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稻作梯田区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的关键问题与途径——以紫鹊界梯田为例

2015-04-26 11:04田亚平凡非得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梯田文化遗产景观

田亚平,凡非得

(1.湖南省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2;2.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梯田区传统农业文化是梯田农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产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紫鹊界梯田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劳动人民千百年以来共同创造的农业文化遗产,其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包括活态性梯田景观、全自流灌溉系统、和谐性聚落体系和山区型传统文化。基于其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地协同进化的先进理念、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和维系梯田景观及其系统发展的社会功能,保护其梯田区传统农业文化是保护其完整性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关键所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维系整个梯田农业文化持续发展的传统农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城市化和现代化所带来的冲击,甚至出现了某些濒危性现实警示,深入研究紫鹊界梯田传统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的关键问题与途径,对于有效推动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促进其基于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发展和带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准确把握传统农业文化内涵及其系统要素、全面分析梯田区传统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探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其传统农业文化与景观有效保护途径,是紫鹊界梯田区传统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的关键任务。

1 农业文化与景观的遗产要素解构

农业文化指的是农业物质文化与农业精神文化在人们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叠加起来的集合体[1]。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要素既包括物质文化形态要素,也包括非物质文化形态要素,两类文化要素在特定自然与社会条件下长期相互作用,才形成具有特定文化传承价值的活态性景观类农业文化遗产。其核心文化要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维度:

1.1 传统农业思想与农业技术

传统农业文化是产生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观念体系。紫鹊界人民在长期的生息发展中,凭借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勤劳智慧,创造了人地协同进化、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梯田农业生产系统,是农业生产与水土保持有机结合的典范,同时其稻作梯田耕作中沤肥-修田塍-育秧-栽秧-护水-收割等传统方式及其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无不体现了先民顺应自然、趋时避害、人地协调、变废为宝的思想观,蕴含着深厚的生态哲学理念、丰富的农业智慧与强大的精神力量,是确保紫鹊界梯田区千百年来人地和谐、民族交融、安居乐业的文化动因与精神保障,其中的思想原则和技术取向,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理念[2]。

表1 紫鹊界梯田区传统农业习俗与农业制度要素

1.2 传统农业习俗与农业制度

传统农业文化包括为了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进行的各种祭祀、崇拜的传统仪式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习俗、禁忌等,以及固化为典章制度的农业规定[1]。由于地处雪峰山区和古梅山文化的核心地域,紫鹊界梯田传统文化深受具有多民族交融、稻作文化与渔猎文化结合的梅山传统文化影响,具有特定的山区型文化特征。传承至今的傩戏、傩舞、傩狮、山歌等传统民俗娱乐活动和很多节庆习俗、祭祀、禁忌等都体现了具有渔猎文化特色的古老“巫傩”文化的影响;以紫米、苡米、糁子、酣荞、鱼香叶、浅水田鱼等本地山区物产为主要食材、以山胡椒和鱼香叶为主要调料的酸香型口味饮食文化和以战神蚩尤为膜拜、以铁尺、长板凳、锄头等生产生活用具为主要器械、体现抗争外侵、战胜自然的顽强精神的武术之风,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特色;具有特色的“换工”、“还工”、“斢工”、“打会工”、“帮工”等传统劳动合作方式,反映出人们解决山地梯田区突出劳工矛盾的适应性选择。此外,宗族祠堂是乡村制度文化的重要载体,明、清以来,紫鹊界及周边地区的名门望族罗、邹、杨、刘等姓氏都先后修建祠堂几十处。至今保存完好的有杨氏宗祠、罗氏的“华仲公祠堂”和“玺公祠”,对于维持有关互助、配水、护林等乡规民约,实现人地和谐与社区秩序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2 紫鹊界梯田区传统农业习俗与农业制度要素

