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绽放·飞翔

2015-04-27 23:53郭怡孮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艺术

郭怡孮

《生存系列》、《绽放系列》和《飞翔系列》是邵昌弟创作的三组系列作品,也是她一生的代表作,让我用《生命·绽放·飞翔》做为本文的名字吧。

邵昌弟走了,饱含着对人生和她热爱的艺术教育事业的依恋。

我失去了与我携手了五十二个春秋寒暑的亲人和事业上的伙伴,学生们失去了他们最敬爱的老师,中国画教学队伍失去了一位坚韧而执着的研究者和改革者。

此时此刻,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我语也凝咽、笔也凝滞,浸沉在无比痛苦与思念之中。更重要的是我怕庄庄重重写下的这些话,仍然难以全面反映她独立的艺术个性和深入的探索成果。

我怀着深深地敬畏之心,希望能写出她一生默默奉献而卓有成果的奋斗历程。因为这些应与社会和她的学生们所共享。

从学生时代开启美术教育事业

邵昌弟1938年出生于北京,自幼聪慧好学,富有理想。1952年她以全班最优秀的成绩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属中学就读。这是一所历史名校,她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喜欢美术,参加了学校美术组,温葆、周思聪等著名画家当时也学生都是女附中的。邵昌弟从一开始就决定投身于美术教育事业,她还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从预科读起。北师大是我国培养优秀师资的重要基地,也是设立艺术专业最早、设备最完善的师范大学,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汇聚了大量杰出艺术人才,具有全国一流的师资队伍。在这所学校里,邵昌弟受到卫天霖、李瑞年、张安治、张秋海、左辉、吴静波、吴冠中、白雪石、赵域、姜燕、陈缘督、刘亚等名师的悉心指导。入学不久,国家考虑到艺术教育专业需要大量人才,决定北师大艺术专业剥离出来独立办校,与其它几所院校的艺术专业合并成立“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不久又改为“北京艺术学院”。这是新中国第一所艺术类综合院校,掀开了我国艺术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在校学习期间,邵昌弟就显示出她的艺术领悟能力和创造才能。1960年她与曾昭安同学合作的年画入选了庆祝建国十周年的全国美展,毕业创作的一套大型人物组画,由邵昌弟与杜希贤、宗念富、游从仁合作,由于作品从构思、构图到笔墨形象刻画十分有新意,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好评,对中国画人物创作产生了影响。《美术》、《前线》 和 《中国妇女》等重要刊物都给予刊登报道。

她是北京艺术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留校的第一位青年女教师。从此她与名师们共同执教,老教授们亲切的叫她邵老(师),后来入学的新同学听说系里有位“邵老”,认为一定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邵老”这个昵称一直被传下来。

同桌的你 爱情萌生

1960年,全国高等艺术教育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中国画人物、花鸟、山水分科教学,以免山水、花鸟画后继无人。于是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率先分科。我是北京艺术学院花鸟画科的第一届学生。学院为了培养青年花鸟画教师,决定邵昌弟随我们班上课脱产进修。于是我们俩成了“同桌的你”。

我们共同度过了最为紧张也是收获最大的一个学年,授课教师有俞致贞、高冠华、戴林,请来任课的还有李苦禅、郭味蕖、王雪涛、田世光等名师。在这一年中我真真实实的领略了她那种踏实钻研、孜孜以求、独立分析思考的学术品格和坚忍不拔的攻坚精神。我被她折服,爱情也从这里萌生。

1962年她进修结束,在院内举行进修汇报展,展出了从工笔到写意,从临摹到创作不同流派和风格的数十件作品,展现了她全面的基本功和超长的分析思维能力。魏天霖院长看后稍赞道“能工能写,收放适度,很难得,很有发展”,结业后学院安排她担任俞致贞先生的助教。

1964年艺术院校院系调整,北京艺术学院撤销,邵昌弟调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组建美术系,积极参加了制定教学计划方案和招生工作。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为恢复教学秩序和完善建制,重新组建教研室,她作为中国画教研室主任,从此一心扑在中国画教学上,为完善学科建设,提高教堂质量,改变教学方法,为建立中国画综合教育体系,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克服着包括自身在内的许多障碍和不足,进行了艰难漫长的爬坡,直至生命的最后。

磨练中的学习和教学

她爬的坡我心里最清楚,每一步的艰辛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一点收获我也和她一样欣慰。

在这条艺术的长征之路上,她是自觉地从各方面努力,包括社会实践,生活蒙养,业务提升,理论修持,教学改革,创作研究,同步而各有侧重的交替进行着,坚定不移的走着这条登攀之路。

