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 懒

2015-04-29 17:14辉志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3期
关键词:红纸财神风俗

辉志

以前中国人过年,从腊月忙到正月,除旧布新的考量,一直贯彻其中。有一首《新春习俗歌》 唱道:“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掉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到了除夕,“有形”的脏、旧都已经被清理完毕,就轮到打理“无形”“精神层次”的了,比如“送穷”。具体的“送穷日”各地不同,有正月初三、初六、二十九、正月晦日(晦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今天在北京仍保留有正月初六“送穷鬼”的风俗。

此外,宋代开始,便有除夕五更“卖懵懂”“卖口吃” “卖痴呆”的民俗,广东岭南小儿的“卖懒”更是延续至今。

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是宋代一部大型岁时风俗笔记,其卷五有一则“卖懵懂”记载:“岁时杂记,元日五更初,猛呼他人,他人应之,即告知曰:卖与尔懵懂。卖口吃亦然。”是说五更天时,突然呼喊别人,如果他答应,便告诉他说:“喂,我把懵懂卖给你啦!”这不能算是“强卖”,却是实实在在的“强行”告知:“坏东西已经归你了。”(这句话隐含的重点是:不在我这里了。)

宋代吴地的习俗,则是在除夕时,大人叫小儿到街上去呼叫,将“痴呆”卖掉,以期在新岁里变得聪敏。宋朝诗人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卖痴呆词》说:“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林翁扶坐垂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高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卖懒”的风俗早已有之,屈大均《广东新语·事语》记载:“岁除祭日送年,以灰画弓矢于道射祟,以苏木染鸡子食,以火照明,曰卖冷。”“卖冷”实为“卖懒”,当然,具体的做法会因年代、地域等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数十年前,岭南儿童“卖懒”,比较传统的方式是:家长给小孩准备一枚煮熟带壳的鸡蛋,上面插着一支线香。小孩携着鸡蛋,走出家门,口里唱着:“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然后走到到街口或巷口的土地神牌位,把鸡蛋上的香插到香炉上,拜上两拜,就可以掉头回家,将鸡蛋剥壳而食之,意味着“懒”已经卖出去。线香是没有竹芯的香,燃烧时间比较长,所以又称为“长寿香”。

在广东三水,除夕晚饭后,孩子们会三三两两走街串巷,齐齐上街“卖懒”。他们齐声高唱“卖懒歌”,要走遍全村,在每家每户门前唱一次,意思是以后会勤勉读书不偷懒,请街坊邻里作证。

据说以前在香港等地,还有借助“派财神”而“卖懒”的巧妙做法。“派财神”有如派送报纸:小孩拿着一叠写着“财神”二字的红纸逐家拍门,户主开门时,小孩便大叫“财神到”。大过年的,都要图个吉利,户主哪敢把财神拒之门外?只好笑纳,并给派送者一封利市(红包)。如果在财神红纸中混入一张写着一个“懒”字的红纸,在年三十午夜前通过派财神送出而未被发觉,便算“卖懒”成功,派财神的小孩便可望在新的一年里戒除懒惰。

岭南除夕“卖懒”的习俗,可远溯到宋代,“文革”前已逐渐式微。改革开放后,不少乡镇有所复兴,自然是虚应故事居多;大中城市有时则会为保留传统民俗而组织一些表演或演示。

猜你喜欢
红纸财神风俗
遇见财神(大家拍世界)
刘老汉的烦恼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财神到
书法课
跟踪导练(四)4
红白纸换位魔术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
财神与寓言作家
巧算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