1.3 传统乡村民居与聚落景观

传统民居是有一定历史年限的民间房屋建筑群及其周围建筑环境的总合,它承载着一个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民居文化的范畴包括与人们的居住活动有关的村落选址,住宅营建,居住行为习惯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及约定俗成的礼仪等,是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心态的综合反映[3]。紫鹊界梯田区村落形成与梯田形成及演变密切相关。分散的民居体现了利于就近耕作和方便生活用水的因地制宜、依山傍水的聚落思想,现在紫鹊界梯田区居民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先人的聚落选址与房屋建造原则。建筑以简洁、实用、方便为主,体现为适于山区的木结构干栏式风格,部分民居有翘角、门雕、石雕、窗花,绘画等,保留着苗瑶遗风。目前古民居保存较好且集中连片的以楼下村和正龙村为主,以老屋院、月形院、新庄院、杨氏宗祠等民居为典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术、民俗及历史方面的价值。结构简洁的梯田民居板房,与大气磅礴的梯田景观互相映衬,涂成白色的正方块窗格与梯田自然田园色彩相得益彰,具有传统风情的干栏式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风水林木一道点缀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之间,构成了紫鹊界梯田人地和谐的立体性自然与人文景观。

表3 紫鹊界梯田区传统农业习俗与农业制度要素

2 紫鹊界梯田区传统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中的政府行为进展

政府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所有权代表和管理者,在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经费投入、人员组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新化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导向下,非常重视紫鹊界梯田区农业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探索开拓动态传承的途径、方法。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建构保护机制,申报遗产计划

新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紫鹊界梯田区农业文化与景观的保护与保护性利用开发,将其作为促进地方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工作抓手,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成立了副县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在紫鹊界景区设置了景区管理办公室,明确规定了其职能范围包括科学研究、科普宣传、遗产地保护和旅游服务,并颁发了《紫鹊界——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将梯田、民居纳入到统一的保护和管理范围。2004年紫鹊界梯田正式进入湖南省申报世界遗产后备名录,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自然然与文化双遗产,并列入国家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3年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同时,新化山歌2006年入选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梅山傩戏2011年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梅山武术2014年入选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遗产核心区楼下村成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2 争取项目经费,加强抢救保护

新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文化与景观的挖掘和保护,政府先后投入逾2亿元开展紫鹊界梯田遗产的各项保护性项目,包括梯田保护与自流灌溉系统修复项目、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山歌培训项目、民居风貌建设项目和景区观景台建设项目等,建立了并把抢救保护与开发新化山歌提到“文化旅游活县”的战略高度来抓,2005年初成立了“新化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组建了“民间音乐与民间文学采编小组”,并将新化山歌编成乡土教材试点教学,还组建10支民间山歌队做前期培训工作。举办山歌艺术培训班,充分挖掘水车本地傩戏、武术、草龙舞等民俗文化资源,组建民俗文化表演艺术团,共开展各种民俗文化表演10余场。2013年11月举办了梅山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整理研讨班,有最长82岁,最小25岁的80多位梅山文化研究爱好者参加。2006年成功举办“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梅山旅游文化艺术节”后,多年来陆续组织召开了“紫鹊界世界梯田研讨会”、“大梅山文化旅游协作学术研讨会”、“北派易学泰斗廖墨香紫鹊界梯田对话”和“紫鹊界梯田遗产保护研讨会”等专题学术研究会议,有效推动了梯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挖掘和景观保护。

