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真实的包拯

2015-04-25 08:35范垂省
侨园 2015年1期
关键词:崔氏董氏孙氏

文 / 范垂省

说说真实的包拯

文 / 范垂省

在中国提起包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们对包拯的了解多是来自于戏剧和影视,知道他生下来因其丑陋肤黑被父亲扔掉,而被其嫂抱回抚养成人,后成国家栋梁,以他为主人公创作的剧目如“探阴山”、“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不胜枚举。然而真实的包拯并非如此,下面,仅就本人阅读的史料和小说,说一说真实的包拯。

包拯是北宋年间庐州合肥(今安徽)人,字希仁,生于公元999年,卒于1062年,享年63岁,曾辅佐宋仁宗赵祯皇帝。实际上包拯曾有两个哥哥均早年夭折,幼年的他深得父母宠爱,父亲包令仪官至京都七品虞部员外郎,母亲张氏,贤良慈善。包拯幼年受到良好教育,5岁开始识字,13岁读完四书五经,最崇古代忠臣良将,所以,他曾在奏表中评价自己:“臣生于草茅,蚤从宦学。”就是说他自己生于普通家庭,很早就开始学习怎样做官。28岁考取进士,并被授予大理评事,派到建昌(今江西永修)做知县,因父母无人照顾,请求朝廷不要让他远离家乡,故又派他在离家较近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做税务官员。包拯赴任后不久,实在放心不下父母,因而辞官回家务农。几年后父母双亡,他守孝三年后,才接任天长县知县官职,从而留下千古断案奇闻。

包拯曾娶妻三房:张氏、董氏和孙氏,董氏生一子叫包繶,包繶的妻子是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婚后二年当时包拯已年逾55岁,包繶去世,包繶曾任太常寺太祝,虽英年早逝,却为官清廉,政绩显著,留下一子包文辅。因北宋时,寡妇改嫁属正常,所以包拯想送儿媳还宗令其改嫁,而崔氏在雨中哭述,要为公婆养老送终不再另嫁,因此没有返回娘家。

但祸不单行,就在文辅5岁那年,包拯也失去了可爱的孙子。包拯的第三位妻子孙氏原本是陪嫁的丫鬟,后被纳为妾室,在包拯59岁那年,竟然将孙氏送回娘家,想必孙氏犯下什么过错,至今未解。孙氏离开时已怀身孕,这就等于把自己的孩子也推出了家门。儿媳崔氏为人善良,暗地里照顾孙氏,不久孙氏生下一子,崔氏取得孙氏同意将男孩暗自抱回包家抚养,一年后,包拯六十大寿,很多官员前来贺寿,连宋仁宗也送了寿礼,在宾客散去后,包拯夫妻二位相对无语倍感凄凉时,儿媳崔氏抱出了男孩,说明缘由,老夫妻非常高兴,并为男孩取名叫包衍。

三年后包拯去世,崔氏带领婆婆及小包衍扶着公公灵柩从开封回到合肥老家。后来崔氏又为包衍请老师教他学习,并改名为包綬。又过了几年包老夫人也去世了,以后,便由崔氏一人承担了家务和培养包綬重任。因包拯一生清廉为官,家里无积蓄,因此,崔氏持家清贫度日,对包綬视如己出,一直把包綬抚养成才,而包綬对长嫂崔氏也“事节妇如母”,当成自己的母亲对待。包綬成人后崔氏为他娶妻成家,之后崔氏又派人将孙氏接回,使其一家人团聚(这可能就是“包公赔情”或“赤桑镇”故事的原型)。包綬历任太寺太祝、国子监丞、濠州团练判官,48岁时升潭州通判赴任途中病故。包拯的孙子包永年曾任开封咸阳县主簿,为官清廉家贫如洗。由于崔氏的事迹感动天下,直至宋哲宗时,专门发诏书封崔氏为“永嘉郡君”,据说诏书是由大文豪苏东坡拟稿,不仅如此,朝廷还为包家封表门楣,在家乡为崔氏建了一个节妇台,并给崔氏撰写了传记,即《崔节妇传》收录在宋史中。

猜你喜欢
崔氏董氏孙氏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意”与“法”—董其昌的书家维度
心魔
跨越八省区市的爱心接力
追爱就要厚脸皮
追爱就要厚脸皮
崔氏腹部八法治疗儿童便秘的教学应用
董氏开胃贴治疗湿食困脾型厌食症的实验研究
跨越八省区市的爱心接力
——记董氏膏方微商爱心团队
性格命运,皆在六笑一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