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歌剧巡礼

2015-05-05 08:48欧南
歌剧 2014年8期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谢尔盖麦克白

欧南

【歌剧内容】卡捷琳娜生活在一个没有欢乐的家庭中,她的公公鲍里斯一直对她横加指责,这使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卡捷琳娜更显得郁郁寡欢。这时,善于勾引女人的仆人谢尔盖乘机勾引了卡捷琳娜。对儿媳存有不轨之心的鲍里斯抓住了谢尔盖,并将他毒打一顿。而被鲍里斯折磨得几近疯狂的卡捷琳娜在饭菜中下了毒药将鲍里斯毒死。

卡捷琳娜希望能和谢尔盖成为夫妻,正在两人幽会时,被她的丈夫济诺维发现,谢尔盖又用皮带将济诺维勒死。正当卡捷琳娜和谢尔盖结婚时,藏在酒窖中的济诺维的尸体被人发现,两人被捕。在被流放西伯利亚的途中,好色的谢尔盖又爱上了女囚索涅特卡,这使得心灰意冷的卡捷琳娜陷入了绝望,她将索涅特卡推入河中,自己也随之而去。

专制集权下的无声呐喊

1936年1月,苏联《真理报》上发表了日丹诺夫的一篇社论《混乱替代了音乐》,矛头直指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文中这样说道:“乐曲一开始,听众就被刻意制造出来的不协调而混乱的声流所震惊……它把‘梅耶霍德主义最负面的特征(而且还加重了数倍)带进剧院和音乐中。我们有左派分子的困惑,而不是自然的、属于人的音乐。”从此这部洋溢着人性的关爱和对苦难同情的作品被无情地打入冷宫。而这一切正是斯大林在1月份亲临现场观看后发生的事情,在此之前,这部歌剧已经盛演了2年,声名也已远播海外。

这个打击对当时年仅30岁的肖斯塔科维奇来说,不啻是当头棒喝,也浇灭了他再度创作歌剧的信心。但对肖斯塔科维奇这种表面上看起来懦弱、顺从的作曲家来说,他内心的抗拒从来都不曾动摇过,只不过他用了一种更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罢了。从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四重奏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那种尖锐的嚣叫,滑稽的音型,冷漠、怪诞、嘲弄的音响效果。显然,在无情的政治高压之下,在颂歌替代正常的内心表达的年代,滑稽的苦笑、小丑般的嘲弄反而显得更为正常些。

对于20世纪的音乐来说。肖斯塔科维奇具有特殊的意义。肖斯塔科维奇生活在一个专制集权的时代,由于环境的特殊,他的愤怒和痛苦只能用隐晦的手法表达出一种无声的呐喊。在20世纪的音乐文献中,肖斯塔科维奇特殊的意义在于表达了被压制者的心声,相比于西方具有独创性又不免有着破坏性的“先锋音乐”来说,肖斯塔科维奇既有复杂多变的现代作曲技巧,又有鲜明的个人特征。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的音乐表达了在一个特殊的年代,被政治无情压制的苦难灵魂的心声。

肖斯塔科维奇共写有三部歌剧,其中,有两部歌剧是按照果戈理的喜剧改编的。一部是《鼻子》,是他早期的一部实验性的先锋歌剧,也曾被查禁。还有一部《赌徒》写于他的《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之后,但一直到1978年,肖斯塔科维奇去世之后才以音乐会的形式上演,一直到1990年才以歌剧的形式于莫斯科正式公演。故此,知道这部歌剧的人并不多。而这部《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是一部庞大的作品,全剧共分四幕,也是他最重要的歌剧作品。歌剧的结构是交响性的,常被人认为是一部使用歌剧形式的四乐章的悲剧交响曲。这部歌剧由于在上演后(1934年)受到苏联当局的批判而使得作者将其名字改为《卡捷琳娜-伊斯梅洛娃》,也就是剧中主人公的名字。但它还是在苏联境内长期遭到禁演,一直到了斯大林去世以后才又恢复上演。而在1963年1月8日,在莫斯科的斯坦尼斯拉夫一丹钦科音乐剧院再度公演的,是经过肖斯塔科维奇修改的新版本。