她深入到社会深处,在工厂、矿山、农村、学校、戈壁大漠,热带雨林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在新华印刷厂制版车间实习,她和工人师傅们一起闯关,印出来的画集获得了箂比西奖;在国棉三厂实习,她一边纺纱,一边辅导教学,一干就是半年多,吴冠中先生夸她范画作的好,教的也细;在光华木材厂,她开门办学,把课堂搬到工厂,带出了一批工人美术骨干;在门头沟大明村煤矿,她不顾劝阻,坚持下矿井进坑道;在长阳农场,在魏善庄干校,她一干就是一年多,学会了种植各种蔬菜,成了菜把式,也落下了终生的腰疾;在河北遵化沙石峪,那是王国潘三条腿闹革命,青石板上种良田的地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她深入田间地头,搜集素材,完成了大型展览工作。在平谷镇罗营,在延庆白河堡,在长辛店……或劳动锻炼,或开门办学,或深入生活筹办英雄模范事迹展览,她都是豁出命来干。

记得在三同村,她染上了脑膜炎,昏迷多天。一次煤气中毒,被老乡抬到雪地里两个多小时才苏醒过来。特别是三次去新疆,第一次去就是八个月,走遍了天山南北,戈壁大漠。在伊犁又遇上中苏边界争端,她搭剩的卡车深夜翻在戈壁滩上,捡了一条命。第二次去又遇大风雪,在深山中迷路,粮也断了,要不是哈萨克族守林员相助,后果难以设想,回京后我问她还去不去,她坚定的说还去。第三次去,唯一的同伴染上了肝炎回北京治病,她独自一人留在喀兹尔石窟,当时只有一位守门员看守,守门人把各洞窟的钥匙都交给她,她徜徉在这艺术的海洋中,朝之夕之,日日相对。endprint

她在新疆培养了一批青年学生和少数民族教师,得到了他们的尊重和喜爱。创作上也获得了大丰收,《盼归》《漠上炊烟》《母子图》等等都是新疆生活最好的回报。同时《飘香》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与深入社会实践同样重要的是她对提高理论修养的渴望和学习,八十年代初的笔记中她就写出了为什么要攻理论的四条理由。她说她是铁了心了,哪怕几年先不画画,也要学好理论,弄个明白。那时艺术思想刚刚开放,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知识,跑北大、人大,去中央美院、工艺美院,参加各种美学理论研究班,听了大量讲座,力所能及的搜集各种中西美术史论和美学、艺术哲学著作,记下了大量阅读的心得笔记,记下了学习理论、运用理论和创造新的教学理论的轨迹。

经过多年的学习研究,在她的启发下,我们共同写的《写意、线条、程式》这篇论文,在《美术研究》发表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理论学习很自然地成了她一生的习惯,理性思维与分析是她教学和创作的主要支撑,这是她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她在教学上受到喜爱的重要原因。

坚毅倔强的性格 不同一般的作品

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为邵昌弟的创作和教学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基础,实践——理论——创作——教学,四位一体,同步共进。邵昌弟这一生本来可以走的轻松,她有很多条件,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不论是画花鸟还是画人物,她的面前不是没有平坦的路,而是她不肯走平路,硬是走那虽然艰难崎岖却又实实在在的正途大路。她的性格和抱负使她一生没有安逸下来。从她不同一般的作品中看出她的自信和担当。

我最喜欢邵昌弟创作的三组系列作品是《生存系列》、《绽放系列》和《飞翔系列》。

《生存系列》来自她对当前环境问题的亲身感悟。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灾难,地球上存在的鲜活生命受到了生存危机,人类没有珍惜自己的家园,生物最基本的生存环境,人们安身立命之所,繁衍生息的地方遭到前所未有的自我破坏。对自然家园的丧失而产生的精神危机,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动力,选择了对生命的特殊表现形式。

传统中国画的笔墨形式已经远不够用,她调动了所有的艺术积累,从构思、构图到表现技法上产生了全新的变化,借用了当代艺术综合材料,用坚定有力的构成手法,强烈的线条和浓重的墨、色,用繁复的节奏,呐喊一样反映出她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焦虑。画面以水墨黑白为基本原素,拼贴、拓印等多重手法并用。厚重与苍茫,力度和节奏,紧迫和空灵,强化了作品的现代感,冲破了自己的原有程式,也冲破了中国画的原有图式,让人看后内心感到的震撼。

《绽放系列》这一组画,邵昌弟反复画了十数幅,稿子更是不计其数,最终完成了《绽放》 《盛放》《圣洁》《文殊兰》等不同形式和技法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她苦心研究和变法的过程。

