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梭戛长角苗服饰演变的三重向度

2015-05-08 09:02
丝绸 2015年1期
关键词:头饰蜡染服饰

段 磊

(四川美术学院 中国画系, 重庆 401331)

历史与文化

论梭戛长角苗服饰演变的三重向度

段 磊

(四川美术学院 中国画系, 重庆 401331)

以贵州六枝特区的梭戛长角苗服饰为研究对象,采取历时文献溯源和同时性田野调查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通过对长角苗服饰本体进行细致深入地研究,梳理了长角苗服饰在造型、材料、工艺三重向度上的演变历程。概述了梭戛长角苗服饰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对周围先进文化的融合与吸纳,揭示梭戛长角苗服饰演变背后当地人审美价值观念的转变和长角苗服饰发展的一般规律,力求探寻服饰与长角苗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而将这个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并且正走向开放的梭戛长角苗服饰清晰地展示出来。

长角苗服饰; 服饰造型; 材料; 工艺; 演变; 三重向度

服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表征,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服饰的变异性,从纵的方面说,表现为时代性;从横的方面说,则表现为一种流行性。传统民族服饰不光从其独特的款式、面料、色彩、工艺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还蕴涵了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和特定人群的审美意识形态及社会生活状况。苗族人民在适应生存环境的情况下,服饰从“越俗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到“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再到后来的养蚕抽丝,纺织做衣和刺绣花样,由残酷的生存需要发展成为一种实用与审美共融的艺术[1]。

而作为苗族支脉的贵州西部六枝特区的梭戛长角苗,因其独特的“长角”头饰而得名,这种头饰是把头发通过倒八字的方式缠绕到木角上(木角约50~80 cm长),然后再用白头绳把头发系紧。同时,梭戛长角苗还以其服饰精巧的制作工艺、绚丽的色彩、独特的形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苗族人民传统文化底蕴。由于长角苗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笔者对其服饰的变迁只能从相关文献和人们的口头传说,以及现今为数不多的实物或者影像资料中去探究考察。因此,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并拍摄相关照片,主要从造型、材料、工艺三方面论述了梭戛长角苗服饰的变迁历程。

1 长角苗服饰造型的演变

由于“长角苗”这一称呼在明清之前的苗族文献内并没有出现,杨万选先生在《贵州苗族考》一书中是这样追溯“长角苗”称呼起源的,“长角一名乃汉人对此族的称呼……此族多居纳雍、织金境,如瓜瓦鸡场、少甫马场、火烧诸坝化洞、催龙及高兴寨等”[2]。书中所说的长角苗和如今贵州六枝特区梭戛长角苗的活动区域大致相同或相近,如高兴寨等。且由于20世纪50年代之前关于长角苗服饰的文献和影响资料相对较少,所以针对其服饰造型的变迁本文主要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讨论。

20世纪中叶的贵州六枝特区梭戛,长角苗人口数量较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几乎断绝,物质水平还是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所以其服装还比较简单。例如当时女性服装只有上衣和下裙(图1),并没有后来出现的棉衣、内衣等服装样式。并且当时也只有胸片、背片、臂片、袖片等服饰的主要部分是蜡染的,其他都是以普通的蓝色布片代替,不像如今的服饰种类多样。而男性服装(包括儿童、成年男子和老人)主要以靛蓝麻布上衣搭配白色麻布裙裤为主,整体造型相对来说都较为单一。

图1 长角苗服装Fig.1 Longhom Miao clothes

及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长角苗女性服饰还是以上下装为主,但是由于衬衣(上衣内)的出现,原有衣服的衣领由交叉变为对襟。与此同时,除了重大节日,长角苗男性开始偏向穿着汉服,最多只是穿着普通对襟大褂,不再与特定衬衣、裤子搭配。这在以往其他苗族服饰中是未曾出现的变化,可以看出其受现代社会进程的影响,间接证明了长角苗人与外部社会交流的增加。正如人类学家克莱德·伍兹所说,“文化物质是被接受或排斥,完全取决于它在接受文化里的效用、适宜性和意义”[3]。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长角苗妇女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制作服饰,但其服饰仍未产生明显的变化。只是颜色逐渐由原来的红、黄、白、蓝四色变为蓝白为主的两色服饰,按当地老人的说法是这样更容易在起雾的时候辨别清楚,因为蓝白两色的服饰对比更加鲜明,形式更为简洁。此外,在服装搭配上也有一些小的变化,如在上衣和衬衣之间新增了一种条纹式的毛线衣;在裙子内搭配有白色条纹的蓝色运动裤(在此之前长角苗女性是从来不穿裤子的)。

