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2015-05-03 01:42梅术文丁旻玥
电子知识产权 2015年9期
关键词:理工实务法学

文 / 梅术文 丁旻玥

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文 / 梅术文 丁旻玥

知识产权人才不仅应该懂法律、懂经济、懂管理,而且在很多场合需要具有理工知识背景。无论是专利代理人、专利律师还是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专利案件审判工作,都需要运用理工知识与研究开发人员进行沟通,判断和探究技术说明书、权利要求书的实质内容及其保护范围。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在培养路径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建议通过“3+1+2”等方式创新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以合理的课程设置培养该类型学生的实务能力和综合素养,改变教师的结构以因应学生的知识诉求,逐步推广建设独立的知识产权学院。

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

我国于2008年5 月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第一次将知识产权战略升级为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列的新世纪三大国家发展战略之一。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作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同样需要通过人的作用来实现。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三项基础工程之一。文章结合了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需求现状,探讨其培养路径以期充分发挥其知识结构优势。

一、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分析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从事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研究或者实务工作的专门人才统称为知识产权人才,它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执法司法人员、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人员、知识产权教学和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级专门人才。1.曹新明,梅术文:《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现状及其培养思路》,载《知识产权年刊》,2006。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92.8万件,同比增长12.5%。授权发明专利23.3万件,同比增长12.3%。商标注册申请量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商标局共受理商标注册申请228.54万件,同比增长21.47%,申请数量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2.专利统计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http://www.sipo.gov.cn/zscqgz/2014/201501/t20150116_1062609.html 商标统计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http://www.askci.com/chanye/2015/04/24/14161rid2.shtml,2015年3月18日访问。无形的知识通过产权的形式加以固定,一方面代表了我国创新水平、知识产权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彰显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进程中,知识产权人才存在着强大的市场需求。

知识产权工作是集法律、技术、经营管理于一体且复杂、高难度的服务活动,知识产权人才在知识背景上往往需要有理工背景:(1)在知识产权的创造阶段,理工背景是从事知识产权代理、信息检索分析的前提。在知识产权创造活动中的知识产权人才,可以利用工科背景帮助企业选准研发方向和项目,合法利用他人已有的技术成果,实现突破性发展,并及时将取得的成果在所有目标市场转化为权利,获得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专利代理条例》明确规定,从事知识产权代理工作必须具有理工背景。实际上,从事专利审查和专利分析预警工作,更是只考虑理工背景的优秀毕业生。(2)在知识产权的运用方面,理工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可以将权利状况和技术需求、技术前景结合起来,为权利人设计周密、合理的许可使用和转让合同,向企业、研究机构提供可供合法利用的技术信息。在从事知识产权运营等服务工作时,对互补技术充分了解,有利于促成专利组合,实现价值增值。同时将知识产权融入产业前沿发展,更利于其价值的最大化实现。(3)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理工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可以帮助机关、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将知识产权工作与企业的研发战略相契合,增强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管理的粘合度,减少因科技成果权益分配引发的纠纷。(4)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理工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可以在处理计算机软件、专利、植物品种纠纷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他们能够更为便捷地与技术审查人员进行沟通,迅速把握法律要素和技术环节的关键点和争议点,建立与当事人的良性沟通。行政执法部门引进懂技术、懂法律的知识产权人才可加强在执法过程中的权威性。法院引入此类人才,可形成自己的衡量意见,避免在侵权判定技术分析时可能发生的被技术专家意见书“绑架”的情形,以增加公正性。成立知识产权法院以后,技术审查官也必须具有理工背景。

由此可见,在知识产权人才需求总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具有理工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更具有旺盛的需求。虽然知识产权人才在本质上是综合性、融通性的人才,因此它并不否定文科背景、法学背景的人才构成也具有合理性;但是由于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特殊关联性,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并不重视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应该积极探索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路径。

