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舸:摄影家要敢于寻找初心

2015-05-18 05:15邢江
摄影世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佛光山摄影家态度

邢江

走进李舸《初心》展厅,有三点与其他摄影展不同:一是这里没有灯,展场依赖烛光和作品两边安放的马灯照明;二是走进展场的观众每人会收到一支蜡烛,用来照亮作品细细端详;三是身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和人民日报社摄影部主任的李舸在展览现场同时表演行为艺术,认真用毛笔书写作品。

目前,《初心》作品包含李舸在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三次前往台湾佛光山拍摄的成果。这次展览让摄影界看到李舸正努力在报道摄影外寻找自己艺术生命的新一页;而对于李舸来说,他正试图通过《初心》向摄影界提出的问题,希望将摄影人的关注和视角拉回各自的内心。

摄影照见内心

李舸的佛光山拍摄之旅不会因为《初心》而结束。2016年将是佛光山开山50周年,之前没有接待过职业摄影师的佛光山僧人在看到李舸在山上拍的照片后,力邀他参与纪念开山50周年影像展览,计划将李舸拍摄的“当代场景”和从山下信众处收集的老照片共同展出。为此,李舸还将在未来一年内多次前往佛光山“修心修性”—这个词经常被他拿来形容自己在佛光山拍摄的感受。

还有另外一句经常被李舸提起的话来自佛光山的创建者星云大师,他曾说自己年轻时也喜欢摄影,而摄影就是要照见内心。而“照见内心”四字,与李舸自2013年便给自己立下的拍摄规矩不谋而合。那时,他这样下定决心:今后的拍摄标准是“影像从心”。

“现在,有很多所谓的‘三包采访,被摄对象或组织方包吃包住包往返路费,这样的采访和拍摄没有创作自由,更不要提影像从心了。”于是,2013年后,李舸没有接受过任何“三包”采访拍摄,比之前更加努力地思考自己所钟爱的艺术,让拍摄变得更令人舒服,让影像与自己的内心离得更近。

2014年,李舸开始有意识地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和拍摄与信仰有关的画面,包括天主教、东正教、萨满教、藏传佛教,以及台湾的佛教。“拍这些宗教信仰内容,因为他们都与初心有关,都与静心有关,也都与修心有关。通过这些影像,我希望提醒大家,生活在当下浮躁的环境里,我们需要静下来想一下,没有人云亦云,摄影需要怎样的思考方式?”

李舸对《初心》作品的阐述中有这么一句,或许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影像从心”这一结论的注解之一:“摄影是智慧的修行,是静静地观照世界、真挚地交流情感、由衷地懂得感激、深切地体味幸福。”

做有态度的艺术

李舸认为,“影像从心”对摄影人最基本的要求是不盲从,而对于职业摄影人来说,有自己的艺术态度,才能真正做到“影像从心”。

“好的艺术,既要认真对待,也要严肃对待,因为它们必定是有态度和观点的艺术,”李舸说。而他在《初心》中所秉承的艺术态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在于拍摄。李舸表示:“佛光山之行,更坚定了我不摆拍、不剪裁、不做电脑后期的摄影理念,力求以沉色素朴的本真影像,表达心性的静虑。”为了让自己做到这些,他在拍摄时特意使用数码相机自带的滤镜功能,每拍摄完一张,相机会自动给照片添加黑色边框,这样不仅放慢了拍摄速度,更会让剪裁和后期处理痕迹变得十分明显。而且,一个框,代表一次完成。

其次在于呈现。这也是《初心》作品最被人关注之处。不但所有的照片被输出在宣纸上,学美术出身的李舸还会在印好的照片上书写星云大师的“法语”,再盖上自己篆刻的章。不过,选择宣纸输出画意照片在当代中国摄影界并不新鲜,题字印章的做法也已有很多人实践,那么李舸在其中又有哪些属于自己的态度和新意?