在长角苗服装发生演变的同时,其具有标志性的“长角”头饰也正在发生变化。以往的头饰主要由50~80 cm长的木角和重约1.5~3 kg的头发构成,木质长角一般呈月牙形,头发以制作者本人为主同时掺上先祖部分头发,寓意血脉相承,头饰相对较小,一般长度都不超过肩膀宽度。及至新中国成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材料和风俗的变化,“长角”头饰逐渐向更高更长的趋势发展,新型的长角头饰甚至可以接近1 m,相对长角苗女性娇小的身材显得更加美丽。

那么,为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长角苗服饰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在此可以用美国学者恩伯的“涵化”理论来诠释,“当一个群体或社会与一个更为强大的社会接触的时候,弱小的群体常常被迫从支配者群体那里获得文化要素”[4]。正是由于长角苗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外界社会的影响,所以其服饰正在逐渐被汉化,或者说是掺杂进了越来越多的汉族服饰特征。这种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长角苗人的服饰发展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2 长角苗服饰材料的演变

长角苗人服饰材料的演变与其他民族服饰材料的变迁有着诸多类似之处,例如都经历了一开始以植物(草、叶)和动物(皮、毛、羽)等天然材料为主到丝、麻为主的纺织材料的变化。也就是明代沈攒《五溪蛮图志》中描述的:“昔以褚木皮为之布,今昔用丝、麻染成五色、织花绸、花布裁制服之。”固自明清开始到近代,麻一直是苗族服饰传统的制作材料。

但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长角苗人与外界交流的增多,特别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布票的出现,长角苗服饰逐渐由传统的麻布改为棉布。新中国成立前,长角苗人主要是自己种植黄麻,自己进行服饰材料的纺、织,然后对其进行蜡染、刺绣;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对外经济活动频率的增加,长角苗人更多选用由厂家直接生产的化纤面料来制作服饰,因为这样更加方便,成本更低,还大大缩短了服饰制作周期。

在通过对当地老人的走访后,笔者发现造成长角苗服饰材料改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化纤面料比传统的麻制材料穿起来更加舒适,清洗更加方便。棉线比麻线要精细很多,无论从制作还是穿着都更加便利,所以麻制材料逐渐淡出了长角苗人的视野。另外,现代化纤材料比传统蜡染的麻线色彩更为丰富,特别是彩色棉线的出现使长角苗人服饰色彩更加鲜艳多姿,深受当地人特别是女性欢迎。并且由于在彩色棉线上刺绣比在麻线上更为容易,所以麻线失去了其存在意义。以长角苗女性嫁衣为例,在彩色棉线代替麻线后,嫁衣上出现了更多的绣片,而普通的长角苗服饰也有原来的蓝白二色为主变成了现在的红、黄、蓝色为主。

同时,由于毛线等材料的出现和在头饰制作中的应用,使得以往完全由头发构成的“长角”头饰的重量大大减轻,这就为其大型化奠定了物质材料基础,长角苗女性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和节庆时佩戴更为硕大的头饰(图2)。

图2 女子头饰Fig.2 The headwear for women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交通条件更加便利,传统长角苗人靛染的棉布已逐渐被从市场上买来的碎花布和条纹布代替,刺绣面积加大,甚至有了全刺绣、全蜡染服饰的产生。随着彩色毛线的应用,长角苗妇女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完成一件服饰,因为彩色毛线要比以往的棉线更粗,这样就减少了劳动时间,并且完成的作品更加简洁美观。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在不难在市场上看到类似长角苗服饰的衣物,这种现代化的批量生产正在使长角苗服饰失去那中传统的厚重感,也就是德国天才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所说到的艺术品的那种“光晕”的丧失。这也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3 长角苗服饰工艺的演变

在历史上,长角苗人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中,其服饰主要也是通过自织、自纺、自染、自绣、自制完成。在相关博物馆和历史照片中,都可以看到其服饰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但随着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这种独特的民族服饰正在失去原有的韵味,其生产工艺也正在走向衰亡。

通过文献记载大致可以推论,长角苗的先民在战国秦汉之际就已经知道把木皮通过搓揉织成布,即范晔编撰的《后汉书》中所谓的“织绩木皮”,这种“树皮布文化”与传统的中原“衣冠文化”大为不同。其先民在秦汉之后才逐渐掌握种麻养蚕技术,通过纺轮、梭等工具完成材料的纺织(图3)。长角苗人这种传统的纺织模式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人使用,当地人将自己种植的棉、麻采摘回家后,通过和石灰等材料混合熬制后用手反复搓揉,接着用纺车织成麻布。在这一段时期内,长角苗妇女的裙子都不是缝合而成,而是用绳子把块布系起来拼接成衣的。这种“多拼合,少裁剪”的方式也说明长角苗人长期以来一直缺少工具,技术相对落后。所以,到了七八十年代,仍然采用传统工艺进行纺织的长角苗人越来越少,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现成的布料进行加工,这样既方便又缩短了制衣时间,但其整体服装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图3 纺 纱Fig.3 Spinning

