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专家许心武

2015-05-08 03:05王荣王抒滟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5年3期
关键词:河南大学水利

王荣++王抒滟

9岁丧父,历经艰辛,立志整治水患

许心武9岁丧父,饱受生活的艰辛。因自小目睹江淮地区水灾频仍,发誓长大后要治理大江大河,为民消灾。

1915年,许心武考入河海工程专科学校特科班,师从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1917年毕业后,就职于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曾参与筹建卢沟桥水文站,在永定河上进行水库勘查。1924年又留学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不久转入依阿华大学研究院,学习水利工程,1926年获硕士学位。留美时许家生活极其艰辛,勉强度日,他将自己的勤工俭学所得寄做家用。为了拯救满目疮痍的祖国,许心武在美国加入了国民党,企图找到一条民族复兴的道路,谁知这条路他走错了。

1926年回国后,许心武任河海工科大学物理实验室教授。后在南京任职于国民党中央党部,并在国民政府负责拟订华北及淮河、黄河等水利机构的组织和工作方案,组织华北水利委员会、导淮委员会及黄河水利委员会。

1930年许心武受聘于中央大学,教授水文学及防洪学。

1931年,水灾肆虐,民不聊生,作为水利工作者,许心武忧心如焚,常奔波在千里黄河岸边,努力掌握第一手汛情资料,每天工作不计时间,深夜时常伏案编写治水方案。

1934年9月导淮工程处成立,许心武任处长,负责工程全盘工作。

任河南大学校长

1931年5月至1933年8月,许心武受命担任省立河南大学校长。上任后,为把河南大学建成国内一流名校,他扩充专业设置,想方设法延揽名流大家来校任教,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譬如聘请姜亮夫任文学院教授,主讲中国文学史、声韵学等课程,聘请胡石青任河南大学社会科学讲座教授,受到学生热烈欢迎;他还注意培养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1931年5月,许心武筹建土木工程系,创办水工试验厂、材料试验厂。在政务繁忙的情况下,他还亲自讲授水文学、大地测量及砖石结构学三门课。

1931年,许心武恢复了停办4年之久的河南大学附中,受到河南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是年暑期招生,报考者逾5000人,附中教师绝大多数由河南大学各学院的教授、副教授以及能力较强的讲师兼任,因此附中的教学质量较高。他根据《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校园规划图》对河大校园建设做了调整和补充。学校以前仅有一大席棚作为全校集会活动场所,许心武提出建设大礼堂,聘请李敬斋(1918—1919年曾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中州大学教务长,1931年1—5月兼河南大学校长,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主要规划者)、杜岫僧、瞿茀章等11人组成“大礼堂建筑委员会”。大礼堂自1931年11月20日破土动工,至1934年12月28日落成,历时三载,用资20万元。这座宫殿式建筑,青砖绿瓦,飞檐挑角,金碧辉煌,高大雄伟,风格独特,为当时国内大学所罕见,至今仍在使用,2006年大礼堂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心武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九一八”事变后,许校长前往参加学生声讨日军侵略大会并即席演讲。他十分关心爱护学生,支持学生的革命活动,当年学生盛华(复旦大学前党委书记)与同学李某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国民党省党部要逮捕他们,许校长闻讯后,立即转告二位家长把盛、李转移。后来他因在是否开除河大附中爱国学生问题上持有异议而辞去校长职务。

许心武在校两年余,为河南大学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他的领导下河南大学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

许心武对河南大学感情很深。1985年9月25日河南大学庆祝建校73周年,他到会祝贺。1987年9月6日河南大学上海校友会成立,他任名誉会长,并对校友会提出殷切希望。他说河大上海校友会应向海外发展和联系,国内外有很多河大校友,都很支持河大校友会,他们也有钱,愿意捐助资金,可以在开封母校内建造一幢校友大楼,以后校友返校就可以在这里居住、活动、讲学和交流。不幸的是上海校友会成立后不久,许心武就与世长辞了。

担纲黄河水利委员会

1931年初夏,全国发生了千年一遇的大水灾,让处于多事之秋的中华民族几近于“九死之绝境”。此次水灾波及皖、鄂、豫、鲁、苏、赣、浙、闽、粤、川、冀、辽、吉、黑、热等15省,灾民数以亿计,重灾人口至少在5000万以上,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其时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约为97亿元)。面对这样的灾情,作为以水利为职业的许心武更是寝食难安。他每天奔波在千里黄河岸边,工作长达十三四个小时之久,白天深入灾区勘测水情,夜晚伏案编写导黄方案。

1933年4月,国民政府任命许心武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兼筹备处主任。9月,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成立,许心武任工务处长、副总工程师。当年黄河、长江、珠江等境内骨干河流闹水灾,灾情如国民党中央在《为赈济水灾告全国同胞书》中所哀叹的那样:“汤汤江河,滔天未已。茫茫禹迹,沉没堪虞。死者尽葬鱼腹,生者沦为饿殍。斯诚国家之不幸,民族之奇灾!”许心武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临危受命的,他上任伊始即主持堵口工程,率工程技术人员拟订黄河下游堤防善后规章和计划,在豫、鲁、冀三省实施堵口及修坝修堤工程;同时协助李仪祉全力转入黄河长期治理与发展的基本工作,筹建测量队、水文站等机构。

1934年1月,国民政府指令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导渭工程处,许心武任工程处主任,负责渭惠渠灌溉工程设计。许心武查勘渭河后写出《勘查渭河报告》、《导渭工程处工作报告》、《勘查下游三省黄河报告》。1934年5月,许心武一行赴山东省勘查黄河入海口,10月陪同李仪祉对兰州上下河段及宁夏、绥远黄河河套引黄灌区进行了视察,写出《黄河上游视察报告》。

