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05-09 02:56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0期
关键词:睫状体小梁血管性

贾 飞

两种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

贾 飞

目的 分析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加睫状体以及视网膜冷凝加睫状体冷冻加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方法 54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7例, 观察组行视网膜冷凝加睫状体冷冻加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 对照组行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加睫状体治疗, 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明显降低, 与术前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视力改善及新生血管回退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9.6%明显低于对照组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加睫状体治疗以及视网膜冷凝加睫状体冷冻加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显著,但视网膜冷凝加睫状体冷冻加全视网膜光凝术并发症低, 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加睫状体经济有效。

视网膜冷凝;小梁切除;睫状体冷冻;全视网膜光凝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治疗困难, 预后差, 由视网膜病变造成, 存在较高的致盲率。光凝、冷冻及手术是治疗NVG常用方式,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单一方式难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1]。现作者以54例NV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比两种方法治疗效果, 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9月~2014年10月本院接收的54例NVG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7例。观察组(27眼), 男16例, 女11例;年龄34~65岁, 平均年龄(56.3± 2.7)岁;眼压(60.8±5.7)mm Hg(1 mm Hg=0.133 kPa);对照组(27眼), 男17例, 女10例;年龄年龄35~68岁, 平均年龄(57.2± 3.0)岁;眼压(61.0±4.9)mm Hg。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加睫状体治疗。行小梁切除术, 于11点至1点方向基底作为穹隆结膜瓣,预制基角膜缘为基底的板层巩膜瓣, 然后行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术眼球后及筛前阻滞麻醉, 结膜浸润麻醉, 开眼睑, 于角膜缘剪开下缘180°球结膜, 以-75℃液氮冷冻2排睫状体, 每排8个点各持续1 min, 冷凝视网膜2排, 每排8个点各10 s。结束后取2 mg地塞米松注射于结膜。冷冻结束后切除小梁组织和虹膜根部, 对板层巩膜瓣和结膜瓣予以缝合。术后以抗生素滴眼液, 取阿托品眼膏涂抹于眼部。

观察组患者行视网膜冷凝加睫状体冷冻加全视网膜光凝术, 患者先行全视网膜光凝术, 取局部麻醉, 于赤道部前后巩膜, 冷冻两排, 每排4个点, 每点20 s。若角膜水肿者可在术前以200 g/L甘露醇高渗性脱水。随后行视网膜冷凝加睫状体冷冻, 步骤同对照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眼压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明显降低, 与术前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后眼压对比( χ-±s, mm Hg)

2.2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变化对比 对照组术后视力提高两行占18.5%(5/27), 无变化占74.1%(20/27), 降低占7.4%(2/27);观察组术后视力提高两行占14.8%(4/27), 无变化占74.1%(20/27), 降低占11.1%(3/27);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变化情况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新生血管回退情况对比 观察组全部或部分回退占81.5%(22/27), 对照组全部或部分回退占88.9%(24/27);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6%(8/27), 即角膜水肿4例, 晶状体浑浊加重2例, 前房纤维渗出2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18/27), 即角膜水肿8例, 前房纤维渗出4例, 前房积血3例, 晶状体浑浊加重3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因复杂, 其主要原因是视网膜缺血和缺氧, 使眼部堆积代谢毒性产物, 呈眼前节弥散, 促使纤维细胞生成因子的提高。新生血管促进因子促使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 致玻璃体内新生血管刺激因素血管生成因子扩散至后房, 导致瞳孔、前房、房角等处形成新生血管。初期房角新生血管不会对小梁网滤过功能造成损害。而病情发展会使新生血管进入小梁网, 造成眼压提高;后期则为新生血管膜收缩, 致完全性周边虹膜前粘连, 房角关闭, 眼压升高。在高眼压下加重视网膜缺血, 破坏患者眼部结构和功能[2]。

视网膜冷凝加睫状体冷冻是主要治疗措施, 视网膜冷凝会对视锥细胞、视杆产生破坏作用, 改善视网膜缺氧, 抑制和阻断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 使视网膜和虹膜新生血管的回退。且通过视网膜和睫状体冷冻, 避免虹膜和小梁组织产生新生血管和房水, 但术后存在严重炎症和疼痛。

全视网膜光凝可以选择性作用外层视网膜, 破坏部分高氧耗外层视网膜, 且扩散脉络膜内氧成分至视网膜内层, 改善其间缺氧装态;同时视网膜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会扩张周围低氧环境, 在处于高氧状态时则会产生收缩作用[3]。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常用术式, 可有效建立房水外流通道, 促使眼压降低, 避免冷冻术后过高眼压对视功能造成的损伤。但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众多, 粘连严重, 导致前房出血严重, 极易出现手术失败情况。通常可以将其作为冷冻术后的补充方法。

在此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明显降低, 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视力改善及新生血管回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结果可以看出, 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加睫状体以及视网膜冷凝加睫状体冷冻加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显著, 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在并发症方面视网膜冷凝加睫状体冷冻加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 其并发症更少, 其安全性高于小梁切除术。但在实际操作中, 若患者屈光间质混浊严重, 则应实施小梁切除术。而且小梁切除术操作简单, 成本较低, 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 选择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加睫状体治疗显著效果,具有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 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加睫状体以及视网膜冷凝加睫状体冷冻加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显著, 其效果无显著差异, 但视网膜冷凝加睫状体冷冻加全视网膜光凝术并发症低, 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加睫状体经济有效;术前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经济条件, 选择合理治疗方法。

[1] 闫希冬, 李鹏, 齐霞.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国际眼科杂志, 2012, 12(9):1707.

[2] 万超, 刘宁宁, 赵宁, 等.两种三联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比较.国际眼科杂志, 2011, 11(4):614.

[3] 唐建明, 吴乃川, 孙兴怀, 等.α-干扰素联合青光眼阀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6, 28(1):1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044

2015-01-12]

476600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睫状体小梁血管性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临床治疗观察
睫状体的生物测量参数在青光眼中的改变
补 缺
补缺
钝挫伤致眼睫状体脱离/分离的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
补缺
开心解郁丸对血管性抑郁大鼠单胺递质及BDNF的影响
微商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治疗
石杉碱甲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