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织造署遗址“国保”后的启示

2015-05-09 01:34李世超
江苏丝绸 2015年1期
关键词:衙门旧址康熙

文/李世超

2013年5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代表我国古代丝绸遗址遗迹的苏州织造署旧址名列其中。因而,苏州织造署旧址正式成为了“国保”。

苏州织造署旧址坐落在苏州古城区东南带城桥下塘,现在的苏州市第十中学内,遗址中目前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有织造署的旧衙门和织造署行宫后花园,即目前十中的西花园。根据康熙、乾隆的原始起居档案记载: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到苏州,六次都住在苏州织造署内;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到苏州,有五次住在织造署内。

在苏州历史上,由朝廷专门设立的丝绸织造机构最早出现在元代。据史料记载,为了满足宫廷对丝绸的需求,自元代起,朝廷在苏州开始设立织造局,专门为皇宫采办丝绸。到了明代,织造机构启用太监兼理。清代顺治三年苏州织造局重新恢复,又名总织局。到康熙年间改为织造衙门,亦称织造府或织造署。此时,织造署规模宏敞,占地甚广。同时,分别在南京和杭州设置了另两处相同机构。因此,苏州织造署与南京的江宁织造署以及杭州织造署并称为“江南三织造”。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苏州织造署在原址的西侧建造了行宫,作皇帝“南巡休憩之所”。咸丰十年(1860年)织造署毁于兵火,同治十年(1871年)进行了重建,目前的旧貌基本是同治年间重建后的格局。

南京与杭州两地的织造署遗址目前已荡然无存,江南三织造中只有苏州织造署因后来利用该遗址进行办学而保存至今,成为了当今的国保。应该说苏州织造署是幸运的。眼下,织造署遗址在校方的保护下,还成为了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漫步于十中校园,可以看到作为江苏省重点保护文物的瑞云峰,如今仍然矗立在西花园内,相传这是1780年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时,苏州织造署进行整修,在下寝宫前,从留园移来的江南园林三大名石之一,它属“花石纲”遗物,产自太湖谢姑山。另外,还有织造署的旧衙门,《织造经制记》、《重建苏州织造署碑》、《重修织造公署碑记》、《苏州织造署多祉堂记》等石碑石刻依然还存。变化的是昔日的唧唧机杼声已换成了现在的朗朗读书声。

苏州织造署遗迹是苏州乃至中华丝绸文化的宝贵财富,怎样更好地加以保护和进一步开发利用,加大对其研究非常迫切和必要。首先,织造署遗址应开放,改变目前封闭孤立式的保护模式,使人类的文化财富真正地回馈大众社会。另外,保护的层次也应进一步提升,要从目前那种“静态保护”尽快地上升到“活态保护”的层面。苏州是著名的“丝绸之府”,仅存的丝绸国保应当融入丝绸文化的研究。遗憾的是织造署遗址目前保护的环境与丝绸文化研究以及丝绸文化的弘扬建设根本联系不上,这一点应引起国内丝绸界和苏州地方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保护和利用好苏州织造署遗址,无论是从苏州社会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是从整个中华丝绸文化的弘扬与繁荣等多角度进行考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期待着苏州织造署遗址的保护研究等级能尽快得以提升,让其在丝绸文化建设中写出精彩的篇章。

猜你喜欢
衙门旧址康熙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我读封面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东方县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已完工
买到假货?到衙门去喊冤
旧衙门
走马观花东北边业银行旧址
康熙下象棋
清代珲春副都统衙门档之户口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