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北京流通产业转型发展

2015-05-14 19:51郑经伟
前线 2015年3期
关键词:流通设施物流

郑经伟

贸易流通是经济的“血脉”,流通产业是支撑经济持续发展、服务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现阶段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導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北京作为超大型消费城市,流通产业不仅在本市服务业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在保障首都城市正常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系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北京市流通产业发展情况扫描

近年来,市发改委、市商务委、市工商局、市交通委等部门为推动北京市场流通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促进流通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在政府部门、流通企业及行业协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流通产业有了很大发展。

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北京是全国商品流通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商品购销总额由2006年的2.8万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11.6万亿元,年均递增22.5%。北京还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消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2006年的3295.3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8375.1亿元,自2008年起连续6年位居全国城市之首。2014年1-6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72.7亿元,同比增长7.5%。

流通主体实力凸显。在电子商务领域,全国自营B2C前9名中,我市京东、亚马逊、当当、国美在线、凡客等企业占据5席,交易规模占62.8%。在物流领域,总部在北京的5A级物流企业达到17家(全国总数为110家)。在餐饮领域,全国餐饮百强中,北京企业有23家。在连锁领域,进入中国连锁百强的北京连锁企业有14家,全年销售额达到3348亿元,占全国的15.4%。

流通设施布局加速。一是商业设施建设快。本市已形成市级商业中心(王府井、西单、前门)——区域性商业中心(燕莎、国贸等商圈)——社区商业三个层级较完善的商业设施布局。逐步引导形成了四类特色商业街区(共26条),即古都风情街(前门大街、大栅栏等)、专业商品街(琉璃厂、北京古玩城等)、现代时尚街(世贸天阶、蓝色港湾等)、休闲消费街(簋街、南锣鼓巷等)。二是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快。据市工商局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386个,其中农副产品市场695个,建材家居市场172个,服装鞋帽市场32个,花鸟鱼虫市场38个,汽配市场36个,工艺品市场29个。此外,本市已形成全国棉花市场和北京石油交易所两家2000亿元以上交易规模的大宗商品市场。

流通模式深刻变化。一是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网上零售全国领先,2013年北京网上零售额达到926.8亿元,同比增长44.3%,占社会零售总额的11.1%;2014年1-5月实现网上零售额458.3亿元,同比增长47.7%,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成为拉动首都消费市场的新引擎。二是现代物流发展强劲。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全市冷库总容量达到80万吨,人均冷库容量达到40公斤;连锁超市统一配送率不断提高,全市连锁商业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80%以上,乡镇连锁商业系统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2%。

流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本市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流通设施布局不尽合理,规划体系尚需完善。一是商品交易市场缺乏整体规划。中心城区集聚的交易市场过多,大量区域性专业市场不符合首都城市核心功能,在全市1383个交易市场中,分布在城市核心区的有129个,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有近50%,9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中超过半数集中在五环以内。二是商业设施的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大型商业设施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而社区商业设施和新城的大型商业设施不足。三是物流设施布局不合理。一些物流基地、物流企业承担了大量区域性的物流功能,与城市功能定位不相适应;物流设施空间规划尚未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考虑布局,货运枢纽规划建设严重滞后;合规的物流用地供应方式单一、成本较高,同时又存在大量违规占地自发建设物流设施的现象。

消费增长趋缓,传统零售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尽管北京商贸流通规模继续扩大,但今年以来增速较前两年明显回落。2014年1-6月,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商品销售总额增速较2013年和2012年分别回落2.7和4.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较前两年分别回落1.2和4.1个百分点。消费增长趋缓或成为常态。主要原因有:一是现阶段中低端消费群体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高端消费受到消费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消费有效供给不足。二是北京的消费结构中服务性消费占比偏低,长期以来不足30%。三是去年以来黄金珠宝、汽车、住房相关消费等传统的消费热点降温明显,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兴消费仍未形成较大规模。

服务和保障民生的能力和水平尚需提高。一是社区商业和服务业设施不足,普遍存在“小、散、乱”问题。现有的流通设施在便捷度、舒适度等方面仍有较大提高空间。社区的生活服务业由于进入门槛低,市场化充分程度不足,生活性服务业与现实需求有差距,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层次偏低,服务功能偏弱。大多是低端小门店甚至没有门店,在经营规模、服务水平等方面处于行业较低水平。二是农产品流通体系需要完善。农产品价格波动时有发生,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设施相对落后,公益性不足,交易环境较差,交易方式落后,冷藏仓储能力不足,投资和管理主体多为集体或民营企业,尚未普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对加快流通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在新的发展阶段,本市流通设施要按照“优化提升与调整转移”并重的原则,加强统筹规划。

第一,将流通设施的“优化提升与调整转移”问题纳入“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重点。“十三五”时期是北京深入落实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目前正值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阶段。建议将商业设施布局规划、物流业发展规划、货运枢纽场站建设规划、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农产品流通体系规划等列入“十三五”专项规划提前进行认真研究,弄清楚哪些需要优化提升,哪些需要调整转移,切实做到规划先行。

第二,有序推动商品批发交易市场疏解转移。北京未来批发业应重点鼓励发展以与市民生活相关的最终消费品为主的批发业。建议对我市现有摊群式、過境型的大型服装、小商品、建材批发市场进行调整、撤并,重点疏解四环内聚人多、占地多、地理位置易造成交通拥堵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鼓励引导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向京外疏解转移;对服务本市居民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布局调整,应从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方便大型货车运输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将其规划在五环、六环附近比较合理,不宜选址或搬迁到太远的地方。

