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3·15”,瞧瞧关系服装质量的那些事

2015-05-08 09:46王虹
中国纤检 2015年8期
关键词:海淘假货奢侈品

王虹

2014年被称作电商企业的蓬勃发展之年,京东、阿里巴巴赴美成功上市带来了网购市场的剧增。但与此同时,网购投诉量倍增的现状也不容忽视。

据工商总局3月12日发布的《2014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受理消费者咨询投诉举报情况报告》显示,去年共受理网络购物投诉7.78万件,同比增长超三倍。其中,消费者投诉质量问题最多的三大商品之一即是服装鞋帽。

知名电商平台,屡陷产品“质量门”

两会期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就规范网购市场等热点话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张茅坦言,自己也会网购,但网购中的确存在夸大宣传、假冒产品多等问题。他指出,“网络交易不是法外之地”,工商总局将完善监管方式,同时和电商企业更好地沟通,并呼吁互联网交易平台也要负起责任。

然而,事实证明,网购维权因为取证难、被告难认定等,至今仍然是消费维权中“难啃的硬骨头”。

聚美优品被曝售卖“假奢侈品”一事余音未了,各大电商平台随即集体沦陷。

2014年11月11日,广东省质监局公布的服装等11种电商产品的质量专项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从天猫、京东、苏宁、亚马逊和唯品会等5家电商平台购买的156批次电子商务产品中,发现假冒产品3批次,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30.7%。从类别来看,玩具、箱包皮具、服装、家纺四类产品不合格产品发现率近半。

无独有偶,3月11日, 上海市工商局对知名电商平台246个批次包类、服装、小家电的抽检结果显示,94个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8.2%。其中,天猫、1号店、京东等知名电商几乎无一幸免,均有多款产品出现在不合格“榜单”上。

在被曝光问题中,安全性指标不合格现象频繁发现。在服装类抽检中,除了色牢度、纤维含量和标志等常见的不合格项目外,甲醛、pH值等安全性指标超标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例如麦网上销售的“茵曼”牌裤子,甲醛含量接近国家标准上限的两倍。

记者整理不合格名单发现,网购商品的不合格率均高于实体店,几乎成为次品的集散地。即使商品的官网也并非是质量合格的“保险库”。此次抽检发现,在官网32个批次服装抽检中,有4家7个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1.9%,与去年的8.8%相比明显飙升。例如,一款在官网售卖的H&M羽绒服,存在充绒量不合格问题。

微商、海淘,假货滋生的“新大陆”

今年两会,记者追问工商总局局长,在微信朋友圈买到假货咋办?张局长表示,社交平台要担负起重要责任,工商部门也会督促其加强约束。

2014年被称作微商发展元年。微信朋友圈一夜间成为以奢侈品为主的A货、高仿名牌服饰、化妆品、面膜等商品的集散地。朋友圈的私密性一方面为假货提供了滋生蔓延的良好空间;另一方面也给产品质量监管带来很大难度。

熟人链接起来的交易网络,恐怕让多数消费者陷入了“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的境地,不过,微信维权的福音已经来了。微信朋友圈产品质量问题除了被提上两会之外,微信官方也有了新的表态。

3月12日,微信团队表示,将于4月上线品牌维权平台,打击在微信上售假的行为。用户发现售假的公众账号或者个人账号,可提交售假线索,由品牌方来验货,针对确实有售卖假货的公众号或个人账号,微信将进行封号处理,以示惩戒。

和微信朋友圈同样难维权的,要数时下流行的“海淘”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海外购物网站上扫货,成为时下流行的“海淘族”。据媒体报道,2014年末,我国内地“海淘族”突破2000万人,年消费额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

然而,通过“海淘”实现足不出户、买遍天下的愿望时,有些人也因“海淘”中遇到纠纷而闹心。

今年“3·15”前夕,一位从事海外代购电商的人士爆料称,许多标榜海淘等宣传词语的平台电商都存在假货,其中假货数量最多的就是奢侈品。奢侈品专家周婷也曾表示,2013年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网上销售的奢侈品中80%是假货。

