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疴宿疾,纺织服装行业为何一直在模仿?

2015-05-08 09:48程醉
中国纤检 2015年8期
关键词:服装行业纺织设计师

程醉

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这30多年的过程中,纺织服装行业也在风风雨雨中不断成长、发展并壮大起来。“中国创造”、“行业创新”等等口号对于我国服装企业来说早已是耳熟能详。然而,有一个叫黑格尔的外国人告诉我们说“熟知非真知”。服装行业的创新显然已经不是停留在把一件产品做得另类一些的初级阶段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目前我国服装行业的“创新”更应该是,包括了理论构想、观念转变、价值更替以及生产技术工艺革新等诸多方面的一个系统性创新工程;是我国服装行业参与者们在其精神领域中,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活动、创新性思维在整个服装产业链上的具体表现形式。

方今之急,在于人才

总的来说所谓服装行业的人才,应该是一个涵盖面较大,涉及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从业者的整体概念。过去,在我们谈到服装人才的时候,潜意识里必然会想到服装企业的老总、服装设计师、纺织服装院校的教授等等群体。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实际上就算是一个技术纯熟的挡车工,或者是一个能说会道的服装导购员等技术工人也应该被看做是服装行业的人才之一。而现实中,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目前最缺乏的也正是这类熟练的技术工人。

但是,我们目前培养高素质纺织服装工人的方式和规则显然存在着诸多弊病。纺织服装工人的来源主要分为:其一是外来务工人员被同乡等关系带入这个行业,这当中仅有一小部分凭借自身的天分、努力和坚持最终成为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其二就是从遍布各地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中直接进入纺织服装行业,这部分人能够安心工作并最终成为熟练技术工人的比例则更小。

实际上,不论从哪一种渠道进入纺织服装行业的群体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一般而言多是初中毕业便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接受能力相对较慢,因此干起活来就更为吃力。众所周知,纺织服装企业中几乎每一个工种的特点都是苦、累、脏。同时,目前“外面”灯红酒绿的世界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诱惑力又相当大。所以,很多这种外来务工人员刚刚把技术学会了一点皮毛,便因为贪玩、经不起诱惑和待遇收入较低等原因选择了离开纺织服装企业。

另外一类就是通过了初步职业技术知识学习的毕业生。这几年,在国家提倡鼓励进行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一般的地级市都成立了职业技术学院。这些拿着专科文凭走进纺织服装企业的年轻人,不缺知识、文化,但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由于拥有所谓“科班出身”的经历,他们多少会对自己的能力过高评估,总是希望一到车间最起码也要从“主管”、“拉长”之类的基层管理员干起。一旦到了生产一线投入实际工作之后,绝大部分又会因为吃不了苦、受不了累而另谋出路。

同时,以服装设计师为代表的服装行业所谓的“高级”人才不论是在其先天培养,还是在后天具体工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由于更加直面消费者,又经常被放置于闪光灯之下,所以也是最需要“创新”的一个群体。

要分析服装设计师的问题,自然首先就得通过各种时装发布会台子上走着猫步的模特们的着装来看。走马观花就不难发现,现在的设计师的作品奇装异服有之,古灵精怪有之,莫名其妙更不在少数。但总的来说,这些服装作品要么是至死不渝地“借鉴”西洋风格;要么则是执迷不悟地“挖掘”中国情结。

诚然,西方的现代服装设计师们起步比我们早,在很多方面确实比我们要先进,特别是其品牌运作能力更是远在中国服装设计师之上。所以,向西方的设计师学习他们的长处自然无可非议,但实际情况却是,国内的很多服装设计师直接把西方的服装款式抄袭到国内来。

其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很多消费者在电脑上看到模特儿穿着某款服装非常漂亮、精神。但买回来之后,自己穿上却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的气质、内涵和审美观,比如说以含蓄为美的观念显然就不是外国设计师能够明白的,只模仿现象,而不模仿精髓,生搬硬套西方风格、款式是我国服装设计们在创新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之一。