二、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及其不足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外乎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本科层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主要包括法学本科专业(知识产权方向)、知识产权专业、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辅修知识产权双学位等。其中,教育部在法学一级学科中设立知识产权专业,该专业毕业生授予法学学士学位。目前全国共有35所高校增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3.曾培芳,吴树山:《创办高水平知识产权学院的思考》,载《知识产权》,2012年第5期。第二种形式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在学术型硕士中,法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都设立有知识产权学术型硕士,有些学校是在一些二级学科中增加知识产权方向,有些则是直接设立知识产权硕士或知识产权博士点。另外,在专业硕士中也可以招收知识产权方向。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甚至工商管理硕士中,都有设立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的情况。

上述各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中,没有强调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专业的开设,让具有法学学位的本科生成为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的主流。当然,第二学位、辅修双学位、非法本法硕等模式,都在培养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即便这些模式可以照应理工背景,但是实际的培养质量也不容乐观,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首先,在具体的培养模式上还有待进一步创新。第二学位曾一度是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的主要培养途径,但是现在却面临着生源质量下降、用人单位追求更高学历所带来的困境。在两年的有限时间里,学生很难实现从理工专业向知识产权专业的转型,一些学生更是以第二学位作为跳板,改变原本不受欢迎的二本、三本出身,并非真有兴致以知识产权为业。辅修双学位虽然可以扩大理工背景学生的知识面,但是拘泥于上课的时间只能在周末,学生也没有太多精力投入知识产权专业学习,因此更多的是普及性的教育,而非专业素养的训练。知识产权管理或者法学硕士中也会招收理工背景的本科生,但是与非理工背景学生适用同样的培养方案,缺少知识产权法学或者管理学的基础使得这些学生从事研究型的学习比较吃力。非本法硕在导向上倾向实务,针对生源的法学基本功训练较少,管理学的知识技能更是不在教授的课程之列。

其次,在如何将理工背景与知识产权结合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系统理工学科的学习,学生虽然对技术创新点、产业发展等方面可以有更为精准的把控;但是,理工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过于直接,习惯用基础工具,追求单一正确结果,面对具有“法律属性”和“管理属性”的知识产权知识时,理工背景人才在接触知识产权初期往往会感到无措迷惘。由于知识产权人才必须懂法律、懂管理、懂经济,所以必须在理工背景学生中强化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训练。但是在现有的各种培养路径中,并没有同时兼顾这三种知识的课程体系。同时,现有课程结构上很难同时兼顾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和满足实务需要的技能学习。社会需要具备理工科和法学功底,知科技、晓管理,懂外语、善沟通,了解专利的申请、保护到布局实务,有能力对知识产权进行风险预警和评价其创新能力,同时熟知企业所处领域的技术、内外部创新及竞争环境。现实中,研究生课程一般着眼知识产权理论,偏重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实践、实务性课程很少。

最后,师资队伍以文科师资为主,培养手段上仍倾向于将知识产权作为纯粹的文科专业进行评价和考核。我国从事知识产权教育的教师目前绝大多数来源于大学培养的法学硕士或者法学博士等研究型人才,实务经验相对较少。在知识产权课程体系设置上,各高校还是偏向于从文科专业的角度,尤其是从法学专业和管理学专业的角度,严格贯彻核心课程的培养要求,较少有实验课和实务课,即使具有理工背景,学生的知识产权动手能力仍然不强,不能将已有的理工专业和知识产权实务结合起来。

三、改进我国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的建议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中高端人才较少,双学位和二学位人才过多,通识教育得以在理工专业普遍展开。(见图1)但是,未来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应该更多向中高端水平挺进,通过构筑更为合理的培养路径,不断强化理工专业背景带来的优势,改善和优化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