列斯科夫的小说

《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的故事来自俄国19世纪作家列斯科夫的同名小说,相对于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作家来说,列斯科夫仿佛是个不太重要的作家,几乎被人遗忘。虽然高尔基曾经认为他足以和以上几位作家相提并论,但实际上除了苏联境内,列斯科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不大。列斯科夫基本上是一个以写中短篇小说为主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隐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同情弱者,鞭挞愚昧。本杰明曾经在一篇《讲故事的人》的文章中,盛赞列斯科夫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但奇·隆的是,列斯科夫曾受到高尔基、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以及本杰明等人的赞美,但实际上阅读他小说的人并不多,这或许也是命,正如被卡萨尔斯竭力推崇的作曲家E.穆尔一样,天才没有命,好比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也只能让有识之士哀叹了。

鉴于列斯科夫对国内的读者来说并不熟悉,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情况。列斯科夫于1813年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他16岁丧父,家道开始中落,在辍学谋生的前提下,又以旁听生的身份先后学习过农艺学、罪行调查学、国家法和解剖学。由于职业需要,在进入社会的十余年间,列斯科夫的足迹几乎遍及俄国境内。广泛接触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为他今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861年,也是俄国开始废除农奴制的这一年,列斯科夫迁居彼得堡,从一开始的业余写作进入到真正的文学生涯。此时,他已是人到中年,正是一个作家思想上最成熟的时候。但他初期的文学生涯并不顺利,由于蓄谋镇压进步学生的沙皇政府诬蔑学生是纵火犯,不明真相的列斯科夫自以为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发表文章要求查明真相。这引起了进步人士的公愤,认为列斯科夫支持了警察当局散布的恶毒谣言,不屑与之为伍,在遭到同行鄙视的时候,被激怒的列斯科夫反而和进步人士为敌,写下了攻击革命者的小说《麝牛》、《走投无路》等。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列斯科夫是在被视为反动文人中度过的。

但就是在这段被曲解、被同行不齿的年代里,列斯科夫写下了他一生中最优秀的小说《衰落的事业》、《吵吵嚷嚷的女人》和堪称杰作的《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这些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俄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塑造了各种不同阶层人物的典型形象,人物性格鲜明,加之寓意深刻,体现了列斯科夫不凡的对于人物的观察能力和塑造能力。

列斯科夫的作品大多以中短篇为主,广泛运用了民间的口语,俚语以及各种形式的民歌手法,具有浓郁的地方性特征。正如高尔基所说:“列斯科夫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人民的作家,他全然没有受外国影响的沾染。”这段评论恰如其分地指出列斯科夫是一位民族作家,而他之所以被遗忘,正是因为它不像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那样的写作更具有世界性。

1895年,列斯科夫在彼得堡逝世,结束了他曲折痛苦的一生,高尔基称他是“悲剧性的人物”并非言过其实。因为直到去世,他都不曾得到同时代人的普遍谅解,这对一个有良知、同情弱者和人道主义的作家来说,不啻是一个悲剧。

卡捷琳娜

——折射心理现实与社会现实

列斯科夫的中篇小说《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创作于1865年,细腻写实地描写了女主人公卡捷琳娜·伊兹梅洛娃在不幸的命运旅途中一步步地走向悲剧。作品带有心理小说的色彩。作者之所以把卡捷琳娜比作莎士比亚剧作中人人皆知的麦克白夫人,并不是因为卡捷琳娜有着同样的邪恶,而是人的心理现实,社会现实。卡捷琳娜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长久的压抑导致了心理上的扭曲,当浪荡的雇工谢尔盖用言语挑逗她时,被唤醒的饥渴的情欲促使了卡捷琳娜不顾一切地用极端的方式来换取片刻的幸福。