“现在很多人做类似的画意摄影,拍完照片找人来题词,但我要做自己的艺术,摄影、书法、篆刻,我力求每一个方面都是原创,力求每个元素都有文化出处!”如果说为作品名称、影像和书法内容寻找文化出处相对直接,也有先例,那么李舸则是中国第一位考虑笔墨纸砚和装裱工艺文化出处的摄影家。李舸所用笔、墨、砚都来自我国唯一具有“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称号的安徽宣城,卷轴装裱选用古法,而对宣纸的要求则更为苛刻,乃至只能自己与技术人员一道研发新品种。

“之前的展览还有用替代宣纸的基材,我将它们看作预展和演练。接下来的作品,我统一选择宣城的红星宣纸。但将摄影作品和书法作品同时放在一张宣纸上是不小的挑战。艺术微喷照片只能在熟宣或有涂层的纸材上出效果,但写书法需要生宣纸。为了满足我装裱照片后再写字的创作构思,我与红星纸厂的技术人员一起研制了一半熟一半生的宣纸。”李舸这样说。

如此一来,完成一幅作品的成本急速升高,但李舸认为,认真地创作必然包括为作品选择最适合的呈现载体,设计最理想的展现方式。媒介成本高,书写不确定性大,投入精力就更多,这样才能做到精益求精,让自己在每个环节都讲究“精到”。

而且,对艺术作品的态度首先就应该来自严谨的创作过程和认真的质量把控,不是吗?

摄影家要敢于寻找初心

一个摄影人,又怎能专注于做有态度的艺术,而不随波逐流、缺乏个性?

《初心》的名称来自《华严经》“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一语,也是李舸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何谓初心?李舸这样解释:“初心就是摄影人最初对摄影的原始冲动,即大家开始拍照的初衷。无论职业摄影师也罢,摄影爱好者也好,总是因为喜欢而拿起相机,总是因为要表达而按下快门。至于照片的功利属性,似乎与初心关系不大。正如现在很多并不爱好摄影的人,为了娱乐和消遣而用手机拍摄,也是要表达自己的心思或情绪,记录生活中那一刻的幸福或哀愁。”

但是,能坚持在摄影道路上的初心,也并不容易。“很多职业摄影师,正被附着在相机上的各种诱惑,弄得迷失了方向。尤其是一些摄影记者,在工作多少年之后,容易产生惰性,拍摄成了应付。”

李舸是一名敢于剖析自我和反思的摄影家。工作20余年,他逐渐发现自己的拍摄是有问题的,自己总结为“标签化、概念化、宣传味”,不过他认为,这并非全由工作导致,主要还是跟个人的积累和对摄影的态度有关。于是,他要尽量“彻底地”否定自己,去寻找初心,也把这个问题提给大家。

“我总在反省6年前汶川地震的影像。灾难面前,自己身为记者,有责任有义务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用影像去报道。但是这么多年过去,再细想究竟哪些画面给自己留下最深的印象?我总想到,一个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这背着自己遇难的妻子回家,以及贺延光拍摄的父亲背着自己遇难的儿子走几十里山路回家的场景。这些与人的情感和命运有关的影像反映着人们生活的初心,这些影像正是我当初选择成为摄影记者的初心。”

李舸说,摄影家要敢于否定和反省,更要勇于尝试新的突破。其结果必定是要“放下一些,再立起来一些”。就像《初心》系列作品,力求去挖掘题材背后的文化属性、表达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悟、追求沉色素朴的独特视角、坚守独立自在的艺术理念,当然更要尝试跨越影像的作品呈现。因此,李舸决定将自己的创作不仅局限在新闻传播,要进入艺术市场,接受更宽广平台的检验。

“摄影是挫折感来得太慢的艺术。它的技术门槛低,很多人会在短时间就能把这事干得有模有样。但这种热闹背后,除了妄自尊大、相互奉承,留不下什么。岁月是最好的榨汁机,什么能永流传,不是现时中的你我说了算的。为此,李舸正在规划未来5到6年的拍摄方向。“也许这注定是孤独的、试验性的,甚至会一败涂地,但这是探索过程中回避不掉的环节。”

摄影是李舸的生活,也是反省生活的方法。在其中,他再一次于否定中重新上路,体验、表达、释放情感,寻找初心。

猜你喜欢
佛光山摄影家态度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2016尹沧海禅意书画展在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隆重开幕
态度决定一切
赴台北齐佛像佛身在佛光山开箱
人间的佛光山