该地区典型的梆子腔剧种——怀梆的相互竞争中不断成长的,曾在明末清初成为酬神、祭祖的正宗。以此足以想见它在该地区人民生产、生活中曾经产生的影响和占据的地位。

本文以该地区各县戏曲志为依据,通过对于历史上出现过的“土黄戏”的戏班、艺人等历史信息的甄别与梳理,从而探寻这一剧种在豫北地区发展的历史风貌。

一 两个概念辨析

概念之一是“怀庆府”。这一称谓,一方面是指代明清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域。这一地区在夏时称“覃怀”,后称“怀州”,元称“怀庆路”。明洪武元年(1368)十月为怀庆府,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如今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及新乡市的原阳县所辖地域。怀庆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关于它重要的地理位置与地域优势,文献多有记载:“太行北峙,沁水东流,近带黄河,远挹伊洛,舟车郡会,号称陆海”[1];“街衢五通,商贾之所指,万物之所殖”[2]。因此,它成为豫省内沟通南阳、汴梁、周口、登封的重要通道,同时又成为广达山西、河北、浙江、湖北、粤西的交通要冲。而另一方面,明清以来,该地区自然物产丰饶,工商业发展,南北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这一切都使得“怀庆府文化”在雄厚的经济支撑下形成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戏曲方面即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概念之二是“土二黄”。“二黄”这一术语是一个典型的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但由于对它生成地的争论至今仍在进行,因此,也就给笔者概括其含义带来了更大困难。根据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狭义而论,它主要是指在湖北省产生的、以“二黄”声腔为主的一个剧种。但广义地讲,它又指代这一声腔与西皮腔结合之后、但还未进京并进一步与徽戏、昆曲、秦腔结合为“京剧”的“楚调皮黄”;“楚调皮黄”经汉水而在陕南形成的“汉调二黄”、“土二黄”;“楚调皮黄”在鄂西北进一步发展成的“襄河派”、“土二黄”;“楚调皮黄”在河南南阳形成的“土二黄”、“汉剧”;在地理、经济要道——豫西北怀庆府形成的“土二黄”,和怀庆府地区“土二黄”与安徽“徽戏”结合而形成的“土二黄”、“土黄戏”等等。而本文所探讨的怀庆府的“土二黄”是就其广义的指代所论的。

据笔者目前搜集到的该地区“土二黄”的历史资料与信息,笔者主要以武陟县、博爱县、沁阳县“土二黄”的状况为代表来梳拢、归纳这一地区“土二黄”的来源与发展状况。

二 武陟县的“徽戏”与“土黄戏”

据《武陟县戏曲志》[3]记载,清乾隆年间,河北道的衙门设置在武陟县城。乾隆五十二年(1787)“黄沁安澜,天旱岁歉”1,时任道台的康基田不但“笃好文学,善攻书法”2,而且热心戏曲,为了祈祷神灵以缓解旱情,他招收了一批艺徒,并派艺人马丑妮(据传为怀梆著名红生演员)去安徽请来了一个姓高的徽调艺人来教戏,组成一个戏班,名安庆同乐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大寿,武陟县这批艺徒都已出师,高某率他从安徽带来的那批演员(王庆华、方连成除外)北上。而安庆同乐班则由苗福贵领班,游串于怀府其他各县,并且到过彰德、卫辉二府,以及黄河以南汝州、许昌、荥阳,陕西潼关、山西晋城等地。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述安庆同乐班在黄河南荥阳演出时,因为是使用真刀真枪,武功惊险,被认为是土匪,箱被扣,河北道道台石庚发函才放回。这种“安庆戏原是徽剧梆腔体,主要腔调是吹腔和高拨子,来武陟后,在演出实践中,受武陟方言土语和怀梆影响,也受民间小调影响,并吸收了西皮的一些唱腔,变成了二黄戏”。3

民国四年(1915)河北道迁移汲县,安庆同乐班解散。道台石庚将戏箱留给武陟县。武陟知县将戏箱分给了皂、快、状三班。第二年,即民国五年(1916)皂班成立黄戏班,称头班戏,领班是吉庆喜,因为其乳名叫平,所以也称平戏班。

民国九年(1920)老城成立庆华黄戏班(又称同乐班),班主是张尚德。

民国十八年(1929)王顺村陈占魁组建黄戏班。领班的是驾部村人高熙。

将上述材料与同时期该地区的怀梆资料相对照可知,从清朝中叶到民国初期,本地的怀梆和安徽安庆的徽戏以及它后来逐渐演变而成的“黄戏”已是武陟县较有影响的大剧种,它们在相互竞争、对垒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增强自己的艺术实力,同时也对该地区戏曲艺术的发展、民众音乐审美传统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 博爱县的“土黄戏”

而对于《博爱县戏曲志》[4]的梳理可以看出,“土黄戏”在这里的发展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

1,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四大徽班”进京之时,它们取道清化4,就留下了徽戏、楚调,这些京剧产生之前的原始曲调与该地的民间音乐结合,并用博爱方言唱念,从而形成“土二黄”(当地人也称为“老怀调”、“老徽调”);

