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相对性原理的发生条件研究

2015-04-20 21:01刘亚萌祝庆轩
档案管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档案条件内容

刘亚萌 祝庆轩

摘 要:在档案工作实践中,常常会见到档案保管机构将诸如建筑物的补测补绘图纸、口述资料、回忆录等“身份”颇为特殊的文献作为档案进行保管,并加以利用。然而,此类档案在诸多方面都与传统定义下档案有所出入。笔者试图从建筑物的补测补绘图纸、口述资料、回忆录三个主要实例出发,讨论档案领域中存在的档案相对性原理,并详细论述了此类文献转化为档案的所需具备的四个基本条件。

关键词:档案;内容;相对性;条件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archives, we can always see archives institutions keep and take advantage of special documents and information such as buildings drawing paper, oral materials and memoirs. However, these archives have many differences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relativity principle in the archives field from these three main instances, discussing in detail the four basic qualifications required of these documents conversion into archives.

Keywords:Archives; Content; Relativity; Conditions

现实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份”颇为特殊的文献被作为档案进行保管,较为常见的如建筑物的补测补绘图纸、口述资料、回忆录等。当我们面对一些没有完整、明确记录的历史事件,同时又需要填补历史空白的时候,往往会将这些在内容上能起到相对原始记录作用的资料作为档案保存进档案馆(室)。究其本质,是将以上文献作为档案的替代品,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相对性原理”。然而纵观学界,对于档案领域存在的这种具有替代性质的相对性原理的论述可谓寥寥,本文试图从几个典型实例出发,对此类文献转化为档案的所需条件予以深入解读,深化对档案相对性原理的认知。

1 档案领域的内容相对性原理

相对性原理是社会学的重要原则,它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领域之中,因为对于很多事物而言,标准往往并非一成不变。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水杯、水壶作为饮水器皿,但当我们身处野外时,用一片荷叶也能够作为盛水容器并开展饮水这一活动。补测补绘档案、口述历史档案、回忆录档案的存在原因大抵如此。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下的档案,但我们要明确一个事实,无论是进行补测补绘工作,还是通过采访搜集口述资料,抑或是将一些回忆录作为档案进行保存,这一系列行为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历史活动过程中并未留下完整的档案记录。在这种情况下,补测补绘档案会作为该古迹古建档案的一部分进行保存,而非单一作为其形成单位的档案进行保存;口述历史档案会作为某个历史事件的音像档案予以保管利用,而不仅仅针对口述者自己具有档案价值;回忆录所记叙的内容被作为历史活动、事件的一部分档案进行保管,不再只是相对于其作者是档案。这些文献、资料之所以会被许多综合档案馆作为档案进行保管,是因为相对于现存的其他非档案资料而言,它们更加具有内容上的真实性,具备一定的档案替代性质。笔者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这一现象称为档案领域的内容相对性原理。

2 档案相对性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2.1 补测补绘档案。近年来,受“档案记忆观”的影响,中国档案学者开始了对“城市记忆”的关注,进而推动了全国范围的“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当面对没有相关原始记录,或原始记录不完整的情况时,针对古迹古建进行“补测补绘”工作、“对城区历史旧貌、现状进行抢救性拍摄”等补救记忆措施被许多城市所采用,力求通过这些方法来弥补伴随城市发展而日渐消逝的城市记忆,使它们得以重现并被永久保存。即使随时间流逝,古迹古建可能不复存在,但关于它们的记忆不会从城市的历史记忆中消失。这些形成于现今而非历史活动过程中的补测补绘图纸、相关文件均因其内容上的相对真实性而被各地方档案管理机构视为具备替代性质的相对性档案予以保管利用。

2.2 口述历史档案。口述档案的首次提出源于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即:“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逐字记录形式。”[1]近几年来,全国多地档案馆也开展了口述档案征集活动,比如天津市档案馆就开展了十余个口述档案专题的征集,众多天津声音被固化为“活的历史”。这些口述档案一式三份,被保存在市档案馆恒温恒湿、防光防压的特殊载体档案库里,以确保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消逝。[2]

从以上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时候,口述历史能够弥补已有相关原始记录的缺失与空白,使得我们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记载更为完整,对于一些颇有争议的历史问题予以“人证”,甚至有些关键口述可能还会让我们发现已有记录中存在的失实之处,进而为探寻真实历史提供可能。

2.3 回忆录档案。回忆录,顾名思义,主要是由一些历史事件亲历者所撰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历史情况,多具有一定的实事求是性和历史还原性。回忆录中有的内容能够对一些目前已有记录尚不精确完整的历史事件予以一定的补充,弥补已有文献、资料的不足,作为某历史事件真实记录的一部分,进而作为档案保存。不同于口述档案的存在形式是以录音、摄像设备为基本技术支持,回忆录的作者往往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诉诸笔端,然而二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当事者对历史的一种回忆与描述、记叙,所记叙的内容能够发挥相对的原始作用、凭证参考价值,在特定情况和条件下,会被作为档案进行保存,并发挥相应作用。

