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汤亭亭在《孙行者》中对《西游记》的戏仿

2015-05-12 01:29余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戏仿西游记

余星

摘要:戏仿手法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在小说《孙行者》中也成功运用了这一独特的创作技巧。探析该小说对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的戏仿,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对孙悟空似是而非的模仿,表达出其既有兼具中、西传统的文化身份,又有华裔特有的价值观。

关键词:戏仿;西游记;汤亭亭;孙行者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3-0112-02

戏仿,在古代、现代和后现代的文学作品中都大量出现。它的基本含义是模仿某一(类)作家的思想和措辞,并在模仿中进行适当的改造。纵观西方文学史,虽然戏仿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但能很好地运用这一手法的作家却不多,因为戏仿不是简单的模仿,它既要近似原型,又要有所创新,要保持这两者的微妙平衡是不容易的。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小说《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中就很成功地运用了戏仿这一独特的写作技巧,被戏仿的对象不仅有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还有美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本文着重分析汤亭亭是如何在小说中对《西游记》进行戏仿,并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第五代年轻华裔试图构建自己的属性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实际上在试图构建一个具有多样性、泛种族性和多元文化的和平社会。

1 标题的戏仿

说到美国华裔文学和汤亭亭,势必会提到另一位著名的华裔作家赵健秀和有名的“赵汤论战”。赵健秀等人认为汤亭亭在作品《女勇士》与《中国佬》中篡改了花木兰等中国经典故事,她在“伪造”中国的文化和典籍。汤亭亭却不这么认为,且在《孙行者》的创作中更广泛地运用戏仿。她不仅戏仿中西方的经典作品,还将赵健秀及其作品也作为戏仿的对象,她甚至还将《孙行者》的副标题定为“他的伪书”(his fake book)。在一次采访中,汤亭亭强调“fake book”在音乐上指爵士乐演奏家即兴演奏时依据的基本谱曲。依照基本谱曲进行变奏与创新,这一音乐手法与文学上的戏仿有相似的效果。

小说的全称《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既可以表明小说与中国的古典小说《西游记》之间的模拟性关系,又暗示了她的文本与《西游记》相互作用之后所引申出来的全新含义。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著名的“行者”,他凭其“火眼金睛”识破各路妖怪的各种伪装,并以智慧和武艺,帮助唐僧征服西行途中的各种险难。汤亭亭将主人公惠特曼·阿辛的故事命名为“引路人孙行者”(Tripmaster Monkey),暗示惠特曼是兼备孙悟空与凯鲁亚克式特点的游历大师,他是中国的美猴王与美国五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代表的混合体。而小说中对惠特曼在美国西部漫游的描写构成美国猴王的“西游记”的主体。

2 对孙悟空的戏仿

汤亭亭在《孙行者》中将惠特曼比作美国的美猴王。一方面,惠特曼自称是“美猴王在当今美国的化身”(第35页),他也喜欢模仿孙悟空的动作。例如,当惠特曼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父母就让他穿上猴子的衣服,扮演猴子,进行东方杂耍,赚钱糊口,这使他无形之中将自己同美猴王等同起来;当他的女朋友南希说他的诗歌写的像黑人作品时,他立刻跳了起来,“提着长臂”“头敏捷地摆来摆去”“恰似一只迷惑不解的猴子”(第34页)。另一方面,叙述者在小说中也将惠特曼称作美国的孙悟空,她常称他为“亲爱的猴子”(第36页)、“可怜的猴子”(第36页)。

四百年前的猴王同汤亭亭笔下的惠特曼确实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很有才华,但是又很自负,而且都希望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现实中惠特曼生活在白人统治的世界里,而孙悟空生活在被神统治的世界里,因此他们的自尊经常受到打击。在小说中有一个场景,惠特曼参加马太尔产品的展销,会场很无聊,让他感到反感。这时他想起《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受封的故事。刚开始孙悟空很开心,因为听说给封了一个位置。但是当他知道所封的只是个职位卑微的弼马温,便毅然离开天宫回到了花果山。惠特曼觉得,这和华裔扮演的角色很像,他们对自己在美国社会中谋得一个角色感到很得意,但是当意识到这个角色是很卑微的时候,他们又感到极度失望。

