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电影看雾霾

2015-04-27 03:35昭昭
世界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科幻机器人污染

昭昭

导语:一部《苍穹之下》 ,让已经习惯了经常吸“毒气”的国人瞬间又跳起脚来,“环保”、“污染”这些个词又喧嚣尘上。一时间想起了童年时几乎埋下阴影的《大气层消失》。那只死蚂蚁,那个放大镜,那条狗和那只猫,那条泡在臭水沟一样的河里奄奄一息的鱼,那个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孩子。

正文:貌似从新闻中或是天气预报里听到大范围使用“雾霾”这个词,是从2011年开始的。由于北京持续的能见度低,且大雾弥漫,美国大使馆开始持续播报 PM2.5的数值,让环保部门脸上无光,终于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之前几乎没人知道这叫 “雾霾” ,甚至“霾”这个字还不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只是觉得总见不到晴天,天总是灰灰的,有时候站在大街上抬头看,10层以上的楼房都望不到。后来才想起,这些画面一早就出现在大荧幕上了。

100多年前的伦敦,雾霾就很出名。工业化造成的污染持续了200多年。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提到,比如《雾都孤儿》 、 《福尔摩斯》之类的。小罗伯特·唐尼主演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可算是把大工业时代的英国全貌展现在观众面前。而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的伦敦,在电影中也尽力再现当时的原貌。所有画面都是以灰蓝色为主,蒸汽氤氲。现在的北京尚且如此,不知道当时的英国人是怎样熬过来的,难道当时也用了专业防PM2.5的口罩?

虽然谁都知道雾都伦敦,但是根本想不到身边的污染能达到这种程度。记得在2003年以前,中国似乎并没有出现过这么长时间、大面积的雾霾,最最猛烈的就要算春天刮大风了。一时间大风带着内蒙古的沙尘涌过来,昏天暗地,飞沙走石。每年春天总有那么一两次,华北地区的街头就仿佛《碟中谍4》里的沙尘暴一样。近年来大颗粒的沙子倒是没有了,或许防护林还是起了作用的,不用再整天感慨“天空啊下着沙”。

诺兰大导演2014年的新作《星际穿越》在世界各国热映,引发新一轮科幻与环保的热潮,让人们对“第五维空间”、“虫洞旅行”这些高深的天体物理学知识,有了最直观的影像化认识。同时也注意到了电影里所表现的,全球环境恶化加剧的场面。在不远的未来,随着地球自然环境的极度恶化,人类面临着无法生存的威胁。影片中,迫使人类穿越虫洞寻找新的栖身之所的最大原因,就是地球环境的极度恶化:全球气温升高、干旱无雨,各种问题导致的疫病席卷全球,土地甚至种不出蔬菜和粮食,只能依靠仅有的玉米苟延残喘……一部科幻作品,却建立了和现实的紧密联系,影片中那漫天沙尘的景象,地球末日场景的细腻刻画,成功击中了我们对于生存环境恶化的焦虑。科幻作品中总不乏对地球末日的想象,但是相比外星人入侵等理由,生态灾难导致地球的末日降临,貌似更加令人心有余悸。当然,电影的结局,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零污染的全新星系,但这种画面太过美好,让我们走出影院或是推开家门,都难免像是被打回现实原形。

动画界早就看不下去了,皮克斯打造的《机器人瓦力》几乎可以算是一部环保宣传片。故事把时间定在了公元2700年,地球早就被人类祸害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已经到了无法居住的地步,人类迁移到别的星球,靠机器人清理污糟不堪的地球,直至地球的环境系统重新达到生态平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人一个接一个地坏掉,最后只剩下惟一的一个瓦力。中间的故事就不赘述了,重要的是,电影勾画出一幅前人没描绘过的地球未来废墟图景,把人类可以回归地球的指标定为出现生命迹象。于是一棵绿色植物的出现,就成了角色与观众共同的希望和期待。有意思的是机器人伊娃在获得绿色植物之后出现在胸前的标志,是迪士尼公司的Epcot科技游乐园里供游人休息凉亭上的logo,直到2005年被替换。不知道是否许多年以后,公园的绿地被停车场和公路取代,清新的空气再也不见,像电影里一样,地球上满是灰尘、残渣。

当然,还有一部讽刺得更为犀利的概念性电影《老雷斯的故事》 。这部片子告诉我们:新鲜空气真的是需要买的!镇子上所有的景观都是人造的,所有的树木都由人工材料做成。也就是说,除了人,这个镇子里没有其他的生命。鸟语花香,草木清新,生活富足,只是这些都是表面的假象,并通过电脑和电力维持运作。虽然空气质量糟糕,可是当地的人民却乐于享受这种便利的现代化生活,因为有人为他们提供新鲜的桶装空气!故事线索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低幼,但宣扬的是健康向上的环保主题,尤其是“空气”。不知道看见小镇外污水横流、遮天蔽日的景象,你是不是也心里一惊?

猜你喜欢
科幻机器人污染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