3 具备内容相对性的文献成为档案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

档案是直接形成于社会实践活动当中的,因此,附着在档案载体上的信息是活动过程中赋予的,事后人们通过档案中所记录的内容,能够重新解读出社会活动的原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只能存在于文件这一种载体中,由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一系列活动相关的信息除通过文件的形式予以传递外,还有很多信息(甚至是更加丰富的信息,如当时活动的背景信息、潜在信息等)均固化在其他类型的载体中(如人脑中),这些信息经过时间的积淀,依然有效地在这类载体中得以留存,在未来的某一时间节点,人们可以通过调动这类载体,再次挖掘出蕴藏其中的信息,从而再次还原历史活动过程。而这种调动、提炼、重新加载信息的过程,就是档案替代品形成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将信息存储在新载体——档案替代品中。然而,并非任何一件具有内容上相对真实性的文献、资料均能够转化为档案,成为档案的替代品。想要完成这种转化,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1)文献中所记录的内容与事件发生节点呈现非对应关系;(2)文献形成者的权威性;(3)文献具备历史的高度还原性;(4)文献未经历或跳跃式经历价值变化过程。

3.1 条件之一:文献中所记录的内容与事件发生节点呈现非对应关系。纵观以上三个典型实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均具备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记录内容并非是在所记录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形成的。它们与事件发生节点呈现一种非对应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时差”。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档案定义为:“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3]可见,这一档案定义下对于时间点的把控,要求是在活动中直接形成,即要求文献生成时间同所记录活动发生时间同步。显然,补测补绘档案、口述档案、回忆录并不符合传统档案定义,它们之所以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转化为档案并发挥档案作用,究其原因是其内容上具备相对于现存其他文献、资料而言更强的真实性,进而能够发挥等同于档案的原始记录作用。

登录南京档案局网站就能看到《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的浏览窗口,均为南京大屠杀亲历者于1938年2月至1946年1月所写的呈文(当时市民呈报给政府的状子),呈文真实地揭露了日军在南京烧杀掠夺的野蛮行径,成为日军在华制造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铁证。[4]这些呈文形成于惨案之后,其中很大一部分形成于日军投降前后,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发挥原始记录作用,尽管相对于这一历史事件而言,这些呈文并不具备原始记录性,但我们要知道,性质同作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不具有可比较性。一个事物具备某一性质往往肯定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但事物在特定情况下发挥某一作用并非必须建立在具备相应性质的基础上。因而,这些呈文虽然不具备时间层面上的原始记录性,但其内容上具备的相对真实可靠性使它们能够发挥原始记录作用,并被视为一手资料进行保存。同理,补测补绘图纸、亲历者的口述资料、撰写的回忆录,它们并非直接形成于历史活动中,记录内容与事件发生节点呈现非对应关系,但因其内容具有相对真实性而被视为档案保存进馆,并且在关键时刻发挥其证据价值及凭证参考作用。

3.2 条件之二:文献形成者的权威性。形成于现代并反映某些历史事件的文献、资料很多,但并不是所有均能成为档案,能转化为档案需要满足的第二个重要条件,就是其形成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比如现在针对某一相关记录缺失的古建有两份测绘图纸,一份是由省级建筑测绘院进行绘制的,还有一份是高校建筑专业学生绘制的,那么,当我们需要从这二者之中选择出一个作为档案进行保存,会选择哪一个呢?再如,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受当时设备技术支持上的影响,可能有一些细节或重要的过程并未被有效记录,抑或随时间推移某些视频音频记录中出现一些诸如信息不可读等问题,导致某些历史活动过程断点或空白。这时,是一位当年亲历亚运会现场的记者所回忆的相关内容更能发挥相对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还是一位当年在家里收看了亚运会实况转播的观众所回忆的内容更具有相对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呢?