孙悟空的看家本领和主要特征是七十二变,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他凭其智慧和七十二变,打败各路妖怪。惠特曼也具有多变的特点,只是他的多变不是身体的变形,而是身份的不停转换。惠特曼是剧作家、诗人、脱口秀演员;他是愤世嫉俗的嬉皮士;他是妈妈眼中没出息的儿子,情人唐娜眼中懦弱的保护者;他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华裔文人。惠特曼也有孙猴子的“火眼金睛”,只不过他眼中的妖怪是美国文化中的种族歧视和固有的华裔刻板形象。小说的主人公惠特曼是对《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进行戏仿,作者借惠特曼的西行记反抗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挑战和颠覆华裔固有的刻板形象。

3 对《西游记》小说的戏仿

首先,《孙行者》的叙述形式和《西游记》很相似。小说的结构是呈跳跃性的,和中国古代的章回体小说很相似。当惠特曼讲完故事时,都会出现中国章回小说的套话:“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西游记》中的故事也零星地穿插在小说中,通过互文性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场景在作者的笔下都有所变化,却又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小说的第二章,惠特曼将一夜辛苦创作的诗歌投到火炉中,他一边烧一边在想。唐僧师徒来到西天,取到经书,一路回转。发现经书上竟然一片空白,于是他们返回西天,换回了有文字的经卷。这段描写来源于《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却说那宝阁上有一尊燃灯古佛,他在阁上,暗暗的听着那传经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傩、伽叶将无字之经传去,却自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古佛的话有力地抨击了那些自称知道真伪的人,其实他们和这群和尚一样,看不出无字之经才是真经。作者在这里将两部叙述并在一起,目的是为了证明只有将文本放到语境中进行对话,才能得到真理。

在小说的第四章,惠特曼在朋友面前讲述孙悟空在花果山为王及大闹天宫的过程,还穿插了惠特曼的即兴表演,再配上骑着黑马的“佐罗”身影(第136页);在“大闹天宫”的故事中,惠特曼还“调动”了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将领——如岳飞、杨门女将、花木兰以及《三国》和《水浒》中的人物,前来助阵孙悟空和天兵天将作战(第138页)。

汤亭亭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因是因为“感到自己被人忽略”。书中孙悟空有说过这样的话,“谁也不能把谁排除在外”(第139页),这都表明了作者对美国主流文化霸权的不满。在“大闹天宫”的结尾,作者说,“朝代兴衰更替”,战争从无间断(第139页)。作者这种隐去大闹天宫胜负的做法,表明了她对战争的否定。

在小说的第七章“西方梨园”里,惠特曼在演出中扮演“孙悟空”,一白人演员饰演“如来佛”,全场演出的结尾是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掌心,并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第285-286页)。

汤亭亭通过小说《孙行者》对《西游记》进行戏仿,塑造了一个充满反抗精神,争取平等权益的英雄。同时,惠特曼也清楚地意识到,华裔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争取平等的权益,必须摆脱丑陋的华裔刻板形象,取得话语权,创作出有影响力的华裔文化。尽管很难,惠特曼还是在努力地创作剧本,培育华裔的“西方梨园”。

小说中惠特曼熟悉旧金山和加利福尼亚的每一个地方,他在金山门公园散步,带唐娜看旧金山的三座名桥。他对美国地理的熟悉有力地说明了美国是他的本土。书中对惠特曼见闻的描写又展示了他对美国华裔文化的了解。惠特曼在美国的漫游,是在故土上的行迹,与孙悟空西天取经时途径他国是不同的。作者借此表明华裔完全不是白人笔下的异教徒、外国佬,他们是扎根于美国的黄皮肤的美国人。他们既继承了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传统,又具有华裔特有的价值观。

汤亭亭小说对《西游记》的戏仿显然让西方读者对这本中国古典名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像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运用《奥德赛》一样,汤亭亭也将《西游记》作为她英语小说的模本。这也反映了她将吴承恩视为跨越了语言界限的伟大作家。

汤亭亭在书中有一句玩笑之词,“迪斯尼应当把它拍成卡通故事片”(第139页),今天这句玩笑已经变成了事实。虽然不能断定这就是汤亭亭作品的直接效应,但《孙悟空》《花木兰》的好莱坞版本的确是出现在《女勇士》和《孙行者》发表之后。这些也体现了作为著名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跨文化书写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戏仿西游记
素描喜剧: 预期违背、 共鸣制造与戏仿表达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