1935年1月,许心武任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许心武乘飞机勘查黄河下游及鲁西泛区灾情,后又从陆路到达决口口门,同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李仪祉、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共商堵口工程及善后救灾。许心武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秘书长张含英共同与山东、江苏两省洽商,使复堤范围、工程规模及经费数额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许心武在黄河水利委员会任职期间,招收了一名名叫黄万里(黄炎培之子)的有为青年做学生。许心武十分喜爱像黄万里这样的爱国青年。他对黄万里说:“这次大水后调查全国水利工程师所长专业,竟皆长于土木工程之设计施工,没有一个懂得水文学的。而不通水文学等于未入水利之门,只是能设计施工罢了。”在许心武的潜心教导下,黄万里以自然地理为基础,认真研习了水文学,成为一名著名的水利专家。为尽快使一批年轻的水利人才脱颖而出,许心武常常废寝忘食,他从治淮入手,整理导淮图案,编写导淮工程计划巨册,搜集清末民初数十年间前人所做的有关导淮测量数据、规划,这些都成为水利专业学习的优秀教科书。

投身新中国建设

1944年,许心武任中央大学水利系主任。次年赴英、美的大学参观学习。1948年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许心武终于找到共产党,投入到人民的怀抱,为实现振兴中华的梦想,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先后在华东水利部、华东设计院、上海市设计院任工程师。年迈的许心武更知时光宝贵,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能兢兢业业、孜孜以求,以科学态度对待科研、施工工作,展现出爱国知识分子争先恐后的工作姿态和吃苦在先、自甘奉献的高尚品德,直至1965年退休。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6月,华东设计院为江南造船厂船装、电镀、船体三车间进行工程地质详勘,陆汝星为工程负责人,许心武为审核人,详勘中除按一般规定布置取土钻孔外,每个车间处做了两个浅层载荷试验,还各取地下水水样做对混凝土侵蚀性试验,确定的天然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0吨/平方米,比传统的老“8吨”有所提高。该项工程勘查按苏联勘查规范进行资料整理、绘制地质剖面图,编写文字报告,提出了结论与建议,是“一五”期间上海市最早符合勘查规范要求的一份地质勘查报告,当时起了示范作用。

许心武为人谦和,操守廉洁。杜召棠的《扬州访旧录》称他:“以廉介称。”抗战时期,他与梁实秋同住在重庆北碚,梁对这位“专攻水利的学者,担任过水利方面的行政职务”的邻居,有一段白描:“许公一餐常是白饭一盂,一小碟盐巴,上面洒几滴麻油,用筷子蘸盐下饭。”

许心武教子有方。儿子许靖华为著名的地质学家,曾任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院长、地质研究所所长,并在金属资源、石油资源和水资源等领域有多项重要的应用成果。198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荣誉教授,1986年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7年当选为地中海科学院院士,是地质学界两项最高荣誉的获得者(美国地质学会授予的彭罗斯地质奖、伦敦地质学会授予的乌拉斯坦勋章)。女儿许丽霞是美国西伊州大学的教授。兄妹二人均关心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曾多次回国从事学术交流活动。

与镇江的渊源

许心武的母亲是唐儒箴。唐儒箴(1873—1934年),是镇江唐老一正斋创始人唐守义八世孙女,唐七世唐沐的遗腹女。因幼年父母双亡,比她大18岁的胞兄唐萼楼对她倍加关爱,不仅让她生活上衣食无忧,还供其读书学习。唐儒箴出嫁时,唐萼楼将位于镇江文昌坊的近30亩土地当做嫁妆。1902年,唐儒箴的丈夫许建候病故。唐儒箴携子女回到镇江,将奁(陪嫁品的旧称)田辟为菜园,雇工耕作,以佐生活。许心武9岁丧父后,随母亲寄居在镇江,得到舅舅唐萼楼的资助与关照,鼓励他读书求学。

唐儒箴受新思想的影响,决意举办女学,且愿捐赠唐家的菜园为桑园作为半工半读助学经费,并商请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先生来镇兴办女学。黄炎培对唐儒箴之举十分赞赏。《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志》记录“民国14年(1925年)4月,江苏省镇江市许唐儒箴女士将坐落镇江市文昌坊田27亩余,捐入中华职教社,为社办女子职业学校用。业已正式交接,勘界立石、契据等件完全交由中华职教社管理”。1926年10月,黄炎培、冷御秋、唐儒箴等联合发起成立了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董事会。校董事会决定先创办初级蚕桑科,唐儒箴捐助的20余亩土地作为学校养蚕实习的基本桑园,学校定名为“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学员们后来充实到蚕桑事业的各个岗位,使镇江的蚕桑事业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1934年唐儒箴去世。1935年1月10日,江苏省会(镇江)各界举行唐儒箴女士追悼大会,周佛海、尹石公、赵棣华、陆小波为追悼会发起人,陈果夫、黄炎培、冷御秋、杨卫玉、江恒源及江苏、上海等地400多位教育界人士参加追悼大会,将其故居命名“箴庐”。

1935年,唐儒箴之子许心武于桑园处重建唐儒箴故居。该故居现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许心武曾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任技术委员,“镇江三老”之一的冷御秋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部长。许心武与冷御秋还是“同事”呢!

猜你喜欢
河南大学水利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信息化
水利宣传
水利监督
归 去 兮
咏 河 大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core of English literacy
故 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