显然,当我们需要通过这些资料来弥补相关历史事件已有文献、资料记载的不足时,我们会选择由测绘院测绘出的图纸,会选择亲临第一现场的记者的回忆叙述,一份文献、资料能否发挥相对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与其形成单位与形成者的主要职能、依托单位、亲历程度等有着重要关联。无论是建筑测绘院还是官方派遣的记者,他们本身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而他们所生成的资料相较于其他群体或个人形成的资料更加具有内容上的相对真实性和准确性,能确保这些资料在更具有说服力的相对真实记录性资料抑或具备原始记录性的相关档案被发现之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不易替代性,在其转化为档案的期间内能够正常地发挥其作为档案的作用和价值。

3.3 条件之三:文献具备历史的高度还原性。我们都知道,档案是历史活动真实原始的记录,它就像历史的摄像机一般,通过文字以及对相关载体的依托,原始地记录历史事件、活动的发生进行过程。假设档案为A系统,历史为B系统,档案生成之时,B系统是已知的,构成档案的文件均直接生成于历史活动之中,是对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它完整地记录了历史活动中的各个节点并保持其间的相互关联性,将各个节点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构成了一个文件系统,使得档案成为一个有机集合体。即档案A系统是作为历史活动B系统这一已知系统的“伴生物”而产生,并被人们加以保管利用成为已知系统。然而,在若干年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活动早已不复存在。对于后世人们而言,历史活动B系统是未知的,但已知系统——档案A系统的存在得以让人们重现历史活动、构建历史,这正是因为档案与历史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具备历史的高度还原性。

本文中所介绍的诸如补测补绘图纸、口述历史、回忆录等具有内容的相对原始记录性的文献、资料就是在某些历史事件的相关原始记录存在缺失或无记载的情况下成为档案,实则是作为档案的“替代品”。通过这些资料内容上的相对真实记录性来保证我们历史记忆的完整性、真实性,填补历史空白。正因为补测补绘图纸、口述历史、回忆录并非直接生成于历史活动过程中,因而想让这些文献发挥档案作用需满足的又一重要条件就是内容上具备历史的高度还原性,只有这样,它们才具备成为能够反求历史、构建历史的档案的资格,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历史还原与构建历史的真实性、科学性与完整性。

3.4 条件之四:文献未经历或跳跃式经历价值变化过程。个人、单位和机构为了顺利开展相关工作和社会活动、将推行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思想及时有效地进行传达,往往需要借助文件这一思想、政策载体予以传递并取得成果。在相关活动办理完结之后,文件最初形成时,最为本质的针对其形成者的业务属性慢慢消退,伴随形成过程而具有的原始记录的特性逐渐变得重要,成为文件的主要性质。它对相关社会活动的全过程记录决定了档案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和再现社会活动,进而有可靠的凭证价值,透过一份份档案,能够再现历史活动原貌。我们都知道,一份文件抑或一张照片,从文献、资料转化为档案往往需要经历其内部价值从主要服务于形成机关的业务价值——业务价值逐渐衰退,凭证参考价值显现——业务价值丧失,凭证参考价值为主这样完整的价值变化过程,并通过价值鉴定才会成为档案。

然而补测补绘档案、口述历史档案、回忆录等却未完全经历或跳跃式经历价值变化过程。以补测补绘档案为例,它自生成之日就成为档案,直接完成了从图纸到档案的转变,并未次第按照现行期、半现行期、非现行期依次运动,价值变化也是直接由现行价值“跳跃”到了历史文化价值。而像口述历史,它自形成之前就被视为一种历史活动的重要记录,可以说口述历史资料最初形成正是因为其内容上所具备的相对真实性,以及生发出的凭证参考价值所能发挥的原始记录作用。回忆录成为档案的时间虽然距离创作发行时间有一定间隔,但是,回忆录最初的形成目的是其作者对往事进行一定回忆并想让某段历史为大众所知悉,有些甚至仅作为个人私藏并未发行。一旦成为档案也是由最初的这种针对私人的现行价值直接跨越到针对社会的历史文化价值。由此可见,这些因内容相对真实、具备原始记录作用而成为档案的文献往往并未完全经历价值变化过程,更多的是跳跃式或未完全经历价值变化的过程。

4 结束语

档案是直接形成于社会活动之中的,其真实可靠性包括历史真实性和内容真实性两方面,我们常常认为只要具备了历史真实性,那么该文献、资料就具备了真实可靠性,而仅仅具备内容真实性则不然。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档案馆为了弥补相关历史活动过程已有文献记录的不足、断点或空白,解决某些视频音频记录中出现的诸如信息不可读等问题,常常会将诸如古迹古建的补测补绘图纸、亲历者口述历史资料、回忆录等具备内容上相对真实性的文献作为档案进行保管,并且同其他档案一样发挥原始记录作用。具有这种替代性质的内容相对真实性的文献要转化成为档案需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文献中所记录的内容与事件发生节点呈现非对应关系;(2)文献形成者的权威性;(3)文献具备历史的高度还原性;(4)文献未经历或跳跃式经历价值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2015-2-8]http://baike.sogou.com/v70966260.html.

[2][2015-2-8]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4/05/30/011918028.shtml.

[3]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4][2015-2-18]http://www.archivesnj.gov.cn/ztzl/njdtssnzgjr_1121/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来稿日期:2015-02-15)

猜你喜欢
档案条件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