2.3 强化宣传活动,打造地域标志

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性传统文化艺术活动、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并借助各种媒体加大对紫鹊界农业文化的宣传报道,及在紫鹊界景区建设开放紫鹊界梯田农耕文化博物馆等,有效推动了其农业文化传承。为了把新化山歌打造成响亮的旅游文化名片,新化县委、县政府投入15万元,协调组织了强大的创作与演出阵营,由县文工团创排了大型山歌剧《寻宝》;2011年9月在紫鹊界梯田区举行了首届新化紫鹊界国际稻谷文化节暨梯田户外生活节;2012年5月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组织全国千名摄影家云集紫鹊界梯田景区共同举办了2012年湖南省首届大梅山旅游文化活艺术节在紫鹊界举办,引来众多媒体报道和国内外众多嘉宾,“蚩尤故里·新化梅山”全国摄影大赛春季采风活动;“紫鹊界杯”电视英语大赛、“神奇大梅山探秘紫鹊界”湖南省电视媒体集中采访等活动相继在紫鹊界景区举行,扩大了景区影响。此外,通过中央电视台第九套纪录片频道《行走的餐桌》栏目推介地方饮食文化和文化景观,并获得“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武术之乡”、“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各种文化地域称号[4]。

2.4 实施动态保护,推动产业发展

新化县非常重视紫鹊界梯田区农业文化与景观的动态保护及其产业化发展,提出以产业带动为主,充分挖掘紫鹊界梯田遗产的景观文化价值,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到县委、县政府“一号工程”的战略高度,成立了“新化县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和“新化县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并以梅山龙宫、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紫鹊界梯田等景区为重点,加强旅游整体宣传促销活动,举办旅游推荐会和旅游节会,不断扩大了紫鹊界梯田的影响力。紫鹊界梯田2004年被批准为湖南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被评选为新潇湘八景景区,2009年8月,被水利部公布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2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紫鹊界景区内的下团村、正龙村入选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目前旅游接待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从2006年到2013年,其年接待游客人数由13.86万人次增加到65.5万人次,年旅游收入由近亿元增加到4.41亿元。同时积极推动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先后促成湖南紫秾特色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联社紫鹊界分社和湖南紫鹊庄园生态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全县23家、紫鹊界8家农业企业,取得国家有机、绿色、地理产品三大标志,创立了“紫米贡”品牌,并与湖南蚩尤故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国家土地流转产业政策,实施紫鹊界黑米、红米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成为国家级有机稻种植示范基地。

3 紫鹊界梯田区传统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中的关键问题

对紫鹊界梯田区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的现状调查显示,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根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和农业文化的活态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综合价值功能的持续性等遗产保护目标,还存在着许多现实矛盾,造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及其破坏现象尚存,某些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呈现濒危状态,其中的关键问题主要如下:

3.1 对保护客体的系统性认识不足

目前紫鹊界梯田区的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实践是以政府为主体,政府各级相关管理人员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及其系统价值的全面认识是确保其有效保护的关键之一。梯田景观的核心文化价值体现了天人和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梯田因人的农耕活动而成为“活田”,人与梯田共同构成和谐景观,保护梯田景观,必须连同与梯田密切相关的“人”及其生活方式一起保护[5-6];对梯田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根本上是要通过旅游发展,更好地保护其系统价值和系统景观。虽然当地政府对紫鹊界梯田遗产保护及其旅游开发取得了不断发展,但在短期经济利益或政绩目标驱动下,在现实的保护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梯田表面形态的保护,而忽视其内在功能的保护;比较重视单一梯田景观的保护,而忽视林-田-水-人-屋等整体景观的保护;比较重视物质性景观的保护,而忽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比较重视保护性开发中的“旅游”,而忽视“保护”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梯田旱化荒芜、只见梯田不见农耕、文化底蕴深而资源开发单一等现象。景区内农民任意修建违章建筑,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景观的和谐性,为了梯田景观政府组织大面积村民搬迁,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和活态性。除了梯田,这里富有特色的古风民俗保持不多,历史人文景点很少,游客除了观光,缺乏对传统农业智慧及其先进理念和丰富民间文化的深刻体验,具有文化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当地傩头狮子舞和高腔山歌,已经濒临灭绝。