从古至今,我国人民历来都喜欢先用“文化搭台”,再来干各种各样的事情。以过年为例,就有“酒文化”、“饮食文化”、“年俗文化”等等。不过,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一种时间积累的过程。同样的,要认识它,了解它,甚至是汲取它的精髓也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下较深功夫的过程。绝不是把中国红元素、蜡染印花布、黑白水墨画图案拿来简单拼凑,就是所谓的中国风格服装。

窃以为,一个年轻的服装设计师如果在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国画、书法、茶艺等方面没有较为深刻的造诣,还达不到那种随心所欲的境界,最好不要轻易尝试创作所谓的“中国风”服装。如果能在业余时间潜心学习研究中国文化,20年后、30年后或可有所大成。

毋庸置疑,纺织服装行业创新的原动力在于“人才”。我们只能通过对“人才”培养体制上的创新,对“人才”待遇、地位、认识上的创新,使得我们纺织服装行业年轻的“人才”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才能通过他们来推动全行业整体的创新。

方今之急,在于务实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但不是世界上的服装强国,坊间则存在着很多的争议。一方面认为,从“质”上考虑算不上强国服装,因为没有几个世界知名的服装品牌。另一方面则认为,不论是从“质”还是“量”上考虑都算服装强国,因为世界著名服装品牌大多由我国工厂贴牌生产。

这种争论实际上毫无意义,“强不强”自己人说了是不算数的。我们以一条在中国代工生产的某国际品牌的裤子为例来看,其在美国售价约合人民币100元,而同样的裤子在国内专卖店却要卖将近700元。一条远渡重洋到美国的裤子,国内外出现的“价格倒挂”现象或许很难让人理解。但是,只要我们明白了裤子的品牌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上,定价权也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上,再加之国内服装品牌没有建立起来,几个国际服装品牌形成了寡头垄断市场的格局,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种怪现象存在的原因,也就自然对于我国服装“强不强”的问题能有所辨了。

然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这些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一直在寻求创新型发展之路。不可否认,我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家的创新理念非常多,甚至个别的还非常超前。但是,也正因为这些太过超前而显得浮躁的“创新”行动,造成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014年初,笔者所在的西南地级城市的建材市场里发生了一件十分“稀奇”的事情。彼时,由于建材生意受房地产降温影响而一落千丈。所以,往日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建材市场略显冷清,甚至有一部分资金不够雄厚的从业者,已经在转让店铺开始转型。突然一天,伴随着一阵鞭炮声,一家国内的品牌服装专卖店在这里面开始营业。它的左边,是一溜销售厨卫、浴室产品的建材商店;右边是销售石膏线条等装饰材料的店铺;对面则是销售地板砖、大理石的区域。

一般人似乎很难理解把一家品牌服装店开到建材市场的缘由。但据这家服装店的经销商说,他是通过特约加盟的形式才放弃了原来经营的建材生意,转而进入陌生的服装行业。为了节省另外找门面房开服装店将会面临的高额转让费,再加上他自己“不走寻常路”的逆向思维,于是就将品牌服装专卖店开到了建材市场里面。

当然,他此举最后的结局自然也是不言而喻。从开业到关门,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包括房租、水电、人工、装修以及加盟费、进货费等等,亏损了10多万。

从表象上看,是这个品牌服装经销商没有经过市场调查,盲目投资陌生领域造成的损失。但本质上的问题,还是我们的一些纺织服装企业醉心于浮躁的形式化创新。简单地为了践行“渠道为王”的理念就不断开店,快速扩张,同时忽略了对各地服装市场、消费者心理等因素进行理性的分析。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比如说,现在一些年轻的消费者就十分注重服装的个性化、特性化,并且,电商这种销售模式也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传统的服装销售渠道。而我们很多纺织服装企业,仍然一味地将重心放在发展经销商、代理商,以及和各地的卖场搞好关系这些传统的渠道建设上。即便是部分企业意识到网络销售的巨大发展空间,但由于对传统销售模式转变的信心不足,以及受制于跟经销商、代理商签订的区域保护性条约的限制等原因,迟迟不能迈出多层次、多渠道销售的步伐。