或许我们不能否认卡捷琳娜内心深处所隐藏的邪恶的一面,如果在一个良性的社会里面,这种邪恶会被抑制。但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里,卡捷琳娜只是一个可怜的玩物,她没有尊严,更不可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她追求爱,甚至不会去思考一下爱的对象是否值得,她太饥渴了,为了爱,卡捷琳娜不惜杀死自己的丈夫和公公,但她满腔的热情和爱意迎来的还是情人的不忠。卡捷琳娜最终在和情人流放的途中,绝望地抱着情人的新欢跳入冰冷的河水中。

从小说的角度来说,作品的确是令人震撼的,他写出了一种深刻的不幸,一种让人无法不思索的社会悲剧,尤其是心理上的悲剧。卡捷琳娜其实可以作为心理学上一个经典的案例来看待,她一直处于极端的境遇中,压抑——被唤醒——杀人——情人的背叛——自杀。这种在常人身上很难去体验的感觉,全都降临在了这个不幸的女人身上。

卡捷琳娜为着了魔,她仿佛一只潘多拉的盒子,当内心压抑的欲望被点燃后,剩下的就是疯狂,不顾一切地让内心的毒素释放出去。卡捷琳娜不但杀死了公公和丈夫,甚至杀死无故的孩子费佳,这段令人惊悚的情节,在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中被删掉了。相对于小说来说,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给予了卡捷琳娜以更多的同情,在这个本来应该是表达“恶”的人物中,肖斯塔科维奇给予了很多同情和人性的色彩。难怪苏联当局会对肖斯塔科维奇大加鞭笞,对当局来说,这种“形式主义”的所谓人性是遭到否认的。

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这部歌剧时,显然有着自己的理解。这部悲剧从一个方面来说,是反映了人性的“恶”,但肖斯塔科维奇对剧中的卡捷琳娜却充满着同情和悲悯。他曾说过:“列斯科夫把女主人公卡捷琳娜描写成一个堕落的女人,但是我却把她写成一个很有才能的聪明的女人。她之所以要犯罪,实际是对使她陷入无可奈何境地的生活所作的一种抗议。”或许肖斯塔科维奇真正的寓意是对当时恐怖环境的抗议。肖斯塔科维奇曾经用悲愤的文字表达了他对时代的认识:“我们时代的基本冲突就发生在这模糊的灰色的中间地带。我们全都爬在一个大的蚁冢上,在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命运是坏的。我们受到的待遇是粗暴的、残酷的。谁稍微爬得高一点,就马上想折磨别人,侮辱别人。”肖斯塔科维奇的这些思想正是他对卡捷琳娜给予无限同情的心理基础,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同情往往来自对自身命运的认同。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不是写给幸福、祥和、有着安全保障的人听的。对没有经受过恐怖、苦难、朝不保夕、动辄会被关进集中营的人来说,也许很难理解肖斯塔科维奇常常喜欢用反讽、隐喻、尖锐,甚至是一种胡说八道的呓语的音响手法来写音乐,巴托克曾经嘲弄过他,并模仿他的音乐给予鄙视。索尔蒂也不理解他的音乐,而肖斯塔科维奇正是用一种扭曲,隆诞的音响表现,向世人展示他隐晦的抗议。

《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从一个侧面能看得出肖斯塔科维奇正处于年少气盛的状态,他的同情心,他的人道主义,他的不流俗,不世故。他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不幸的悲悯,使得这部歌剧洋溢出博大的人性关怀的情怀。

猜你喜欢
肖斯塔科维奇谢尔盖麦克白
“好”伙计
肖斯塔科维奇第四首赋格曲音乐分析
红场上的癫僧读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见证》
皮夹里的相片
谈麦克白“选择”的悲剧
俄罗斯航天员谢尔盖助阵201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八)——第八弦乐四重奏oP. 110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七)—— 第七弦乐四重奏 op.108
麦克白夫人
——他者形象的再现
人文主义视角下对《麦克白》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