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华赛见闻

2015-05-18 04:54赵姝婷朱一南
摄影世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类别摄影比赛

赵姝婷 朱一南

3月25日,第十一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2014)在成都举行,由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欧洲10个国家和地区的13位新闻摄影界专家担任比赛评委。本次华赛共收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闻摄影工作者提交的3万多幅作品。最终,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师获得本届比赛8个大项、16个类别的68个奖项。盖蒂图片社美国摄影师约翰·摩尔的组照作品《埃博拉席卷利比里亚首都》中的一张单幅照片《蓝色房间》最终夺得年度新闻照片大奖。

一场摄影比赛,所回顾的不仅是一年中发生的大大小小新闻事件,也是新闻摄影工作者们在这一年中的辛勤付出与思考。鼓励真正优秀的新闻摄影人继续坚持在这条伴随着挑战与困难的道路上走下去,也是华赛不变的初衷。

不可不知的新赛制

每年在比赛规程设置上,华赛组委会都会根据上届在评审中所遇到的争议、问题,对当年的评审规则细节进行调整,以保证最优秀的照片不会因为制度问题而被埋没在“图海”中。本届华赛也在以往规则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调整。

首先,本届华赛施行了3项新规则,让各国评委可以充分讨论作品的同时,保证奖项的含金量:首先,金、银、铜以及优秀奖,评委有权使之空缺;其次,在评选金、银、铜奖时每位评委手中可投票数只有5票,如果类别中候选作品较多,优秀作品因靠后展示而在当轮落选时,评委可对该组作品提出复议;最后,也是今年最重要的规则改

变,本届比赛的年度大奖可从各类别非金奖组照中选出,避免组照中精彩的单幅流失。

除此之外,第十一届华赛评选继续沿用上一届才开始设置的“调类”环节。比赛中,评选被分为两大步:第

一步,通过评委两轮投票,选出有资格进入金、银、铜、优秀奖竞争的候选作品;第二步则通过更细致的多轮投票流程,选出最终各奖项得主。而“调类”环节则设置在两步之间。

在第一步评选结束后,评委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帮助摄影师将明显投错类别的照片调整至正确的类别,以使其拥有更高的获奖几率。评委会主席黄文表示:“这是从摄影师的利益出发,我们要把所有最好的照片选出来。”

这个环节的设置,也让评委们对类别的定义更加小心,也为评选过程带来不少“火花”。在进行“调类”过程中,有一些题材出现了被同时投入多个类别的情况。

例如一些关于埃博拉疫情的报道,有的摄影师将之视为战争灾难类题材,而有的则将之投入到“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组别。对于有交叉、有争议的题材,不少评委提议将之统一,避免出现同一题材在不同类别比赛中获奖的情况。

再比如,“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类别的表述,由于中英两种语境中的翻译有细节偏差,所以也有外国评委建议,在之后的比赛中可进行修改,为摄影师提供更明确的指导,以减少可能出现的误投问题。但评委们也强调,无论是哪个类别,参赛摄影师都需要注意,作品需要确实的新闻背景,仅仅是画面出众的照片,是不会走到最后的。

华赛中的辩论赛

之一:日常题材好照片

日常生活类作品在整个华赛8个大类中,影像最丰富、题材涵盖范围最广,也是作品整体质量较高的一组。在单幅作品评选中,评委们对画面的细节更为关注。某张综合素质良好的国内农村经济题材照片中,却出现了一个让评委觉得比较“刻意”的小小光源,由此引发评委们讨论。有些评委认为摄影师是为了拍摄效果而刻意进行过布景,虽然也可能并非如此,但评委们无从确认。这也给想要参赛的摄影师提个醒,在这类新闻摄影比赛中,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足够真实可信。在组照的评选中,评委们无疑更重视故事的讲述能力与编排。在同样质量的作品中,评委还会考虑这组作品的内涵是否足够引人深思。

一组报道匈牙利贫穷村庄的作品,从单张画面来看缺乏视觉冲击力,但这组作品反映了一个容易被人忽略却深刻的问题,即欧洲社会的断裂,以及匈牙利在西方扮演的角色和身处的困境。一些评委认为,这类摄影作品想讨论的问题并不像一些反映战乱和贫穷主题的组照一样流于表面。

同时,该类别内一组温馨的家庭组照也引起评委的争议。有评委认为,它可能是摄影师受媒体委托拍摄,很有可能在拍摄前就被编辑定好了拍摄基调。但华赛组委会主席黄文明确表示,摄影师拍摄照片的初衷并不会影响

评选。摄影师如何去拍摄,用什么手法去展示,以及讲故事的能力,才是华赛评选考虑的问题。

一直以来,在日常生活类新闻组别中,不乏贫穷、悲惨等反映现实黑暗面的主题作品。不得不说,这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闻摄影是必须存在的。而当评委看到一些题材很轻松的影像后,也表示说:“我们也很愿意在日常生活类别里看到很可爱的故事,这是生活中积极的东西。有些影像毋庸置疑是有社会意义的,但有些影像是触及心灵的,会引起你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样的照片仍然是优秀照片。”