2, 清代道、咸年间,博爱人经商至长江流域各大中城市,深受当地汉剧的影响,返回故里时,把它带了回来,给“老怀调”输送了新鲜的血液,从而形成了独具博爱特色的“土黄戏”。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是同治九年(1870)清华镇十街申兆吉等富实人家子弟组织起“和合园”坐唱“土黄戏”。因为参与者多是富家子弟或地方绅士,因此锣鼓家伙、蟒靠等多为苏州采买(时称“南路货”)。他们不仅自己娱乐,而且东至新乡、西到济源、北上安阳、南到黄河,不仅扩大了自己的声望,而且还促进了“土黄戏”在清化及其周边地区的流布;

3, 到了清光绪年间,又陆续有一批“土黄戏”的戏班成立,其中较著名的有光绪二十年(1894)寨卜昌的“常乐会”,光绪二十九年(1903)机房的黄戏班,和光绪三十四年(1908)许良的“咏舞团”黄戏班;

4, 清末民初,机房、寨卜昌、许良、孝敬、刘村、唐庄等村都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二黄戏”演员。此外,如许良、机房、寨卜昌、刘村等村,也都专门请了师傅来教戏。由此使得清化镇的“土黄戏” 在继承既有的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兴盛。另一方面“土二黄”又通过与京剧的交流而进一步发展。例如民国九年(1920)“土黄戏”名艺人麦篮领衔在此唱行戏,并开科教徒,先后教出的不少学生成为沁阳县李长顺头班戏的台柱。民国十一年(1922)清化十街孙小旺办起“小旺戏班”,界沟艺人吴成崭露头角。民国十六年(1927)清化六街董万元,七街阮金、阮银兄弟办起“皮黄”行戏班,广泛在怀府各县及新乡、安阳等处演出。民国十八年(1929)“逍遥居”的部分成员在清化六街建成老戏院,取名“中山俱乐部”。一方面成为“逍遥居”的演出、排练之所,另一方面作为接待外来黄戏班之地。之后,许多优秀京剧演员都曾到该县演出。从而也形成了该地区“土二黄”向京剧过渡、“土二黄”京味渐浓的重要环节。endprint

四 沁阳县的“土黄戏”

另据《沁阳县戏曲志》[5]记载:该县西万村的“土二黄”始于清同治五年(1866),是该村的商人宁长福从西安经商回来传授的。最早的演员主要有田凤莲、董存长、陈长月等。而到20世纪八十年代编撰该县戏曲集成之时,该村的“黄戏”已经发展到了第十代。因为富商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得二黄戏在沁阳及其周边的府、县得到了较快、较好地发展。以至于在清末的该地区的庙会、会馆的戏楼上,二黄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民国八年(1919)府县捕盗班头李长顺也组织了两个戏班,即“头班戏”(黄戏)、“二班戏”(怀梆)。

综上所述,从乾隆五十二年安徽徽调艺人高某到此地传播“徽戏”开始,经历道光、咸丰年间清化人在武汉经商过程中带来的“汉调二黄”和同治年间沁阳商人通过陕西汉调二黄间接地输入“二黄”,直至清代末年,以“徽戏”为基础而兼收“二黄”艺术特征的“土二黄”在该地区已形成了重要的影响,但这种局面并没有凝固而成为永恒。到了民国十八年(1929),据成书于此时的《河南新志·戏剧》载:“滨河南北,有土簧戏,常演于新乡及许昌等地,声腔简直,委靡凄凉,令人生厌,且多用文言……殆将绝迹。”但是,曾经在“怀府八县”争胜于剧坛、并且波及周边的卫辉府、彰德府等府县的“土二黄”毕竟在豫北的戏曲历史上勾画出了浓重的一笔,在河南戏曲发展与兴盛的过程中无可厚非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结 语

古怀庆府地区丰富的物产为怀商的发展提供了天然且雄厚的条件,黄河、淮河、京杭大运河及汉水在交通条件极其简陋的传统社会中的巨大沟通作用则成为他们经商、谋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商人的财力与对于“异文化”的好奇及艺人为谋生计的主动出击则成为以“土二黄”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积极传播的强大动力。因此,在生产、生活与交通方式都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古怀庆府地区曾经出现过的“土二黄”的繁盛局面无疑会令今人费解。但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历史性还原,则可以帮助今人与后人对于该戏曲文化现象的呈现,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与解读。[本文为河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校素质教育的区域化特色研究》(编号:2013qk52,立项时间:2014.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程峰、宋宝塘(主编):《怀商文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P63。

[2] 同上。

[3] 王广先(主编)、武陟县戏曲志编写组(编):《武陟县戏曲志》,郑州: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委会,1988。

[4] 宋继光(主编),博爱县文化体育广播事业局(编):《博爱县戏曲志》,郑州: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委会,1988。

[5] 郭全仁(主编),沁阳县文化局(编):《沁阳县戏曲志》,郑州: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委会,1987。

【注释】

1 .引自民国八年《续武陟县》,转引自《武陟县戏曲志》。

2 .同上。

3 .王光先:《徽剧过渡到京剧的船——安庆戏》,出自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编):“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第十六辑),1988:P42。

4 .作者注:博爱是1927后的命名,此前该地区名为清化镇,是店铺云集、商家如云的贸易集散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戏班民国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母鸡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现代文化视野下二人台艺术的多元传承模式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