类似于纺织工艺的起源,长角苗先人在汉代就掌握了从植物中提取染料的技术,即“染以草实”。通过不同植物来提取不同颜色的染料,如把植物的花、茎等部位用水浸泡然后进行搓揉,最后把布料放置其中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效果。从当地人们口中和历史资料来看,长角苗人的染色主要以靛染和蜡染为主。以蜡染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长角苗人蜡染工艺还比较简单,且蜡染范围还比较少,主要集中于胸片、背片、臂片等部位。而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三色(红、黄、蓝)蜡染盛行,这也是由于当时彩色棉线的出现带来纺织工艺的进步的原因。到了90年代以后,长角苗人的蜡染工艺更加完善,已经出现了全蜡染式的上衣。这种全蜡染式的上衣与其他苗族服饰蜡染最大的区别,是长角苗人的蜡染图形、纹样更为紧凑,看起来更加饱满、厚重(图4)。一些几何图形如云雷纹、卷草纹、星芒纹、太阳纹、哥涡纹、螺旋纹等,经疏密层次的构成,非常抽象地象征日月星辰,宇宙万象,寄托着苗民对自然的热爱[5]。

图4 蜡染片Fig.4 Batik piece

与纺织、染色工艺不同,长角苗人的刺绣工艺在近代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为刺绣受周围环境、地点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刺绣的针或布料携带起来也较为方便,随时都可以进行。长角苗人刺绣起源大约也和纺织染色起源时间相近,在春秋就已经趋于成熟,如“从湖北马山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看其质地、品格、技法、造型与现代苗绣可谓无二致”[6]。及至近代,其刺绣技术主要表现为挑花,也称“挑织”“十字花绣”“十字挑花”,多用彩色的线在布料上挑出许多很小的十字,形成各式各样的图形。长角苗人的刺绣工艺和刺绣图案基本上和以往相同,只是在个别地方的纹路或者颜色有所变化(图5)。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上出现一些小的手工作坊或者是一些企业用现代技术(如电脑绣花)大量生产刺绣品,与之相比,传统长角苗刺绣品的成本相对较高,所以传统刺绣工艺今天也面临着衰亡的危险。

图5 绣 片Fig.5 Embroidery piece

现在,曾经的纺车、染缸、绣针正在逐渐淡出长角苗人的视野,正如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所面临的问题一样,50年代人人都会的东西而今只有村里的老人还依稀记得。长角苗服饰虽然处于这样一种流动的变化中,但仍是“深深根植于特定文化模式中的社会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7],这种特定文化模式就是其独特的民族内涵。

4 结 语

随着长角苗人与外界交流的日趋频繁,其服饰的制作材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现代工业产品——棉线、毛线、丝绸、布料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纯手工材料,生产工艺也更加先进,无论是纺织、染色还是刺绣工艺都更加完善、进步,但这也大大加快了传统工艺的消亡过程,拥有传统手艺的制作者正在逐渐消失。由于材料和工艺的变化,六枝特区梭戛长角苗服饰的造型也不同于以往,如“长角”头饰更加硕大,服装出现了毛线衣和运动裤与传统服装的搭配,颜色更加亮丽等。过去相对封闭原始的长角苗服饰正逐渐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对于长角苗人来说,其服饰也在这种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过程中逐渐变化,但仍是其独特文化模式的重要体现,还是其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主要标志,是其文化的基本载体,而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表征。只有通过对这种服饰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脉络进行详细梳理,人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长角苗人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的改变,认识长角苗人服饰文化的审美内涵及其民族精神的实质,进而在文化交流与碰撞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中更好地去发掘保护这种悠久、独特、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

[1]祁春英.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艺术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92. QI Chunying. Study of Dress and Personal Adornments of China’s Minority[M]. Beijing: The Ethnic Publishing House,2012:92.

[2]杨万选.贵州苗族考[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98. YANG Wanxuan. Research of Guizhou Minorities[M]. Guiyang: Guizhou University Press,2009:98.

[3]克莱德·伍兹.文化变迁[M].施惟达,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31. CLYDE W. Cultural Change[M]. Translated by SHI Weida. Kunming: Yunnan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1989:31.