图1 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及人才结构

(一)创新中高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诚如前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在回应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需求方面都存在缺失。一些具有理工生源的高校应该进行大胆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3+1+2”培养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该模式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3”是理工本科的前3年,学生进入高校后参加理工科专业的学习,由知识产权学院和所在的理工科学院进行联合管理,本科前三年的学习仍以工科为主,学生必须如期完成理工科应修学分。第二阶段的“1”是在四年本科的最后一年从事知识产权专业学习。这些学生将按照知识产权学院的教学计划,系统学习1年的知识产权知识,包括法学、管理学基础课程和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学生毕业时修满所有学分后,取得理工科学士学位,同时获得法学学士学位。第三阶段的“2”是这些学生经过保送或者考试后进入知识产权学院进行硕士阶段的学习。学生可以选择非法本法律硕士或者知识产权法学、管理学学术型硕士。完成“3+1”学业的本科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知识产权管理、法学硕士的“本硕连读”选拔,也可以根据学校的“特区”政策保送攻读硕士学位。这种模式保证了人才知识结构在理工知识、法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之间的复合性和平衡性,有助于理工学生不断改善自己的学识阅历和综合经验。

(二)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培养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实务能力

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由于其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思维方式的综合性,为社会所大量需要,在实务工作中也更能凸显其价值和优势,形成个人社会竞争力。4.田军强:《实务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1.因此在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中高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应该考虑社会的现实需求,在扎实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构建知识产权实验室,模拟仿真专利申请流程、专利分析预警流程,对企业实证案例和法律保护案件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工背景与知识产权实务结合的重要基点就是产业。通过实务课程,建立起机械、光电、生物、医药、互联网、自动化等技术为背景的各类产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这种培养模式下,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的实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对知识产权法律和管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具体,无论是将来进入社会成为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抑或是继续知识产权学科研究,都能够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改变教师队伍结构单一现状

实务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给教师队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具体有以下建议:第一,在知识产权学院的框架下建立起复合型的教师队伍,涵盖法律、管理、经济等各个学科的教师。同时,鼓励知识产权学院与法学院、工科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合作,引进其他学科的课程共同培养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第二,在教师队伍中增加兼职教师的数量,尤其是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强化教学的多样性和实务性。可以考虑聘请实务工作者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对学生进行双导师制培养。同时,结合理工背景学生的实际,聘请实务部门专家执教实验课,或者将实践教学的课堂直接延伸到实务部门。第三,不断改善知识产权教学环境和待遇,引进国内外更多的高端人才参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教师队伍的积淀,不仅在知识产权分析预警、知识产权诉讼代理、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实务等方面形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且针对具体的产业和技术需求,在新材料、新能源、光电工程、社会公共安全科技、互联网、化学工程、生物医药以及文化产业等领域,集聚一批“术业有专攻”的实务型知识产权师资队伍。

(四)建立独立的知识产权学院

独立的知识产权学院能够在实质上激励创新,从而打破传统法学院或者管理学院在培养人才上出现的固定思维,它能够在依托本校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有针对性的创新,更好地凸显理工背景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诉求。知识产权学院的基本定位就是文、理交叉且融贯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新型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应该建设有知识产权法学学科和知识产权管理学学科两大学科齐头并进、协调发展、融合交叉、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它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格局,在学科交叉、融会贯通上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四、结语

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产权人才供不应求,具有理工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由于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优势,更能符合当今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复合型、融通型、实务型的需求。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征程中,需要有更多的高校依托其理工背景与学科优势,加强多学科交叉与渗透,形成知识产权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如果能够将“3+1+2”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论应用到实践,同时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改善教师队伍,这样一定能为社会输送更高质量、更符合需求的知识产权人才,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ng Path for IPR Talents with Technical Backgrou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should not only know a lot about laws, economy and management, but should also have the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many occasions. Whether working as a patent attorney or in corporate IP management and patent cases trials, they need to use technic knowledge to communicate wi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ff , to judge and to explore the substance and scope of protection of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nd patent claims. IPR talents with technical background are in a large demand, but there is a great challenge in their cultivating path at the same time. In this article, innovating talent-training model by using “3+1+2” pattern, develop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by setting up suitable course, changing teachers’ structure of knowledge and setting up independent IPR college are recommended.

Technical background ; IPR talents ; Cultivating path

梅术文,法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江苏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丁旻玥,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理工背景知识产权硕士培养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理工实务法学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征稿简则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陈光中:理工男变身“披萨达人”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法学
O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