3.2 保护主体的结构性整体功能发挥不够

从理论上说,紫鹊界梯田区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的主体应该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梯田区村民等三各方面[7]。其中,政府在制定保护政策、经费投入、人员组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村民不仅本身就是梯田景观的活态因子,而且作为其农业文化传承人,也是其重要的保护者;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拥有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技能、资金与社会影响力,是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只有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和村民共同参与的保护共同体,才能实现其系统有效的保护。但是,目前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的共同体尚未形成,保护主体的结构性功能整体发挥不够。虽然当地政府的保护意识很强,并在其保护实践中发挥了较好的主体作用,但是对紫鹊界梯田保护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一方面系统性研究不够深入,另一方面面向领域与对象的多学科融合研究较少,更没有有效实现其研究成果对保护机制的转化和对保护性发展的推动,除了景区观光旅游,其他农业文化产品与产业转化水平较低,投资较少,规模不大,其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的社会力量远没有发挥。尤其是遗产地村民的主体作用发挥非常有限,虽然调查显示目前村民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但现实中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即使愿意也难以担负起保护的重任,传统农业技术、精耕细作方式、乡规民约和传统民俗逐渐谈化,极大地危及到其农业文化传承的持续性。

3.3 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作为一种综合性、活态化的农业文化与景观,其保护和管理涉及的职能管理部门很多,从职能上看,包括文化、文物、建设、档案、旅游、农林、水利等多部门;从层级上看,涉及国家、省、市、县、乡镇等各层次[6]。在管理上,往往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管理规则和标准不同,不同层次之间管理目标和要求有别,这使得各部门之间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相互牵制,也会出现文化挖掘与资源利用之间的脱节,如果缺乏一个协调和执行力强的专门管理机构和具有统一目标与行为约束力的总体战略规划以及一系列能协调各保护主体利益、调动各方保护力量的保护性政策机制,就很难保障其农业文化与景观的有效保护。目前虽然新化县已专门建立了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及其所辖的紫鹊界景区管理中心,但其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并非常设独立管理协调机构,真正负责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富有直接管理职能的紫鹊界景区管理中心,因缺乏足够的决策权、协调力和经费保障,常常在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和不同利益主体矛盾方面显得无能无力,加上体制内的各级决策与管理人员,因缺乏系统研究与培训,不能真正理解和履行其全面管理职能,以致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监管的有效性。同时,鹊界梯田区还目前没有制定出一个完整而具有共同约束力的遗产保护总体规划,也还没有形成体现联动管理机制、宣传培训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村民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等有效保护的完整政策体系,未能形成有效保护的行为共同体。如虽2010年1月1日《湖南省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之后,景区内违法砍伐、烧荒、失火和林地改造等事件仍时有发生,2010年紫鹊界核心景区失火面积达200多亩;虽政府出台了《水车镇及紫鹊界梯田风景名胜区建房联审规定》,但景区内擅自建房,破坏景观和谐的事件仍屡禁不止;虽然在文化部门和民间团体组织下,相关学者出版了《娄底民间故事集》、《湘中揽胜续集》、《梅山蚩尤》和《湘中民间故事》等大量民间文化挖掘与研究著作,景区文化资源转化与利用的收效却甚微;虽因开展梯田遗产旅游政府对农民房屋改建装修、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进行了一些限制,但并没有对此进行补偿,村民未能普遍从参与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和利用中获益,在其主体利益驱动下难以形成持续的保护积极性和参与性。

4 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的途径与对策

针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与普遍性特征[8-11],以及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与景观价值体系及其保护现状,考虑构建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的政府-社会-村民共同体目标,分别从强化政府、社会和村民等三个保护主体作用的途径,提出以下具体保护建议:

4.1 强化政府保护途径的对策建议

围绕形成有效管理机制,建议开展以下工作:

1)建立一个由各部门参与、协同管理、综合决策的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强化执行管理机构基于责权统一的保护管理职能;

2)尽快组织编制紫鹊界梯田遗产保护规划,科学确定其保护范围及其内容、目标体系和保护发展步骤;