[4]C·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M].杜彬彬,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565. CAROL E. Cultural Anthropology: Man&Civilization[M]. Translated by DU Binbin. Shenyang: Liaon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88:565.

[5]徐百佳.贵州苗族图案元素的运用与创新[J].丝绸,2010(10):30-34. XU Baijia.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Miao people’s patterned elements in Guizhou[J]. Journal of Silk,2010(10):30-34.

[6]杨国.苗族服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37. YANG Guo. Miao Dress[M]. Guiyang: Guizhou People’s Publishing,1997:37.

[7]安丽哲.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61. AN Lizhe. Symbol·Gender·Heritage: Art Anthropology Study on Miao National Dress[M]. Beij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2010:61.

《丝绸》参考文献撰写规范

来稿涉及的参考文献需提供中英文对照,请按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准著录,并在正文中标出相应序号,举例如下:

1) 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 题名: 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 其他责任者(任选). 版本项.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引文页码.

例:[1] 霍斯尼 R K. 谷物科学与工艺学原理[M]. 李庆龙, 译. 2版. 北京: 中国食品出版社, 1989: 15-20.

HOSNY R K. Grain Science and It’s Technology Principle[M]. Translated by LI Qinglong. Version 2. Beijing: Chinese Food Press, 1989: 15-20.

[2] PIGGOT T M. The Cataloguer’s Way Through AACR2: From Document Receipt to Document Retrieval[M]. London: The Library Association, 1990.

2) 专著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析出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 专著题名: 其他题目信息. 版本项.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析出的页码[引用日期].

例:[1] 白书农. 植物开花研究[M]// 李承森. 植物科学进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146-163.

BAI Shunong. Research on Flowering Plants[M]// LI Chengsen. Advances in Plant Science.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8: 146-163.

3) 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连续出版物题名: 其他题名信息, 年, 卷(期): 页码.

例:[1] 张旭, 张通和, 易钟珍, 等. 采用磁过滤MEVVA源制备DLC膜的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38(4): 478-481.

ZHANG Xu, ZHANG Tonghe, YI Zhongzhen, et al. DLC films prepared by filtered MEVVA system[J].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2, 38(4): 478-481.

[2] 闵云霄. 中国服装国际化瓶颈待破[N]. 中国企业报, 2012-04-17(25).

MIN Yunxiao.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clothing bottleneck to be broken[N]. China Enterprise Newspaer, 2012-04-17(25).

4) 专利文献

[序号] 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 专利题名: 专利国别, 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 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例:[1] 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的制备方法: 中国, 88105607[P]. 1989-07-26.

JIANG Xizhou. A method of warm medicine for external application: China, 88105607[P]. 1989-07-26.

5) 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 题名: 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1]萧钰. 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 (2001-12-19)[2002-04-15]. http:∥www.creader. com/news/200112190019.htm.

XIAO Yu. Publishing industry informatization entering into the fast lane[EB/OL].(2001-12-19) [2002-04-15]. http:∥www.creader. com/news/200112190019.htm.

6) 标准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S]// 专著主要责任者. 专著题名: 其他题目信息. 版本项.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析出的页码.

例:[1] 国家标准局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 GB/T 2659-1986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S]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文献工作国家标准汇编: 3.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8: 59-92.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 State Bureau of Standards. GB/T 2659-1986 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mes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S]//China 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of Standardization for Documentation.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for Documentation: 3. Beijing:China Standard Press, 1988: 59-92.

Three Dimensions of Development of Suojia Longhorn Miao Costume

DUAN Le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Chongqing 401331, China)

This paper takes Suojia Longhorn Miao costume in Liuzhi District, Guizho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dopts artistic anthropology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diachrony literature review and synchronic field investigation to carefully and deeply study Longhorn Miao costume and settle its development course in three dimensions-style, material and craf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bsorp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by Longhorn Miao costume in this period and demonstrates changes of local people in aesthetic value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Longhorn Miao costume and general development law of Longhorn Miao costum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inne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stume and Miao culture and clearly display Longhorn Miao costume which tends to be ope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nghorn Miao costume; costume style; material; craft; development; three dimensions

doi.org/10.3969/j.issn.1001-7003.2015.01.013

2013-11-29;

2014-05-28

段磊(1978-),男,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术学的研究。

TS941.11;K892.23

B

1001-7003(2015)01-0071-05 引用页码: 011302

猜你喜欢
头饰蜡染服饰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蜡染的纹饰探讨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炫彩头饰
马丽蜡染作品
蜡染手绢寄深情
头饰类恐龙
蜡染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