第三,加强区域统筹规划,优化物流设施的布局和功能。着眼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规划构建“大北京”物流圈,打造区域“大流通”、“大物流”,切实发挥流通体系对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撑作用;积极引导区域性物流基地、大宗生产资料货运枢纽有序向京外调整转移;逐步实现五环内重点布局生活必需品、快递等配送中心及末端服务站点,五环与六环之间重点布局物流配送中心,市域以外主要布局服务区域的大型物流基地。建议由市规划委牵头,联合市商务委、市交通委等部门,统筹考虑与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等设施布局的衔接,抓紧编制北京市货运枢纽场站建设规划,明确不同等级场站的定位、布局和规模,并提出年度重点工程项目;统筹物流园区和货运枢纽站规划建设,合理布局城市物流节点,并将货运枢纽场站建设纳入城市物流基础设施范畴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要打破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就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活动监管。

第一,完善流通领域法规和标准体系。积极推动制定、修订流通领域相关法规,提升立法层级,研究制定商业网点管理条例、电子商务管理条例、农产品流通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全面清理和取消妨碍市场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阻碍外地产品进入本地的相关规定;依托行业协会加强流通标准体系建设,加大流通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宣传工作力度。

第二,对不同类型零售企业实行差异化、精细化管理。在政府管理上,应区别对待传统商业企业和电商企业,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针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电子发票有利于降低电商企业成本,规范税收征管,应在电子发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并加大推广力度,努力营造传统商业企业与电商企业相对公平的税负环境;调整改进电商企业证照申领办法,对作为第三方平台的电商企业,不适合沿用传统企业审批条例,应简化申办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对电商企业自建无经营性活动的配送服务网点,工商部门应将其视为电商企业自营配送中心的自然延伸,在自营配送中心已办理营业执照的情况下,配送服务网点可以不再办理营业执照;强化对电子商务市场的监管,尤其应加强对电商企业商品质量和纳税情况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监管平台,加强电商企业信用评价,对于信用差的企业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机制。

第三,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的流通管理体制。流通业的管理涉及市发改委、商务委、交通委、工商局等十几个部门。为了克服多头管理的弊端,建议流通管理体制的转变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阶段强化流通联席协调会议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第二阶段逐步建立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市场管理机制。

2006年以来,消费开始在拉动北京经济中占优而且优势逐渐扩大。应在不断培育并促进电子商务、信息消费、服务性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本市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升级并走出困境,促进企业连锁经营,着力巩固消费在首都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发挥专项扶持资金的推动作用,引导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升级。政府商贸流通专项扶持资金应重点用于:鼓励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及营销策略向多元化发展,百货行业可引进餐饮、娱乐休闲、文化教育等服务,向购物中心转型,满足顾客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一站式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品类营销、品牌营销和体验营销等活动;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实现线上和线下多业态融合协同发展,比如实行“线上线下同价”的O2O融合零售和微信营销等,促进实体零售企业转型发展;鼓励百货业进行购销体制改革,将原来依靠出租物业、“保底扣点”的盈利模式,改为直接采购商品、通过“进销差价”来获利的自营模式,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大自有品牌产品开发力度,为客户带来更加丰富、便捷的购物体验。

第二,促进流通企业连锁经营。连锁企业经营标准化、规范化,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服务品质,改变生活服务业“小、散、乱”的局面。应积极培育连锁经营,重点解决连锁经营企业注册、纳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简化企业新开连锁门店注册手续,落实连锁企业总分机构汇总纳税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出台贷款贴息、税收奖励等措施,促进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发展。

第三,将文化体育类商品纳入文惠卡政策惠及范围。日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化消费的意见》已正式印发,文化体育类商品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在出台政策实施细则时将其纳入文惠卡政策惠及范围,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消费增长。

第四,弘扬老字号品牌,鼓励老字号开展网上自营销售。推动老字号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发挥特色品牌优势,开展“寻找原汁原味北京老字号”活动,保护传统工艺,打造整体形象;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北京老字号博览会”等系列活动,争取将更多老字号商品纳入“北京礼物”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目前还有超过八成老字号企业尚未开通网上零售,市商务委在落实引导绿色消费,促进网络零售健康发展政策中,应鼓励老字号开展网上自营销售,扩大销售半径。

流通产业是服务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要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就必须提高服务和保障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优化完善社区便民商业设施网络。按照“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要求,发展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新建社区合理规划社区商业设施,落实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确保新建社区商业设施配置到位;鼓励优质商业企业进驻社区,开办超市、便利店、菜市场等便民商业网点,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改变现存“小、散、乱”的经营状况,逐步实现社区商业的规模化、连锁化和品牌化发展。

第二,提升农产品流通设施水平,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一是推动形成本市大型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三核”体系,即现有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东南黑庄户农产品流通中心、加快规划北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减轻新发地批发市场的压力。二是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设施水平,强化保障功能。促进农产品流通设施回归公益性方向,以入股的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促进市场交易环境和交通环境的改善,加快场内设施项目建设,鼓励批发市场加强冷藏仓储、周转能力建设,提升全市冷藏仓储能力总水平,打造首都现代化冷链配送系统。

(作者单位: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责任编辑:谭 丁

猜你喜欢
流通设施物流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路径思考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
双色镶嵌流通纪念币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