3)制定并完善保护性管理制度与政策,包括联动管理机制、宣传培训机制、项目管理机制、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生态补偿政策、招商引资政策等;

4)组织开展干部培训,提高干部的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意识及其管理能力;

5)组织设立或争取文化与景观保护项目及其经费,包括梯田遗产核心区民俗文化挖掘与抢救项目、传统民居与聚落景观以及历史古迹修复项目、专题研究项目、文化展呈项目、宣传培训与技术传习项目、遗产申报项目等;

4.2 强化社会保护与传承途径的对策建议

围绕形成社会支持网络,建议开展以下工作:

1)鼓励文化艺术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各种遗产保护领域的民间组织、媒体等多元实体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构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

2)支持推动多学科交叉、多角度分析、多方法并用的基于紫鹊界梯田遗产保护的多学科融合研究,组织一批针对紫鹊界梯田遗产深入研究的系列专题论文;

3)依靠科学建立适应性管理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化与旅游产业化发展,促进其农业文化与景观的动态保护;

4)梯田遗产核心区民俗文化挖掘与抢救项目、传统民居与聚落景观以及历史古迹修复项目、专题研究项目、文化展呈项目、宣传培训与技术传习项目对现有农耕文化博物馆进行提质升级,打造一个利用数字化与多媒体技术全面展呈紫鹊界梯田区传统农业文化与景观系统的多功能农耕文化体验馆。

5)组织挖掘收集整理一套紫鹊界梯田区传统农业文化读本,并开发制作出版一批以紫鹊界梯田区民间文学为题材的动漫作品软件;

6)开发一个网络环境下基于云服务平台的紫鹊界梯田遗产数字化传承展呈系统,并实现线上开放运行;

7)与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组,“中华礼仪之美”专栏联合策划宣传紫鹊界梯田区农业文化中的系列传统礼仪;

8)与各媒体、社团组织和专业学会联合举办各类大型节庆活动和研讨大会。

4.3 强化村民保护与传承途径的对策建议

围绕提高保护传承意识与能力,建议开展以下工作:

1)建构梯田区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的社区化合作管理模式,强化其传统农业制度,修复与传承宗祠建筑与宗族文化;

2)建立村民对其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传承与相关企业之间的惠益共享和产业反哺机制,提高其参与保护传承的积极性;

3)编制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与景观保护与传承手册,全面普及其文化知识,提升其文化自觉能力;

4)与村办小学等农村教育单位合作,实施针对农村成年居民的思想意识干预,开办乡村社区成人学校,传习其传统农业知识与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传承能力和发展能力;

5)组织专门班子,挖掘、整理和传授其传统民俗文化,开设各类民俗文化传习班,提高村民对传统农业文化保护传承参与度。

[1]庄亚界.休闲农业视野下传统农业文化之当代价值建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2):96-98.

[2]朱启臻.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13(2):20.

[3]潘冬梅.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应用[J].北方园艺,2011(13):211-212.

[4]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新化县人民政府.世界遗产在中国:紫鹊界专辑[M].北京:五洲传媒出版社,2013.1.

[5]紫鹊界景区管理办公室.关于紫鹊界梯田忧思录的答复[EB/OL].娄底市人民政府门户网:http://www.hnloudi.gov.cn/Item/70247.aspx,2011-09-22.

[6]李明,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29(3):25-33.

[7]郭琪,陈柳,冯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客体及相互关系研究:以兴化垛田为例[J].中国农业信息,2014(9):211-212.

[8]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资源科学,2009,31(6):914-918.

[9]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 新 契 机 [J].中 国 生 态 农业学报,2012,20(6):663-667.

[10]闵庆文,张丹,何露,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J].资源科学,2011,33(6):1018-1024.

[11]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资源科学,2009,31(6):914-918.

猜你喜欢
梯田文化遗产景观
景观别墅
与文化遗产相遇
火山塑造景观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山区修梯田》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秀美梯田
梯田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