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徘徊的永康锡雕

2015-05-11 14:27谢凯
中华手工 2015年5期
关键词:莱芜永康工坊

谢凯

浙江永康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手工技艺源远流长,五金工艺尤为发达,其中锡雕更是传统五金技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永康锡雕始于五代,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达到鼎盛,“打锡匠人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这样的民谣至今仍在永康的大街小巷广为传唱。

然而,和众多传统手工技艺一样,如今永康锡雕也经历着工业化浪潮带来的冲击:一方面,当地盛产的不锈钢器皿取代了以前人们日常使用的锡器;另一方面,模具浇铸业的发展让锡器制作实现了流水化,不再需要锡匠手工打制。对古老的永康锡雕而言,这样的境遇不禁让人思考:传统锡雕艺人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产业化发展是喜还是忧?带着工业文明烙印的锡器还能否保留永康锡雕的独特精髓……

这些问题,只有亲临永康才能找到答案。

多样化生存

在永康,凡是对锡雕有着一知半解的人,都知道芝英三村的老锡匠应业根。他从13岁开始学习打锡,20岁出师后挑着行担走南闯北,练就了一手精湛的锡雕技艺。2008年,永康锡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8岁的应业根被评选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他仍然坚持创作,每天早上五点多钟就起来打锡。然而,就在去年年底,这位84岁的老人离开了人世。据说,他在去世前一晚还在打一对“龙凤呈祥”锡雕烛台,让人不胜感慨。

应业根的儿子应华升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继承了芝英街道市场路父亲留下的那间“业根锡艺”店。父亲去世后,他把钢材生意交给了妻子打理,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店里打制锡器。见到他时,他正给一只锡雕天鹅錾刻翅膀上的羽毛。在錾刻好的羽毛上,连细小的纹理也清晰可见,仿佛风一吹还能拂动。店里的橱窗里展示着龙、凤、仙鹤、狮子等锡雕作品,全都栩栩如生。

“按现在的售价,这只天鹅要卖五千元。虽然制作成本不高,但完成至少要10天时间,卖的都是手工活。”应华升说,锡雕的制作流程比较复杂,大的工序就有10多道。首先要将锡条原料熔化,铸压成片,然后根据需要将锡板剪成各种形状,再经过敲打、焊接、锉刮、组合、雕花等工序,才能打造出一件光泽清丽的锡器。和父亲一样,如今应华升依然把作品定位于高端工艺品,目标客户主要是一些企业老板和收藏家。为了提升作品的欣赏价值,应华升还对承袭自父亲的部分作品进行创新。比如,他在制作锡雕《龙凰呈祥》时,在凤凰身边的树叶根部和龙的舌头根部添加了细小的铜丝弹簧,只要有微风吹过,树叶和龙的舌头就会随风舞动,为作品增色不少。如今,这样一件作品的售价已接近一万元。靠制作和出售精品锡器,应华升在镇上置办了房产,还买了一辆小轿车。“如今,虽然锡器已不再是永康人生活的必需品,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让它在高端工艺品市场仍然很抢手。”应华升自信地说。

在与芝英镇相隔40多公里的象珠镇柳墅村,今年52岁的锡匠王昌学走的却是另一条谋生道路。

王昌学听说过应华升,但两人从未照过面。他说,应华升的锡器朝着艺术品的方向发展,当然价格高,而自己主要做锡台、锡壶等,主顾却是寻常百姓,价格相对便宜些。他不像应华升一样在镇上有店面,制作的锡器一部分通过老婆在永康城摆摊销售,另一部分则靠老主顾来家里买。“如今在永康,把锡器当嫁妆的人家逐渐多了起来,日子也过得去。”王昌学说。

相同的是,应华升和王昌学两人都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这门技艺,也没有带徒弟,究其原因,他们都认为打锡很苦,不想再让孩子接班。用王昌学的话来说:“我可以做到打不动为止,但我的儿子读了大学,人又年轻,应该出去闯一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在永康的打锡艺人已经寥寥无几,并且年龄都偏大。”长期专注于永康“非遗”摄影的程同文说,在永康,锡器早已实行机械化生产,相关企业有近百家之多。