调查发现,不仅从事海外代购的个体工商存在售卖假货行为,一些电商平台本身也被证明和质疑存在奢侈品售假行为。2014年7月被腾讯科技曝光的祎鹏恒业公司,揭开了冰山的一角。这间公司通过伪造品牌授权书和报关单等文件,向多家电商平台销售所谓“海淘”而来的服装、手表等奢侈品。祎鹏恒业公司的案发牵连出多家大型电商平台,包括聚美优品、亚马逊中国、1号店、美团网等。

海豚供应链CEO兼联合创始人David Lee表示,很多单据、包装齐全的洋货,表面看来毫无瑕疵,其实都是中国造假工厂的“作品”。“一些公司把奢侈品假货先以普通货物的名义出口到欧洲,再通过电商以正品的身份邮回中国。”同时,David还透露,一些开放的电商平台为了快速扩张,对招商审核并不十分严格,只要对方具备自由贸易合同,而且有货,便可以入驻平台。而审核的松懈和部分人员审核能力的缺失,给这些贸易公司提供了卖假货的机会。

“海淘”属于跨境交易,加上流通环节复杂,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往往面临责任不清、程序复杂、成本过高、语言不通等障碍。

对于“海淘”如何维权,一些律师和专家表示,我国现行消费者保护法很难保障消费者的“海淘”权益,应尽快完善有关网购的立法,同时加强与国际消费者保护组织的合作。

法律专家认为,网络交易纠纷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提醒“海淘族”们,海淘有风险,购物须谨慎。

阿玛尼上“黑榜”,大牌质量也难保

上海检验检疫局日前公布,在为期3个月的进口消费品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中,集中销毁了6.9万余件总金额55万美元的不合格进口服装,奢侈品大牌EMPORIO ARMANI(安普里奥·阿玛尼)赫然在列。

EMPORIO ARMANI是意大利知名奢侈品阿玛尼品牌王国中的一员。该品牌价格不菲,在1000~1万元不等,其中高档西服也是动辄过万。此批次不合格服装还包括H&M、ESPRIT、AMERICAN EAGLE、EMPORIO ARMANI。

据悉,这批进口服装涉及色牢度、pH值等服装质量较为重要的指标不合格问题。色牢度不合格可能是商家用了较为低廉的染料助剂,或者服装的后处理过程没做好,直接接触皮肤可能引诱皮肤疾病;而pH值影响皮肤酸碱平衡,可引起皮肤瘙痒、过敏、皮炎等反应,对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的儿童来说,这两项指标危害更甚。

其实,这已经不是大牌服饰首次登上质量“黑榜”。去年阿玛尼就曾数次被曝出色牢度、成分标识等不合格,2013年还被曝兔皮皮衣标为羊皮。此外,2014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进口不合格工业产品名单中,范思哲、飒拉、迪奥、芒果等众多国际大牌因色牢度不合格而被销毁或者退运,其中也有部分产品存在可分解芳香胺和甲醛超标等严重质量问题。

阿玛尼服饰出现质量问题,国际时尚品牌投资公司杨大筠表示并不偶然。因为阿玛尼除了主品牌乔治·阿玛尼主要在意大利本国生产外,旗下副线品牌在中国、东南亚国家及第三世界国家生产,制作水平与一线品牌相差很远。

而且,据业内人士透露,奢侈品代理商中存在私自订货的问题,即一些代理商从品牌批发的货源不足时,会私下找生产商订一批货补上。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奢侈品研究机构专家也表示,奢侈品行业有个潜规则——代理商会根据品牌规定的订单数量来进行额外的1:1配货,即品牌约定生产500件,但代理商会生产1000件以获取更多利润。“有些奢侈品超额配货行为就是品牌高管参与的行为。”该业内人士透露,纺织加工的圈子很小,工厂与原料供应商之间都很熟,私下配货极容易,但额外配货的服装是没有正规编码的,这也是部分正规门店也曝出假货的原因。

