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家庭教育漫谈

2015-05-12 21:23张亚红
甘肃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原则青少年

张亚红

【关键词】 青少年;家庭教育;心理偏差;心里智慧;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7—0076—02

长期以来,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上,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中间普遍存在着一种“重学校,轻家庭”的现象。实际上,这种对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从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人格塑造、性格养成、意志品质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来看,家庭教育其实起着比学校教育更直接和更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必须要按照教育心理学的一些规律来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了解并掌握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做智慧型的家长,让孩子在理智和聪慧的爱中得以全面发展,成了当今每一个家庭的重要任务。

一、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1. 家长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较大心理偏差。首先,家长不能正确地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无法正确估计他们的思想状况。许多家长往往无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所产生的变化,在子女成长的每个不同阶段,缺乏新的认识和了解,习惯于沿用过去的家庭教育态度和方法,这就使得他们与子女在思想情感上产生了隔阂。子女看到与家长沟通无望,就拒绝对家长开放,这一现象经常导致亲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常常使家庭教育陷于僵化状态。

其次,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思想交流甚为欠缺。许多家长对青少年不是缺少尊重便是缺少关怀,有的忙于自己的事务,有的热衷于自己的娱乐活动,对子女只是一味地要求,很少找机会和时间与子女谈心沟通,因而亲子之间的思想交流缺乏正常的渠道。调查证实,有四种家教类型阻碍着家长与青少年子女之间的思想交流:一是制止封锁型,二是穷追猛打型,三是反复唠叨型,四是无理阻挠型。

最后,在家庭生活中,子女与长辈之间存在“代沟”。青少年一般都认为,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是面向未来的,而他们的双亲则往往立足于现实;他们在乎的是当下的感受,而他们的父辈所关注的则是过去。由于祖、父、子辈的价值观念不同,导致了家庭教育中发生一些心理矛盾或冲突。家长与子女的心理偏差是家庭教育的一大障碍,只有自觉消除这类心理偏差,融洽亲子关系,才能使家庭教育顺利进行,取得理想的效果。

2. “关心过度”的现象有普遍性。家长对子女的“关心过度”是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通病。持这种教育态度的家长,表现为对子女的操心过多、忧虑过多、指导过多、监督过多以及给予物质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出了子女所能承受和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一部分家长对子女抱有过高期望,他们在子女的处事态度等方面,表观为过多的操心,已经引出适得其反的效果。

事实上,家庭的教育态度所起的作用并不永远是正向的。关心过度、给予过度或控制过度的教育,几乎都由于反作用而失效,最终招致青少年普遍的反感,并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抵触情绪。

3.家庭教育中的不懂教育和不去教育导向。研究中发现,当今有很多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双方由于不懂教育,互相指责,互相推诿,互相埋怨,导致孩子进步缓慢甚至出现种种不良状况。还有许多家庭,父母只顾自己的生活,认为孩子是不需要教育和管理的,树大自然直,于是,出现了不去教育、放任自流的现象。

二、巧妙运用心理智慧,做智慧型的家长

1. 孩子听从家长教育的三个条件。首先,孩子佩服家长的为人,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有威信。其次,家长教育孩子的内容,正是孩子发展所需要的,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实际。再次,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孩子喜欢的,至少是适合孩子的。中国的父母往往不善于表达情感,尤其不会表达对自己孩子的鼓励、支持和爱。父母对孩子的爱能表达出来,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而自信就像植物,只要浇灌它就能成长,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2. 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当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子的问题,却看不见背后的需求,事实上,“问题行为”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孩子借“问题行为”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因此,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需求”,而不是行为本身。当你只注意孩子的行为时,你就没有看见孩子 ;当你关注孩子行为后面的意图时,你就开始看孩子了;当你关心孩子意图背面的需要和感受时,你就真的看见孩子了;透过我们的心看见了孩子的心,这是你的生命和孩子生命的相遇,爱就发生并开始在亲子间流动。

3. 避免亲子沟通中的无效重复。青春期孩子,内心里常常有许多无解的不满甚至愤怒。这些负面情绪,很多来自于亲人的嘲讽、否定、怀疑、挫败和伤害,尤其是爸爸妈妈对他的贬低。心理学家认为,单纯从满足父母主观愿望出发的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只会激化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转型的过程中,自己没有随着孩子慢慢的成长来改变跟孩子沟通交往的方式,还是按照孩子小时候的方式在教育他。孩子长大了,作为父母,把他们当成和我们一样的成人来平等对待,给予理解,给予尊重,给予帮助,给予包容的爱,孩子们会给父母意想不到的“回报”。

4. 提高情绪的自控力,让孩子不受干扰。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事件,都是正常的。家长若有紧张焦虑暴怒抱怨的情绪,它就会传染给孩子,而且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留下印痕。在多年青少年心理咨询的问题中,关于情绪方面居多,而其诱因有近一半来自于父母。所以,要想做一个成熟、智慧的家长,就要拿出一些毅力来控制自己。

5. 让孩子的正确行为成为家庭关注的主体。如果我们过多地将孩子的不当言行当作主体,孩子优良的表现成为了知觉的背景,那么教师和家长的连续不断的负面评价,就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自我概念,引发自我否定。孩子学业的低成就,引发怀有高期待的教师、家长的不满和焦虑,进而导致对学生的反复性负面评价,学生自我概念持续遭损,继而导致学生的低自尊感、低价值感、无归属感和不安全感,自我否定成为了常态,导致孩子本能地退缩、逃避,甚至导致厌学或者更严重的后果。

6. 遵循手表定律。手表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在于:每个孩子,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他的学习和生活必将陷入混乱。因此要做到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保持一致; 家长与学校的要求保持一致;家长与各科老师的要求保持一致; 家里家外对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 家长在家里家外表现一致;家长在现在和未来对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家长的成长与孩子的心理品质发展特点保持一致。

7. 孩子需要爱和被爱,需要被接纳。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父母和孩子都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按照自己的解读和标准来讨论对错。但实际上,很多时候,真正使亲子之间有交流障碍的并不是事件的对错,更主要的是理解的错位和沟通的不良。因此,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更需要我们父母用无条件的爱接纳、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如果我们能付出无条件的爱,多给予孩子鼓励、支持、认可、自由,让他们拥有选择的权利、犯错误的权利和失败的权利,允许他们从错误和失败中成长,他们就能在体验和经历过程中积累智慧和经验,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8. 让孩子讲给父母听。家长多倾听,益处多多,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自我成就感;学会分享,增强成人感和平等感;在家庭中创造共同话题,享受共同时间 ,密切共同情感;角色冲突降低,角色融合提升。

9.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有效的批评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只针对事件本身,而不是人本身;只针对当下,而不是曾经糟糕的过往;多运用我向信息,少运用你向信息;不使用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对孩子建立起原则和界线;在批评过程中将问题外化、具体化、明确化;共同商议事件发生的其他合理解决方式等等。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原则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