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为何在东南地区激不起风浪

2015-04-29 17:31吴钩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3期
关键词:士绅义和团八旗

吴钩

19世纪的最后几年,兴起于鲁西平原的义和团运动如烈火燎原,烧遍京津,并蔓延至山西、内蒙古和东北,引发中外震惊。为什么义和团在华北掀起轩然大波,却在东南地区激不起半点风浪?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被忽略,那就是士绅势力的强弱。

在传统中国,士绅集团可谓地方社会最重要的稳定器,维系着当地社会的“自发性秩序”,包括地方的公益慈善、公共治理等。而一份晚清的进士地域分布统计显示:1840年至1905年,进士数目最多的前十位依次是:江苏、浙江、山东、江西、河南、八旗、福建、直隶、安徽、广东。八旗与直隶在科举录取上有优待,姑且不论,东南省份占了这个名单的一大半。山东虽然进入三甲,但另一份统计材料显示:1851年至1900年,山东的举人数目基本上集中在山东半岛、济宁、济南昌邑一带(约42个县),占了72%,这些地方在义和团兴起时,大体上都保持平静;而义和团的发源地鲁西北有44个县,举人数目才占13%。地处鲁西北的茌平县,居然在清末20年间从未出过一个举人。

由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士绅阶层来组织当地的公共治理,鲁西北的社会呈现出明显的涣散状态:人口结构以大量的自耕农为主,连大地主都很罕见,人口流动自由,人们彼此之间缺乏理性的联结,除了秘密宗教,这里几乎不存在什么像样的自治组织(包括传统的宗族)。这种涣散的社会结构,非常适宜义和团的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士绅义和团八旗
庚子粤督李鸿章“不奉诏”考辨
浅析清末立宪运动前后的士绅政治转型
清代贵州团练与地方政治
浅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对于士绅在“双轨政治”中的作用的分析
廊坊义和团运动历史探究
清代八旗世家子弟的选官与家族任官问题初探
近代民教冲突中的中国人
一指定乾坤
清初达斡尔族编入八旗起始时间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