与此同时,在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还一直存在注重下游销售终端,而忽视上游纤维、印染等行业的问题。也就是说,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供应链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行业内有关专家就一再指出,中国最优秀的面料企业、最优秀的服装加工制造企业都是在为国际服装品牌服务,而它们并没有引起国内品牌的足够重视。

我们很多纺织服装企业的老总在谈到品牌建设的时候,总是感慨万千地发牢骚道:“做服装难,做服装品牌更是难上加难。”企业家们发出这样的感叹多少跟历史原因有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便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契机,以给别人代工赚取菲薄的利润而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但这种经历也造成了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一直在代工,最后形成了习惯性代工。在代工过程中没有为企业的将来做规划,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做考量。逐渐习惯了别人拿样来,自己照葫芦画瓢做出来即可。从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设计队伍、产品风格以及企业文化,以致国际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我们的纺织服装企业便不得不“草木皆兵”。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么主动、要么被动都必然要进行创新型发展。创新的主体仍然在于纺织服装产品本身。因为不论你的销售渠道多么完善,你的生产规模多么巨大,你的宣传广告多么炫目,但如果生产的纺织服装产品品质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则上述一切都将功亏一篑。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创新,还在于关注产品,务实发展。

当今之急,在于秩序

不可否认,由于我国每年生产销售的纺织服装产品数量基数很大,相关职能部门对市场监管方面肯定会存在很多的盲区。所以,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市场秩序相对来说仍然比较混乱。各地查处假冒伪劣纺织服装产品的新闻也总是不绝于耳。

2015年新年刚过,西南某市的一位消费者在某品牌服装店购买了一件羽绒服,经水洗后出现多处染色的情况。仔细检查后消费者发现这件羽绒服没有吊牌,并且其水洗标还是用英文标示。于是,消费者要求退货,商家以这件羽绒服不能水洗只能干洗为由予以拒绝。但该服装水洗标上的图案显示是可以水洗。协商未果之后,消费者将商户投诉至该市的工商所。

工商所进行调解,商户仍然拒绝退货,工商所的一位同志便告知消费者让其到人民法院起诉维权。为了一件区区几百块的羽绒服就要上法院打官司,消费者对于工商所的答复很不满意。于是,她又拨打了该市工商局12315的投诉热线。12315告诉她说,只能通过质监部门认定这件羽绒服为不合格产品才能要求商家退货。同时还告知其称,西南地区只有成都、重庆才能做出鉴定。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发现,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秩序也需要创新型监管。目前,正在治理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庸懒散浮拖”的问题。从大的方面说,接待这位消费者的相关工作人员就确实存在这类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从小的方面说,就是相关工作人员不懂业务或者是业务不熟。自己本身连维权的程序都没有搞明白,“想当然”地处理消费纠纷更容易激化矛盾,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另外,对于纺织服装企业在市场创新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笔者居住之地,相对于传统的纺织服装销售区域来说,相当偏僻。但近日却在附近悄然开起了一家销售竹纤维床上用品的店铺。这家店铺虽然没有络绎不绝进进出出的消费者,但其装修风格非常典雅让人感觉十分舒服。每每从其店铺门口路过都忍不住想进去逛一逛。

但是当笔者走进店铺详细询问其产品价格、有何特色之类的问题之后才顿觉惊奇。原来,这里面的床上用品采取的是直营模式,只向其特定的顾客销售。大体上讲,这家店铺承担的更多的是向消费者展示的功能。实事求是地说,由于这家床上用品店铺开业时间还很短,其具体经营状况目前还很难了解,能够存在多久,也很难预测,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这种对于纺织服装产品销售模式创新型探索的精神。同时,他们的这种探索也给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拓展了思路。

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纺织服装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残酷。激烈的竞争也同样将会使我们行业内的各个环节意识到“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迫使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对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创新型发展,还需要行业内各方做好充足的软硬件准备。

猜你喜欢
服装行业纺织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纺织品 遮热性能的测定》等9项纺织服装行业国家标准发布
澳洋纺织
2022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推荐一个设计师
49项纺织服装行业标准将于2016年9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