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预言未来

2015-05-11 17:12许星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沙林报告文学

许星

作品即人品,风格即人格;有的人追星,长于歌功,有的人追新,沉于猎奇。或许也有人,以脚为笔、以汗为墨、以心作文,永远执著于把文字指向心灵。而沙林却如一名忠诚的士兵,即便完成从记者到作家的“转型”,其后也未曾离开一线,坚持在新闻和报告文学上两栖作战。

沙林曾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奋笔十年,和他的同仁们秉笔直书着中国人当时的社会史志。他在报告文学和新闻中轮换着一种共同的题材,告诉读者当下发生了什么,将要发生什么——令人信服的是,沙林总在报告文学中预言将来会发生什么。

预呼

他的预言能力来自每月一篇中短报告文学的训练(他任职中国青年报“冰点”要求专栏记者每月递交一篇国是人情文章,须有细节、场景和过程的真实描述),因此他每月必须纵游于这个国家的边村镇寨,市井厂矿,与生活状态大多数在平均线以下的国人——所谓弱势群体进行一种称兄道弟式的深入交流。他也由此整整十年,沉在了这个国家的生活海洋中,真真感受到了民族的心绪走向和喜怒潮趋。

2002年他突然推出一篇振聋发聩的报告文学《检视暴戾》。这篇文章采访之时,中国大陆经济正在迅速爬坡,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大国景致已现前方。但沙林以其独特的视角在一片歌舞升平中发现一片黑影正从地缝中慢慢升腾,渐有弥漫大地的意思。暴戾,沙林突然发现中国人生活中的暴戾,正在替代国人几千年以来那种特有的世俗理性和温性中庸,上到官宦,下到贩夫,文括学子,武至警管,大家似乎都不耐有话好好说了,而渐用拳脚替代,群起械斗,刀棍齐下等现象也是过去几十年所未见(除了文革武斗的短暂时期)。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在各行各业的拳棒刀棍下,所有的思考和理性都失去意义。而且只睹峰波涨,不见浪止境。如此下去,一个暴戾的中国,一个血味的中国,没有了温和生活的依凭和预期,我们的发展,我们的奋斗,还有什么意思?

《检视暴戾》把大家熟视无睹的现象突然端出,让人们在火红中突见理性的冷脸,很多读者读后都有一种感觉,整个国家因忽视精神层面的建设、忽略精神层面而导致了“浮躁物质主义”,这衍生了三个恶果,即腐败、污染和暴戾。此三者紧密勾连,互为因果,极大影响了中国人的幸福感。

如此不合时宜地揭问题,这在“问题报告文学”已经“消失”多年的当时,的确不多见。

《检视暴戾》在《报告文学》杂志发表后,一下子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也引起了业界关注,2003年,该文在全国报告文学年度评奖中获得年度大奖(正泰杯报告文学大奖)。当年的评委之一、现年91岁的老作家袁鹰说:“沙林这篇文章,观点犀利、眼光独特,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揭示了中国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这篇文章最关键一点是提前预示了今天:当时暴戾倾向虽然已然严重,但经过了十年的蒸腾,现在已是十年前不可比的了:当被女友踹的男方早已不是独自伤神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小资了,而盛行砍杀女方“杀一个够本杀全家赚了”的匪类凶汉;当几十年前全国整年也出不了一个全家屠灭的事件、而现在这类血案频仍、早触动不了人们神经了;当冷兵器时代“砍人”也没成一个专词而现在却因生活中频发而渐进词典后……人们不得不叹吁沙林观察的精准和预判的提前。

著名学者于建嵘也在今年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中国社会正在变狠”。沙林十年前就看出来的,著名学者今天看出,一个来自论据,一个根据血肉,岂有可比?不管怎么说,我们亟需这种执笔国计民生的报道文学式的预言家。

预演

可能是经过多年社会记者生涯,沙林总能在一片熟视无睹中蓦然回头,发现危险已在灯火阑珊处。2003年,沙林又推出长篇报告文学《钓鱼岛:中日未来最大冲突》(香港时代潮流出版有限公司)。