在这些锡器企业中,名气最大,规模也最大的要数位于永康市清渭街的浙江荣盛达锡制品有限公司。据永康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提供的材料介绍,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这家企业“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对锡雕艺术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创新,在工艺加工、材料配方、作品造型诸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走进厂区,眼前所见确实与应华升和王昌学的小作坊有着天壤之别:宽敞的现代化厂房,机械化流水生产,制作流程与手工打锡完全不一样,如制作锡罐,先用模具浇铸成型,再在表面粘上事先压制好的图案,再经过机器抛光,一件精美的锡罐就做成了。“像这样的锡罐,我们一天可以生产六七百个,按每个200~300元的价格卖给茶叶厂作为礼品茶叶罐,很受欢迎。”总经理盛一原说,公司去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5000余万元,稳坐行业第一把交椅。

在创办企业之前,盛一原也是一位锡雕艺人。在工厂办公楼的陈列馆里,陈列着这些年他精心制作的锡器,不仅有茶壶、花瓶、烛台等传统工艺品,也有动物摆件、嵌瓷锡罐、锡雕挂画等全新作品。盛一原说,如今虽然采用机械化生产锡器,但他在骨子里依然保留着手工打制锡器的情怀。在一些大型的展会上,经常有顾客对他发出这样的诘问:用机器生产的锡器,还能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对此,盛一原又委屈又略带愤懑地说:“没有机械化生产带来的产值做支撑,仅靠几位年事已高的老手艺人来传承永康锡雕,我敢断言这门技艺撑不过30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些年来,盛一原不仅自己在业余时间重温技艺,还高薪聘请了几位老锡雕艺人采用传统工艺制作锡器。2011年9月,盛一原与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建立了“锡艺制作室”,这些锡雕艺人和他本人又承担起向学生授课的任务。“效果总体来说还不错,发现了不少对锡雕感兴趣的‘好苗子。” 盛一原高兴地说。同年12月,由他投资1800万、占地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永康锡雕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馆内不仅展出盛一原多年收藏的锡器精品和现代锡器,还专门开辟出传统锡雕技艺展示区,并且免费收徒授艺。2012年,永康锡雕馆被授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的称号。“如果我当初没有开办锡艺厂,如今的一切我连想都不敢想。”回想自己一路起来,盛一原深有感触地说。

他山之石

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永康锡雕与莱芜锡雕并列入选传统美术类的“锡雕”名录。然而,在互联网上以“锡雕”为关键词搜索时,莱芜锡雕出现的频率要远远大于永康锡雕。从莱芜锡雕的代表品牌“鲁王工坊”的官方网站列出获得的荣誉可知,早在1914年莱芜锡雕就在美国全球物品展览会上获得金奖。如今,“鲁王工坊”制作的锡器还成为山东省知名的旅游商品。

“就品牌塑造而言,以‘鲁王工坊为代表的莱芜锡雕走在了全国锡雕的前列。”山东大学民俗学会会长李万鹏教授说,莱芜锡雕发展至今,已经从实用性较强的生活家居用品转向了具有较高观赏性的工艺品。在这方面,永康锡雕恰恰相反,在永康作为中国“五金之都”这一优势的“诱惑”下,永康大大小小的锡艺企业都以生产锡罐、茶具、酒具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同质化严重。2011年,甚至还出现锡艺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惜采用含铅率超标的锡料制作锡罐的事件,对行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此外,与永康锡雕相比,莱芜锡雕更注重文化推广。“鲁王工坊”不仅在莱芜开设了高规格的形象专卖店,还为锡器设计了精美的木质锦盒包装,其第八代传人王千钧还与清华美院合作,成立莱芜市鲁王工坊锡雕艺术研究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永康锡雕来说,虽然“鲁王工坊”的做法不值得全盘复制,但如果能借鉴对方在品牌运营和文化发掘方面下工夫的做法,或许会为自己开拓更加宽敞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莱芜永康工坊
山东孙子研究会赴莱芜、泰安等地开展党史参观学习活动
山东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党支部赴莱芜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论姚永康瓷塑《世纪娃》的艺脉文心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焦化厂焦炉脱硫脱硝系统投入运行
永康日報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店小二”王永康,这个月可真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