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父亲的儿歌中

2015-05-04 03:49姚鸿
百年潮 2015年3期
关键词:叶儿校歌育英

姚鸿

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陈华大姐打电话给我,劈头就问:“《小小叶儿哗啦啦》这首儿歌,是你爸爸写的吗?”“是啊!”我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因为这首歌我太熟悉了。

1992年,长征出版社准备为我父亲编一本文集,因为我是学党史专业的,父亲特别让我参与选编,帮忙收集一些资料,感受一下他的当年。选编《小小叶儿哗啦啦》过程中,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争执,怎样处理他写的一些诗歌,其中有一批儿歌,也有《小小叶儿哗啦啦》这首歌。当时出版社对文集的选编是有字数要求的,我觉得,比起他在战火中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通讯报道和后来写的那些杂文、散文,评论、社论,这些儿歌有点“土”,分量不够,而我父亲却很坚持。最后出版社决定,这些诗歌都不上文集的目录,少量选一点,只作为文集的补白,上哪些诗歌由责任编辑视编排的需要决定。文集交稿后,我父亲就没再过问。1993年文集《笔舞龙蛇走天涯》出版,这首儿歌未能收入,我父亲不无遗憾。我的心中也留下了一个结。

“你知道吗,这首儿歌是我们育英学校的校歌!虽然个别词句有所改变,但主要内容是一样的,我一直在查找这首歌的真正作者,终于让我找到了!”“真是太巧了,我才知道,词作者姚中就是你父亲姚远方!太巧了、太巧了。”陈大姐有点激动地说。“你知道唱着这首校歌长大的是些什么人?那是领袖、将帅们的后代啊!”接着,陈大姐向我详细叙述了她的“寻歌历程”,稍后又发来了2012年11月她在育英学校网站上发表的文章《育英校歌的历史初探》。陈大姐问我:“你父亲生前知道这首歌已成为育英学校的校歌么?”是啊,我父亲知道吗?新中国成立以后,父亲一直在军队工作,我的哥哥姐姐都在部队子弟学校上学,从未有人向他提到这首校歌;编文集的时候他也没有提到过。因此,我肯定地回答说,父亲生前是不知道的。陈大姐说,真遗憾,你父亲要是能留下一些创作背景该多好!

经陈大姐的提醒,我在网上仔细地搜寻,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相关的材料,可惜没能如愿。然而我却意外地发现父亲这首儿歌,在新时期曾广为流传。在网上,有一曲非常好听的童声合唱,用了父亲的词,曲名就叫《小小叶儿哗啦啦》;电影《天安门》中,女教师带领孩子们在天安门广场演唱的那首歌,曲调不同,也用了《小小叶儿哗啦啦》的原词……这样一首从战火硝烟中走来,承载着历史印记和时代风尚的优秀儿歌,我怎么会觉得它“土”呢?

想当年,我父亲写作这首歌的时候,还不到20岁。抗战初期他就读于福州理工学校,1937年4月参加民先、反帝大同盟,1938年5月在叔父姚耐的指引下奔向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学习结束后转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继续深造。1939年夏,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敌后抗日前线。父亲随华北联合大学来到晋察冀边区,任华北联大文学系教员,联大文工团儿童演剧团团长,带着200多个小队员学习、演出(著名电影演员田华当时就是该剧团成员之一)。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父亲创作了《小小叶儿哗啦啦》(又名《生在边区好地方》)《小木枪》《边区儿童团》等一系列儿歌。“一枝木枪二尺八,爹爹叫我快长大,长大了给我一匹马,我要骑马挎枪保国家。风来吹,雨来打,风吹雨打我不怕;河水深,高山大,山高水深越过它。我年纪虽小志气大,扛起了大枪走天下,革命成功回了家,胸前也要挂朵大红花。”(儿歌《小木枪》)这些质朴、上口的儿歌,深深地影响了晋察冀边区的孩子们,让抗战到底的信念,深入人心。

陈大姐“寻歌”的故事,写出了父亲创作的儿歌对一代人的影响。我开始理解父亲为什么如此看重那批儿歌,为何对它们情有独钟。他在后来的许多作品中不断地使用着那些儿歌的元素。“小小叶儿哗啦啦,儿是娘心一朵花,娘盼我儿快长大,哗啦啦,快长大……”这是我父亲在他最具影响的纪实散文《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中,用他的儿歌改写的一首摇篮曲。

我父亲生前任职不高,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老报人,无论是在军报的领导岗位上,还是创办《中国老年报》,他始终笔耕不辍,留下了不少精品力作。他的老战友魏巍评价他说:“远方同志新闻写作的特色,是有很强的文艺性,或者说是新闻与文艺水乳交融在一起”,“他的新闻作品既有艺术魅力,使人爱读;又忠于实际,令人可信。”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他总是爱憎分明地颂扬人民战士,揭露和鞭挞万恶的敌人。他的笔,实际上是一杆枪。”

(编辑 杨 琳)

(作者是中共党史出版社副社长)

猜你喜欢
叶儿校歌育英
顾小晶坚守基层育英才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逆境之中育英才
博尔塔拉老年大学校歌
南瓜
巍巍学府 作育英才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大学最动听“校歌”,你pick哪首?
叶儿
消失了的存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