这个响亮直白的书名一下震惊了当时许多人,有些人认为其提法太草率大胆了。十年后,当中日在钓鱼岛上严重对峙,两国都不惜为此一搏,日本更是剑拔弩张,为此“修宪”解除整个国家海外动武禁令……再读此书,不禁为沙林十年前就在整个中国第一个掷地有声提出这个关乎民族命运的问题而喟然。

沙林什么会在大多数人,甚至众多研究者之前得出这个结论?奥妙在于这本书的史料运用,结论自然而生。我觉得这部书最精彩的部分是下半部分《有事帝国东》,此半部浓彩重墨描述了中日古代的三场战争,从两个民族不可避免的千年争斗中一针见血得出这样的结论:中日千年矛盾是深层民族性的,以日本人的族性,必然会由忧郁的孤岛自卑生发出东取大陆的“豪情”。

沙林在严谨的史料铺垫和支撑下,通过漂亮和具象文句,把他发现的“三场战争”(唐朝与日的白江口之战、蒙元渡海之战、中日平壤之战)所起的重要作用极具可读性地端给了读者。请看中日最早战争“白江口之战”的部分描述:

“第二日,唐朝和新罗的舰船中突发火箭,日本海军猝不及防,四百多艘战船皆被焚毁。兵卒在船上跌撞践踏,大多士兵跳入滚滚江水中溺水而亡。未死的日本残军皆跪在岸边向唐军投降。到底是天国盛唐时,唐军以少胜多,兵民士气如虹,相比之下,日人那视人视己如草芥的、令人胆寒的武士道还没诞生——可惜这种日本军人争相乞命的景象在后世再也看不到了。”

“唐朝的一举一动,都会使日本举国惊恐,生怕大军压境,传说中不可战胜的大陆军(夹杂着草原匈奴、北部契丹和南部百越山人等野性部族)将蹂躏日本的秀山丽水。天智天皇下令修建多座烽火台、水城、山城以防唐军来袭。669年,盛传唐朝将出兵日本,朝野一片惊慌,派深通汉文化的河内鲸出使长安探听虚实。在唐高宗的大殿之下,河内鲸谨慎应对,机警环觅,有所收获,速回国传报。当时唐初的国势极炽,基本上是指哪打哪,打哪胜哪,把突厥、契丹、西藏、安南、大理等野性民族一一收服,边界已西扩到里海,北到贝加尔湖,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阿富汗大部、西伯利亚大部、外蒙古等中亚、东北亚地区大都在版图之内。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广大,边锋一展,独居一隅的小岛国日本就随时可能被卷进去……”

但是,有一种人,十分可怕,他们的现世,彻底改变了日本的民性,也左右了中日关系几百年的走向,请看沙林对武士道的独特描述:

“武士是中世纪从日本的护院家丁中脱颖而出的一种职业,以后衍变成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杀人工具。他们不是士兵,比士兵具有更全面的杀人技巧;他们不是游侠,比游侠更加实际和世俗;他们也不是土匪,比土匪更加正式和官方;他们当然也不是闲汉和村夫,他们是脱产的专业武家子……他们比中华的武夫军汉更加忠勇和纯粹。”

沙林运用史料几乎是吃干榨尽又重铸变新。他有一种技巧,能如身临其境般地、非常漂亮具象地“复述”整个历史画面,把在各个阶段和各场合有意无意闻到、吃进、嗅入的历史资料和细节,本能地糅合还原成千丝万缕织就的本来图景。他有一种对历史的本能敏感,比如“大西洋”名词的来历,他仅是看到资料说成吉思汗曾经提到过,就本能感觉到这个有北方草原阳坡温度的词应该是大汗发明的,后来一查资料,果然如此。

沙林对历史细节的异样喜爱和敏锐,无意中复原了许多真实的历史场面。请看这段描写,这几乎是我见过的对蒙古骑兵最精彩的描述:

“有人说,称雄世界的蒙古骑兵的下坡路也源自这一仗。这里得说一下成吉思汗和他骄傲的骑兵。铁木真(成吉思汗)的骑兵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被世界上所有史书描述为凶悍迅猛,势不可挡。早年的铁木真依靠他有如天马般的黑骏马,即钢嘎哈拉,躲过了塔塔尔人、泰赤乌人和王汗等十几个部族的追杀,最后统一了蒙古,被无数草原部族尊为“成吉思汗”,王中之王的意思。这时,大汗有一个梦想:西进,去看看黄种人从未看过的西部大海(大西洋)。大西洋就是成吉思汗给起的名字。他根据自己梦中所见在羊皮上画了一张西亚和欧洲的地图,用了三年时间准备自己的梦想之旅。

“1212年夏,大汗的军队在也儿的石河畔誓师,从各地来的精锐骑兵与马队云集在河边,在大地上展开的旗帜成片地漂浮在人类上空,一支支马队绵延数百里地跨越阿尔泰山,经过贝加尔湖,翻越葱岭,突然出现在被西方人称为西突厥的强大的花刺子模人的视野里,这些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人听到来自大蒙古王的昭示:‘凡是挡在朕前的城池,开门迎接的可以免去所有人的死,凡是把朕关在城外,向朕射箭,向朕的军队反抗的人,一律死去……果然,抵抗者灭亡,投降的生存,花刺子模消亡了,西方史书把这次进军比作汉尼拔进军意大利。

“随后,成吉思汗的铁流,每位骑兵拥有数匹马的轮换骑乘,不要一切辎重,席地而卧,刺马血而饮,翻越高加索山,神速攻入伏尔加河流域,大败俄罗斯大公的联军,直抵匈牙利边境。这是相隔一千多年的重逢,与被汉武帝和他的儿子孙子们赶至此的先人——北匈奴人的后裔相见在此。可惜先人已经欧罗巴化——沉浸在宗教和艺术中的西欧对来自亚洲的‘黄祸怕得要死,千方百计地说服英勇善战的匈牙利人抵住可汗的军队,‘不要破坏繁荣灿烂的威尼斯。于是,同一血统的两支凶猛军队——蒙古铁骑与匈牙利骑兵僵持在东欧平原上。”

关于蒙古铁骑与匈奴后裔在匈牙利平原对峙也是沙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来的。

经过这么多铺垫,骁勇的蒙古骑兵碰到日本武士会是什么样?作者挑起了读者非常大的好奇。沙林在此描绘了“长胜”不衰的蒙古骑兵的第一次失败:

“1274年的蒙古人踌躇满志,他们踩着辽金的废墟,雄霸整个中国北方大地。他们以为日本就像他们西进途中遇到的随便一个小国一样,一冲就垮,而且他们更重视与南宋的战争,集结重兵,准备强渡长江,所以用以进攻日本的军队并不多,总共才有两万五千人,但训练严格,战力极强……”

“这是世界上最骁勇的两类武士的第一次碰撞,见惯杀戮血火的蒙古骑兵还是被日本人不怕死的精神震撼。登陆壹歧岛时,当地地头(保长之类的小官)竟率仅有的八十余骑向蒙古大军冲击,包括他儿子和养子等,全部战死,无一后退。以后蒙古大军每登进这样一个前沿小岛,都会遇到这种全家全族的拼死抵抗和自尽,甚为壮烈——与几百年后,美军进攻塞班岛和冲绳岛一步一血战的惨烈景象很相似——不知何时,以死殉国的悲壮情怀镶嵌在每个日本军汉的心脑中。”

通过这种史料细节的再现和历史走向的合理推演,沙林因而十几年前就得出那个振聋发聩的结论:“钓鱼岛:中日未来最大的冲突”。

中日历史上“三场战争”所代表的历史走向的重要意义经过沙林发现和推演,竟也成了史学界的一个著名观点,十年后的今天一些有名的学者也依次著文,网上历史栏目就更在炒作。

钓鱼岛突然成为极为重要的大事件,这在十几年前还在“中日友好”的时期是不可想象的,沙林只不过像其他报告文学家一样,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他们的本命职责。