不得不承认,影像有好坏,而主题的高下之分却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严重。

之二:重提新闻伦理

“战争灾难类新闻”类别的评选,每年都是重头戏。2014,世界并不太平。参与这个类别比赛的照片涉及题材非常广泛。

在关于叙利亚的一组照片中,摄影师拍摄了不少正在流血的孩子们直视镜头的画面。的确,这组照片将战争的残酷描绘得触目惊心,并得到了绝大多数评委选票。

但评委丁玫举起手,提醒大家,拍摄这种大量暴露孩子的面孔、充满了流血的画面,可以说摄影师很勇敢,但也有些残忍。她觉得,新闻摄影不能过分强调暴力和血腥,特别是当出现儿童正面形象时,并认为某媒体对挪威奥斯陆爆炸枪击案的报道是个很好的例子,“在该事件报道中,我们几乎看不见任何一个未成年人的面孔。而在华赛评选照片中,可以看到非常多流血的、死去的孩子。虽然观者都容易被血所吸引,但我希望摄影师还是尽量不要这样粗暴地记录平民的死亡。这涉及到情感伦理。”

美联社开罗分社高级摄影记者艾莫·纳比尔认为,这组照片可能已征得了孩子父母的同意,并且在医院这样的公众场合拍摄。他投赞同票的原因是,战争所引发的灾难已深入了日常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止是这些儿童,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而这组照片所拍摄的儿童身处战争大背景中。如果这组照片在网络中传播会让人们更加重视战争所带来的痛苦。

美国评委艾琳·米格诺尼则试着阐释这类照片积极的一面,“对这些人来说,被拍进照片是让世界了解其苦痛的良机,也是获取帮助的一个方式。这些照片一旦刊登,将会有许多人了解到他们的困难,外界的援助也可能因此到来,无论是在叙利亚还是任何相似的地方都是如此。”

之三:“不完美”的胜出

年度照片评选是整场评选中争论最激烈的环节。本次获得年度大奖的《蓝色房间》,在最后关头战胜了反映乌克兰战争危机的《最后一刻》。两张作品虽然都旨在表现战争和灾难的深刻影响,但表现手法可谓截然相反:《蓝色房间》安静悲伤,情绪饱满;《最后一刻》充满动感,完美和精准地捕捉了爆炸瞬间。虽然大部分评委都十分倾心于前者,但他们也同意,《蓝色房间》并非“第一眼照片”,所以在战争灾难类单幅的评选过程中,这张照片并未获得金奖。

评委凯文·弗雷尔甚至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它:“这是一杯福建白茶,越品越能够品出它的滋味来。”

《今日美国》前副总编弗兰克·福韦尔认为,相比《最后一刻》,《蓝色房间》虽然是一张很安静的照片,但拍摄难度却一点不低。它的难点在于,当摄影师进入到这个场

景,看到了眼前这一幕,作为一名新闻摄影师的敏锐促使他马上按下了快门,并精妙地捕捉到了整个场景中的“情绪的高点”。假如照片中妇女的姿态有任何一点不同,都不会给人带来这样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美联社开罗分社高级摄影记者艾莫补充道,摄影师在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需要意识到:新闻事件本身是比摄影更重要的。去拍摄一个新闻事件,对画面进行预设和构思并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摄影师需要跟随自己的心去拍照,要有能力判断出眼前发生的是不是“the moment”,不是在一个地方等待自己心中的画面出现。

虽然这张照片中的情绪触动了大多数人,但不得不承认,这张照片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比如它的构图等细节仍然不够精细和完美,甚至有一些小缺陷。评委会主席黄文不赞同投票给《蓝色房间》,“年度照片首先是一张摄影作品,取胜的关键是在如此高强度的评审过程中,它是否能迅速地吸引评委的目光。虽然这张照片让我非常受触动,但无法无视它的缺陷。如果它没有在第一时间打动你的眼睛和心,那么就不应该被选出来。”

这也是评委们争论最激烈之处,即:一张不够完美但动人的作品,到底有没有资格获得年度大奖?

路透社高级摄影记者达米尔·萨戈尔如是说:“我们

在各种媒体看到的画面往往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至于所有的画面看起来都像是电影—拥有完美的打光和恰到好处的构图。这让我们潜意识里觉得,这是经过安排的。而我们评选的并不是‘最美的电影镜头,而是新闻摄影

作品。除了必须真实,优秀的影像应该具备一种可以使我们相信、打动我们的品质,这一点和照片的美感同样重要。”

无论如何,投票是为了选出结果,争论却并不是为了得出结论。

黄文(中国)

第11届华赛评委会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秘书长,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媒体部主任

弗洛里斯·博纳维尔(Floris Bonneville/法国)

伽马图片社创始人、前总经理

杰斐逊·博特加(Jefferson Botega /巴西)

巴西《零点》报图片编辑

丁玫(中国)

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

若泽·伊格纳西奥·科尔韦利亚(Jose Ignacio Corbella/阿根廷、智利)

知名多媒体独立制作人

弗兰克·福韦尔(Frank Folwell /美国)

《今日美国》网站主管网站图片和图形部前副总编辑

凯文·弗雷尔(Kevin Frayer/加拿大)

盖蒂图片社驻中国摄影师,第10届华赛年度照片大奖获得者

梁东屏(中国台湾)

《中时晚报》国际部前主任

艾琳·米格诺尼(Eileen Mignoni /美国)

视觉多媒体独立制片人

艾莫·纳比尔(Amr Nabil/埃及)

埃及新闻摄影学会创始人、主席,美联社开罗分社高级摄影记者

达米尔·萨戈尔 (Damir Sagolj /波黑)

路透社高级摄影记者

严志刚(中国)

新浪网图片总监

郑石明(中国)

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

猜你喜欢
类别摄影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服务类别
论类别股东会
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探讨
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鉴别5种常见肉类别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