“快时尚”,抹不去的质量之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包括H&M在内的11家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共新开门店264家。但其快的代价却是产品质量的不断“掉链子”。

去年8月27日,质检总局在召开例行记者会通报月度监测数据时表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报检的进口服装货值是27.6亿美元,检验检疫部门共查获进口服装不合格案例12305例,金额4766.75万美元,包括安全、卫生、环保和反欺诈项目等。

其中特别突出的问题是,“快时尚品牌不合格占比居高不下。”质检总局新闻办公室主任李静表示,“在396例质量安全不合格的进口服装中,不合格批次最多的前五大品牌中有4个为快时尚品牌,分别为:FOREVER 21、ZARA、H&M和MANGO,不合格数量达107例,占所有不合格的27.02%。”

2014年,中消协公布的70款快时尚服装比较试验结果,合格率仅为64%。同年3月,ZARA因色牢度不符合国标、纤维含量不合格问题被监管部门两度点名。当时,有媒体统计,这已是ZARA自2006年入华以来第15次登上质量“黑榜”;而近年来,H&M更是多次因pH值、色牢度、纤维成分含量、产品标识等方面不合格而曝出质量丑闻。

对于“快时尚”产品屡被曝光而仍然大肆叫卖这一现象,专家建议,建立企业不诚信“黑名单”,对于经常出现质量问题的品牌,再上新品,应该用更严格的质量监督标准;加大监管抽查,不能仅仅是结果监管,更要从程序上、过程上全链条进行监管,从海关、生产、销售等环节加大日常的抽查。

也有人希望加大这些产品的处罚力度,并且呼吁“快时尚”产品在质量问题上多下“慢功夫”。但不论多少次被曝光,消费者似乎只关注产品的款式和评价,如果更多消费者因在乎产品质量而远离这些品牌,恐怕这些品牌就会慢下来做质量了。

消费决定市场,想要“快时尚”产品又快又好,消费者不买账才是关键。

网购监管难度大 服装鞋帽投诉最多

来自广州市红盾信息网的官方统计,2014年全年12315投诉热线统计显示,商品类投诉同比上升五成。其中,服装、鞋帽类消费投诉量增长明显。12315共受理服装类投诉348件、鞋帽类投诉418件,总计766件,占日用百货类投诉28.4%。其中442件涉及商品质量,162件涉及售后服务纠纷。

众所周知,电商平台上的商家和买家数量巨大,且具有多元、多维、多变等互联网特性。销售额多少、退货率多少,只有电商平台自己公布,几乎没有一个监管部门能说清楚,单靠行政力量显然“鞭长莫及”,政府的技术手段和监管力度都显得滞后。

针对电商平台配合打假除劣的责任边界,虽然多部门从多方面都作出了规定,但相应的处罚措施却模糊不清,电商平台的责任边界仍属“灰色空间”,电商执行动力明显不足。

业内专家指出,网购假劣货蔓延损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权益,其催生的恶性低价竞争等扭曲生态,对中国电商自身的健康发展更是极为不利。

来自全国两会的信息显示,电商立法正在提速。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消费者网购的信心,但毕竟作用有限。而调查显示,经历了网购体验的部分消费者,开始重归实体店购物,这也是网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后果之一。

服装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在服装等消费品领域,电商和实体店平分秋色是必然,不论线上线下,产品质量差、没有个性特征的一批商家将在市场洗牌中出局,因此,重视服装质量,是趋势,也是制胜法宝。

猜你喜欢
海淘假货奢侈品
这个超市只卖“假货”
最雅『鼠标垫』,你了解多少?——『文房奢侈品』臂搁欣赏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奢侈品包装展圆满落幕
2019上海国际奢侈品包装展
买到假货?到衙门去喊冤
纪晓岚的“假货经”
跨境电商迎大考:“海淘”纸尿裤告别免税时代
海淘鏖战
网店随意买卖 假货“借壳”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