预痛

2012年,他在沉默了好久后,突然抛出一部针砭中国创新大环境的长篇报告文学《不可缺失的心》。该文大瀑流水,酣畅淋漓,又在人之先地大胆提出:“中国四百年对人类文明无贡献”。

该文详尽剖析了中国创新不足,山寨蜂起的人文,人种,文化,社会,心理,学养等因素,提出,创新,是中国人的最大短板。该文发表之后两年,国家把创新提到空前高度,特别是今年,国家领导人把扶植创新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上。

他又一次领思潮之先。

这是第一次有文章对中国人的创新不足从心理上甚至生理上找原因,从内容和写作风格上都充满了新意。中国最权威的报告文学杂志《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把沙林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为当年的开篇头条,重点推出。该文也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评为“2012全国十佳报告文学”。

沙林在这篇长文中把他的文句上汪洋恣肆、思想观点争先喷涌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恨不得一句话含蕴两到三个以上的意思,早不耐等一个悠长的故事完后才慢慢去给一个小结论,因而在报告文学文体上做了创新,议论说理大于形象故事,每一段喷溢中说理伴着似乎随手捻来的场景细节,意和象随意搭配,你我互有,最后编织成篇,沿着一个总的走向,一个大意境,奔流而去。而且沙林的文字谨严而又有弹性,始终有一种势在流贯。请看该文前面一段:

“我们岂能心无怍愧地面对峥嵘现实:我们实际是在用创造力不足的内闭性社会中的人民的血汗去与一个异想迭出再加上制造力坚雄的整个西方世界拼争。‘一个模仿的民族,‘一个山寨的国家,这是近几十年,一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官人,甚至国内的学术界和新闻界赠送给国人的不雅名号。

“在高科技武器方面最能明显看出民族间原创能力的对比。同样的出身于落后封建帝国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同样遭受对手的严密围堵,在十月革命后的50年间,创造了令世界咋舌的世界第一: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氢弹,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第一艘核潜艇(“台风”级战略核潜艇),第一艘原子能破冰船,第一艘最大的巡洋舰(“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在上世纪50年代就拥有庞大的航母编队……至今许多仍保持着世界纪录。实际他们在建立政权仅24年时,就遇到了世界上武备最先进的疯狂军队的突袭,他们迅速爆发出自己的原创能力,研制出众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理念新颖、制作粗糙的T-34坦克、米格战机、喀秋莎火箭炮,与世界上机器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展开了殊死搏斗,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是苏联的原创能力决定了世界战局,挽救了自己的国家和其他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二战后,美国可以说是全球的人才收割机,苏联以一己之力能在科学上对抗整个西方这么多年而且基本上不落下风,确实非常非常了不起!

“反观我们,俄罗斯的国防部的一位将军曾很不客气地说,离开了仿造俄式武器,中国就没有武器了。英国BBC也夸张地调侃道:‘中国国庆阅兵就像是前苏联武器展。虽然这些话带有侮辱和夸大成分,虽然我们在武器方面已慢慢跨出‘山寨格局,有了自己的设计思想。但比起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比起我们建国60周年的伟大业绩,比起苏联20年代就扬言苏维埃要做世界最大最强的东西而且也实现了,我们的创新成就还是比较微薄。

“最骇人的一句话是我们的学者自己说的,‘中国人四百年来对人类文明没贡献!这句话是基于遍查我们这个民族,我们现在百姓众生所享用的一切制度、体例、器物、运动、经济、服饰……一切的一切,几乎很难找到一件是中国固有的东西这个事实上的。”

现实是惊心的,文字是沉挚的,谁能发现,谁敢说,亏了这个沙林。

总之,沙林用他“揭黑记者”的血性,闯荡在报告文学界多年,虽然作品不多,但篇篇精彩,而且有着对这个民族真挚的良心和劲锐的勇气,去闯荡,去冲击。在现今的文场中,确是一片独特的风景。

责任编辑/魏建军

猜你喜欢
沙林报告文学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论茅盾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暗蛙阚的漂亮女儿
彩色沙林
不知保释金降至2美元白坐5月牢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辉煌与重生
评丁晓原的《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