在辅导中央美术学院花鸟画高研班创作时,邵昌弟看到许多同学,用文殊兰为题材进行创作,但多数是直接用写生稿,或是参考照片来画,作品太自然、太雷同、太一般化,缺少艺术思考,更缺少艺术个性。于是她决心以文殊兰为例,做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研究,甚至在家里也种植了文殊兰,每年花开花落,她都认真写生,尝试用慢写、速写、详写、略写、默写、意写、变写的种种写生方法,不断观察思考,手写心记,对此花有了深入的认识。然后她又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白描、素描、勾染、勾填、淡彩、重彩,有时自然渗化,有时精勾细染,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试验。这既是自己攻关,又是教材范画,一画就是多年。

邵昌弟说她是从似到不似、从客观到主观,又从不似到似、主观到客观来追求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之似的神似,以意造像。多年苦心,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2008年她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大画,创作理念和技法,都受到了《绽放》系列的影响,是《绽放》系列的延伸和试验成果。此作参加了奥林匹克美术大展,并为国际奥委会所收藏。2012年她又为伦敦奥运会创作了《绽放》,受到了国际美术界的好评,不仅参加了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展,被国际奥委会收藏,而且获得了美术金奖。

《飞翔》系列,是邵昌弟生命最后的一次冲刺,画室墙上还挂着她未完成的作品,许多小稿和资料还静静地留在画案上。她以高昂的艺术激情,丰富的想象力,象征的手法,构成的方式,画出现代人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浪漫至极,这是当代的飞天。这是她对艺术、对人生、对自由的高度礼赞,那是在呼唤大美,让大美在宇宙中翱翔,是在歌颂人类追求的精神之美和自由之美。她充分运用了艺术规律,思想开放,手法多样新颖,让画面形成旋律和节奏,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写到这里,我仰望苍穹,皓月当空,似乎见她也在云端飞翔,我泪眼模糊。

学生眼中的邵昌弟

邵昌弟最终极的追求,是为了中国画教育事业,为建立“当代中国画基础综合训练体系”,用尽一生心血,践行着她的承诺,现在她可以静下心来听听学生们对她说的话了。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胡明哲、丁一琳说:“能做邵老师的学生,是我今生最大的荣幸,至今记得大学毕业留校第一天当老师时,我到邵老师负责的基础部报到时,她对我们说‘不要小看基础课教学,任何根本的改变都是基础的改变。这句话影响了我四十年,指导着我用心教授自己承担的所有基础课……美丽、真诚、智慧、敬业的邵昌弟老师一直是我们人生的楷模,她永远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也活在所有学生们的心中”。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韦红燕、汪港清说:“我们学习邵老师,以赤城之心为中国画繁荣发展而尽心尽力,先生温润如玉的品格影响着我们很多人。我们会以知识分子的良心来对待教画育人和做学问……”

画家史国良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邵老师指导过我、帮助过我、鼓励过我。我是小树,她为我浇水,我想很多成材的画家都会记住当年邵老师为我们浇的那瓢水,那是她的心血、汗水和无私的爱,那才是德艺双馨的老师、园丁,让我们记住她吧……”

一位学生说: “邵先生不追时俗,不慕虚名,隐于闹市,一心教学。她是学生的遵师、慈母、战友和同伴。先生永远用热情温暖鼓励着她的学生们。”

学生们的回忆和思念,对她和我都是最好的回报,我每每听到这些来电和读到这些来信,我都为她骄傲。

邵昌弟说:“我不是一个巨人,无法让学生站在我的肩膀上,但是我可以是一把梯子,让学生一步步的踩着上。”如何用柔弱的身体,搭建这个一步一阶的梯子,让学生站的牢靠,爬的顺畅,她花费了五十多年的心血。自从教学开始从不间断地搭建中国画攻坚之梯:归纳国画特点——厘清文化要素——找出内在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总结核心概念——改变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新时代中国画教学的基础工程,通过努力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通过她大量的教学实证,更让这个框架充满着鲜活的生机。

在病情危重的时候,她说她有一个心愿,就是把这些教学探索总结成一本书,想和学生们共同完成,写一本中国画探本求源的书,一本有理论支撑、有教学实证的书,一本能提高学生审美理念和创作的书。她还说“我掰了一地棒子,还没有来得及归拢,到了该归拢的时候了,哪怕再给我一年半载的时间……

我正在翻看她遗存下来的十数万字的教学心得笔记,包括教案、教材、范画和学生作业,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大地,散落着秋的收获,我愿当一个拾穗者。还有她的许多学生,会同我一样努力,完成她未竟的事业,这也是中国画界的期待。

甲午年中秋之夜于棠溪坊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画创作艺术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Jazz
书画名人汇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